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是艺术家,也是教育家

2018-10-22周一

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 2018年9期
关键词:艺术院艺专艺术界

周一

Mr. Lin Fengmian is an outstanding Chinese artist and educator. He has taken in charge of the state-run National Academy of Art, the later state-run Hangzhou National Art College for over a decade, which was the then Chinas best art academy. He led the academy to go through the first glorious decade, making it become one of the key places promoting and practicing modern art in China in the 1930s. Devoted himself to art, Mr. Lin created a unique style of ink and color painting — “Fengmian styl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evelopments of Chinese art in the 20th century.

1900年,林风眠出生于广东一个贫农之家。父亲兼做石匠,工于宋体碑文,给了林风眠最早的艺术熏陶。幼时起,林风眠便在绘画上表现出超常的天赋。1917年,他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并于1918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在法国,林风眠受到当时西方绘画流派和思潮的影响,这奠定了他一生的创作方向和艺术选择。1924年,林风眠与留法同学在巴黎共同组建“霍普斯会”,并联合另一个旅法艺术团体,在斯特拉斯堡举办了一场规模盛大的中国美术展览会。在这次展览会上,林风眠大放异彩,《东方杂志》26卷16号曾著文介绍说:“新画中殊多杰作,如林风眠、徐悲鸿诸君,皆有极优之作品, 尤以林风眠君之画最多最富于创造价值。不独中国人士望而重之,即外国美术批评家亦称赏不止。”也正是在这次展览会上,林风眠受到了蔡元培的赏识。两人的忘年情谊引导林风眠走上讲坛,成为一个如蔡元培般杰出的教育家。

1925年,林风眠回国。第二年,在蔡元培的邀请下,林风眠出任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正式开始了他的教育者生涯。

林风眠继承了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是其“美育代宗教”理念的重要执行者。在北京执教的短短两年中,他发起艺术活动、推广现代艺术、普及艺术教育,使得当时的中国艺术界风气为之一新。然而,囿于社会形势,他的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

1928年,林风眠再度出任杭州国立艺术院院长。这一次,他执掌国立艺术院也就是后来的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0年之久,带领这所当时中国最高艺术学府走过了第一个辉煌10年。

林风眠统领下的国立杭州艺专,是上世纪30年代中国艺术界推广、实践现代艺术的大本营之一。在这里,有自由向上、兼容并包的学风,有留法的教师团队,甚至还有外教的加持。林風眠不仅在教学上不遗余力,还创办杂志、举办展览,将自己对艺术的全部热情倾注于此。在他的引领下,艺专师生用心研习、踊跃创作。那个阶段,大概是中国现代艺术创作距离国际水准最近的时期。

然而,个人的追求永远拗不过时代的变革。1937年,抗日战争的隆隆炮火将林风眠一手打造的象牙塔摧毁殆尽。艺专师生像其他高校学子一样,长途跋涉转移至内地。后因种种原因,林风眠挂印而去,结束了自己的校长生涯。虽然后来林风眠也曾受邀回校出任教授,但校园氛围、艺术环境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出任艺专校长,是林风眠最重要的一段经历。尽管他的很多艺术理想并未实现,但他为中国艺术界培养了一大批艺术人才。

而在远离教坛的岁月里,林风眠则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抗战期间,他隐居重庆、潜心创作,探索东西方艺术的融合之路。正是在这些寂寞的日子里,他创造出别具一格的“风眠体”彩墨画。方形构图打破中国画的传统布局,兼用中西画法,并从