APP下载

随心用卡,你离“卡奴”还远吗

2018-10-22马志国

大众健康 2018年10期
关键词:刷卡信用卡账户

马志国

信用卡已与现代人的生活、工作密不可分,善假于物,而不是被其所控,还需要谨慎对待。

“卡族”变身“卡奴”

1、小卢今年30岁,是个踏实肯干的年轻人。经过几年创业,开办了一家企业。

随着信用卡的普及,小卢也成了“卡族”,尝到了使用信用卡的甜头。不论是商场购物,请朋友吃饭,比过去现金消费都大方了许多。后来,业务发展了,小卢要四处跑,更感受到了信用卡的方便。特别是业务临时需要资金周转时,信用卡可以解燃眉之急,不用像过去那样四处找朋友借账了。

尝到甜头后,小卢爱不释手,包里的卡越来越多。让小卢没想到的是,光想到甜头没想到苦头,埋下了“卡奴”的隐患。

随着手上的信用卡越来越多,小卢透支得也越来越厉害。原本想及时偿还透支款的他,面对拖欠债务越来越多的情况,只能继续透支,透支的钱一部分用来还债,另一部分偿还先期的透支。随着雪球越滚越大,小卢渐渐无力偿还。最终,法院查明,小卢几年里在多家银行共办了17张信用卡,透支近60万元。他没想到,自己不仅成了“卡奴”,而且成为一名罪犯,开始了服刑的艰难岁月。

2、小海是个20多岁的男孩子,刚工作一年。月收入不过2000多,却办了25张信用卡,导致债台高筑,几乎给个人和家庭造成灭顶之灾。

一年多前,小海初为“卡族”,一下子就迷上了刷卡的潇洒感觉,手上的信用卡越来越多,花钱越来越大方。小海光顾着潇洒,很快沦为“卡奴”。不到一年,他手上的信用卡就多达12张,授信总额高达13万元。而他全年的收入不过2万多元。怎么办?他只能靠向高利贷借款10万元来偿还信用卡欠款。父母得知后,倾尽所有才为儿子偿还了债务。

没想到的是,事情刚刚过去,不到半年工夫,小海禁不住潇洒的诱惑,又从9家银行办出了13张信用卡。这回,不但欠了银行十几万元,还欠了十几万元高利贷。最终,父母不得不卖房还债,一家人再次陷入困境。

心理账户也在“透支”

信用卡是一种先消费后还款的小额信贷支付工具,讲的就是信用。正是靠了这个信用,刷卡消费时才无须支付现金。信用卡的确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让越来越多的人尽尝信用卡消费的甜头。然而,信用卡消费是把双刃剑,让很多“卡族”尝到甜头的同时,也让一些“卡族”变成了“卡奴”

从心理学角度看,刷卡消费有如下心理隐患:

即时的心理快感:消费本身会给人带来快感。仅凭一张卡片,就可以满足购物和占有的欲望,当然是快意的事。所以,刷卡消费给人带来比现金消费更多的即时快感体验,更加刺激了人的盲目消费热情,也打乱了消费的理性计划。

盲目的心理错位:信用卡里面有个信用额度。虽然道理上谁都知道,信用额度绝不等于消费实力。但是,许多人却常常会出现心理错位,把属于债务范畴的信用额度,错当成自己的消费实力。于是,刷起卡来就会糊里糊涂地透支,结果当然是不少麻烦在前面等着你。

责任的心理转移:在使用信用卡的过程中,时常会感觉好像不过在做加减法,对自身的偿还能力考虑不足,至少不需要即时为此付出代价。这样,就在人的潜意识中回避了自己的还款责任,造成一种责任转移的心理。如同战争中按一下导弹发射键,就足以使许多无辜的人丧生,而操作者当时不用面对残酷的现场,从而转移掉了自罪自责心理。

延迟的心理效应:购物是快乐的,花钱是痛苦的。花钱的痛苦多少会抵消掉购物的快乐。现金消费中,购物与付款紧密相连甚至是同步,这种痛苦抵消快乐的心理效应是即时的,因而是强烈的,有助于调控人的购物欲望。而在信用卡消费中,实际的现金支付远在购物之后,这种痛苦抵消快乐的心理效应大大延迟了,从而削弱了自我调控能力,甚至会产生“不过是个签名游戏”的感觉。

不同的心理账户:人们在金钱的管理上,除了现实账户外,头脑里还另有一个心理账户。人们会把客观上等价的钱在心理上划归到不同的账户中,从而影响着我们的消费决策。信用卡支出的钱与现金支出的钱,就被划归到不同的心理账户,让人感觉刷卡的付出不同于现金的付出。心理学家的研究证实了这个现象。他们让被试到餐馆点餐,一组被试可用信用卡消费,另一组则只能支付现金。结果发现,使用信用卡付账的被试,消费大大超出支付现金的人。

不当“卡奴”要过三关

正是因为信用卡消费存在诸多心理隐患,我们使用信用卡消费应该理性、理性,再理性,做好自我心理监控,不让自己沦为“卡奴”。

首先是进行心理自评。要想当“卡族”,不能光看别的“卡族”如何潇洒风光,一定要先问问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对自己的心理特点进行基本的自我评估。如果你知道自己最大的特点就是缺乏理性不善自制,还偏要当“卡族”,那就无异于“飞蛾扑火”。对缺乏自制的人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彻底不当“卡族”,放弃信用卡,使用储蓄卡。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盲目消费。这样,虽然会让你少了刷卡的潇洒,却是你永远的福音。这是免当“卡奴”的第一关。

其次是经常心理自警。如果心理自评过关,已经入门当“卡族”了,也要不断提醒自己,严格心理自制。一定要注意避免陷入心理误区,不要心理错位,不要心理转移,不要心理自欺,不要以为心理账户不同就可以不負责任。为此,还可以做成相关的警示语,放在自己经常看到的地方,来促使自己时刻保持心理警觉,随时消除可能的心理隐患,避免成为“卡奴”。

最后是操作心理自控。这就是操作上的自我心理调控问题了。这方面有人积累了经验。比如,信用卡要量身定做,选择适合自己的信用卡;信用卡在精不在多,给自己限定数量;限定卡债数量,不超过信用额度一半等。再如,可以采取关联账户法。就是把信用卡账户与工资账户关联起来,每月自动从工资账户上划款到信用卡账户,来避免因为还款不及时形成的利息支出。又如,可以采取心理想象法。刷卡前延迟半分钟,把刷卡想象成给人家点钱的情形,想象的越真切越好。这样的心理活动过程,也会让你的刷卡有所调控和节制。

猜你喜欢

刷卡信用卡账户
如何切换Windows 10本地账户与微软账户
Windows10账户的删除、禁用与启用
招商银行:招行两大APP支持信用卡免费还款
信用卡资深用户
刷卡
注意!有些信用卡不激活也收费
上交所:将允许一人开设多个证券账户
结账
刷脸就可以购物
投连险半月收益率红黑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