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狂犬病疫苗开发,充满风险和希望的探索

2018-10-22余凤高

大众健康 2018年10期
关键词:巴斯德狂犬狂犬病

余凤高

一场由长春长生掀起的“疫苗事件”,引发了一连串关于疫苗安全与健康屏障的追问。疫苗身陷多事之秋,责任之失,信任之殇,猜想和臆测交错,焦虑和不安蔓延。殊不知,作为医学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疫苗问世不久即成为让人类免受很多疾病侵扰的希望和曙光。而处于激流中心的狂犬病疫苗,则是科学家孜孜不倦,甚至以身试险之所得。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的纵横捭阖中,对健康的祈愿、对真理的追求,总是感召人心。本期健康纵横,为您讲述狂犬病疫苗开发中的那些事儿。

狂犬病疫苗的成功,曾使得疫苗的研制和开发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巴斯德不会想到,他发明的狂犬病疫苗有朝一日竟会陷入舆论的漩涡之中。

萦绕心间的秘密

狂犬病又称恐水病,系病情凶险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常在家犬或野生食肉目动物之间蔓延,患病动物唾液腺含有狂犬病病毒,借撕咬传播。唾液中的病毒进入伤口后沿神经上行至脑,患者多在三五天内死亡。

这是人类有历史记载以来最古老的疾病之一。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动物志》中曾写到:“犬由于疯狂会陷入狂暴状态,所有狂暴咬人的动物,也都是因为疯狂的关系。”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的戏剧也曾提到狂犬病。我国东晋医药学家葛洪(284年~364年)的《肘后备急方》中也有描述,说“凡犬咬人,七日一发。过三七日不发,则脱也。要过百日,乃为大免。”

实际上,国内外文献对狂犬病和其他动物咬人致死及疾病流行的情况,多有记载。如1719年~1728年的一次狂犬病大流行,侵袭到法国、德国、西里西亚和匈牙利等地。1763年,在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狂犬病也颇为常见。1803年,在法国侏罗地区的一次动物狂犬病大流行,持续到19世纪30年代末,波及瑞士、德国、奥地利的许多地区,导致数百人死亡。

一直以来,狂犬病的严重后果让人们感到极大的恐惧。到了19世纪,医学家通过研究,了解到狂犬伤人的病毒,存在于它的唾液之中,是通过口咬才经伤口传染。多年来,一般的预防仅止于要求控制家犬。后来,法国一位叫布雷尔(Bourrel)的年老军队外科兽医想到一个办法,将狂犬的牙齿锉去一截,使它咬人时牙齿不会啮入人的皮肤。这些办法作用终归有限,直到巴斯德的出现。他开发出狂犬病疫苗,找到了有效防治狂犬病的方法,也使自己的事业达到顶峰。

法国化学家和微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1822年~1895年)的科学贡献,在科学技术史上属于涵盖面最广和最有价值之列。他证明,乳酸和酒精的发酵,会因接触空气而加速。他发现,食物的腐败是细菌造成的。在蚕病的研究中,他查明有两类不同疾病的细菌,并找到防止它们传染的方法……本来在繁忙的实验室研究中,巴斯德就特别将狂犬病的研究置于其他研究项目之上。传记作者说,这是他的一个“经常萦绕在心里的秘密”。

“无穷小的微生物”

1880年12月的一天,巴斯德得知,一名5岁的小男孩被狂犬咬伤脸部,被送入巴黎的特鲁索医院(Trousseau Hospital)。孩子时时狂怒,烦躁不安,还一阵阵的痉挛和抽搐。他虽然嗜渴,却完全无法下咽。这些都是典型的狂犬病症状。在被折磨了24小时之后,孩子最后窒息而死,嘴里塞满黏液。

孩子死亡4个小时后,巴斯德赶到了特鲁索医院,从孩子口中收集了一些唾液,接种到几只兔子的体内。结果,这几只兔子在36小时后也都死了。巴斯德又将死兔子的唾液接种到其他兔子体内,这些兔子也同样因感染而死。他又将狂犬的唾液注射到健康的实验犬或兔子的脑中,这些健康动物也都很快死亡。如此多次的实验使巴斯德相信,狂犬病的病毒应该集中在它的神经系统。

下一步,巴斯德从一只死于狂犬病的兔子身上,取出一小段脊髓,放在无菌的瓶子里,使其干燥。14天后,他将这脊髓磨碎和蒸馏水混合,制成传染病毒。如此这般,他和他的研究小组在多次试验之后,最后又在125只狗的身上进行了两组对照实验,第一组通过免疫接种,看其对狂犬病的免疫力;第二组则是为了阻止狂犬病在被狂犬咬伤或接种过狂犬病毒的狗身上发作。最终,巴斯德发现,没有经过干燥的脊髓是极为致命的,如果将它注入健康的实验犬体内,实验犬必死无疑。然而,如果将干燥后的脊髓和蒸馏水混合,注入实验犬的体内,这些实验犬却都神奇地活了下来。他据此推断,这些干燥的脊髓中,病毒已经死灭,至少它的毒性已经大大减弱。

经历一次次的实验研究,“到1884年,”《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说,“巴斯德已开创了一种干燥兔子脊髓中未知因子的减毒方法。这种减毒的感染因子,即巴斯德所推測的‘无穷小的微生物,被注入狗的体内。与新鲜的制剂不同,它不会引起疾病,反而提供了针对有毒力的病毒入侵的保护力。”

问题是,《世界人类疾病史》接着写道:“巴斯德不能为了测试疫苗而给人注射病毒,但可以治疗一个最近才受到攻击的病人,希望在因被咬伤而感染有毒力的病毒引起疾病之前,疫苗中的减毒病毒可以产生免疫力。”

希望和疑虑的斗争

这位病人就是法国阿尔萨斯地区的9岁男孩约瑟夫·梅斯特(Joseph Meister)。1885年6月6日,他由母亲领着来到巴斯德的实验室。两天前的6月4日,孩子独自一人顺一条小路去上学时,被一条凶猛的狗扑倒在地。孩子虽然获救,却被咬得鲜血淋漓,身上满是唾液。狗被击毙后,发现胃里全是稻草、木片等东西,表明是一头狂犬。当地医生用石炭酸腐蚀了孩子的伤口后,告诉梅斯特夫人,巴黎的巴斯德虽然不是一位医生,但他能判断这样严重的病例该采取什么措施。

巴斯德见到约瑟夫·梅斯特时十分震惊,孩子被狂犬咬的伤口多达14处,且因剧烈的伤痛无法行走。该怎样治疗这个孩子呢?能不能冒险使用在动物实验中一直灵验的预防治疗方法呢?希望和疑虑的斗争使巴斯德深感痛苦。他征求研究小组其他医生的意见,大家一致的看法是:在狗身上进行的实验完全可以说明在人的身上会获得成功。难道除此之外还有更有效的办法吗?不然,这个孩子必死无疑。

是听凭孩子受死亡的威胁,还是尽力将他从死神手中抢救过来?巴斯德明白,给孩子实施这种经过考验的治疗方法,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他决定立即给约瑟夫进行接种。

第一次接种选用的是放置了14天、毒力已经消失的注射液。以后就一次次增强毒力,共持续10天,给约瑟夫·梅斯特做了12次接种。最后的那次接种是在7月16日进行的,用的是仅放置一天的注射液。接种的结果良好,孩子睡得也很安稳,但巴斯德却由于担心而多次睡不好觉。经过持续的护理,约瑟夫·梅斯特完全恢复了健康,于7月27日被送回他阿尔萨斯的家。后来,他成为巴斯德研究所的看门人。

对科学的信心和热情

巴斯德对约瑟夫·梅斯特的治疗,是一次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突破。第二例接种在同年10月获得成功。随后,巴斯德在科学院宣读了他的有关狂犬病疫苗的论文。

“巴斯德的论文发表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卫生实验室的威尔弗里德·凯洛格博士发表在1823年的一期《加利福尼亚医学杂志》上的论文《巴斯德狂犬病预防治疗的发明》中写道:“人们从各地蜂拥而来要求治疗,立刻,诊所的规模扩大了。1886年,有4个孩子由纽约的《纽约先驱报》资助被送来治疗。第一批在这里治疗的350人,只有1人死亡,是一个着手治疗前37天被咬伤的小女孩。随后来了19名两周前被发疯的狼咬伤的俄罗斯人,伤势全都非常严重。其中3人死亡……”

科学院任命的一个委员会,一致提议在巴黎建立一个名为“巴斯德研究所”的防治狂犬病的机构。为此开展的一项募捐活动,得到了世界各国慷慨而热情的资助,共得到258.6万法郎。这些资金建造了巴斯德研究所大楼,并为支持这一慈善机构而提供资助。

巴斯德在疫苗研制上的基本思路,对后世影响巨大。后来的科学家先后发展出多种抵御严重疾病的疫苗,使预防斑疹伤寒和脊髓灰质炎等疾病有了可能。疫苗技術的不断提高,也为彻底消灭某些疾病打下了基础。

而起始于防治狂犬病研究的巴斯德研究所在1887年成立后,致力于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至今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生物医学中心,吸引各国的微生物学家前往观摩学习。一个多世纪来,它为世界各国的医学和微生物学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年迈的巴斯德曾在演讲中谈到他在科学领域不断取得突破的两大要素,一是信心,二是热情。对科学的信心和热情,成就了巴斯德。对疫苗的信心和热情,将成就人类健康。

猜你喜欢

巴斯德狂犬狂犬病
印度首现“无狂犬病死亡邦”
巴斯德冒死征服狂犬病
狂犬病疫苗该如何打
被宠物狗、猫所伤该怎么办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
有学问的人
科学看待狂犬病
巴斯德
巴斯德论立志
1例注射抗狂犬病血清过敏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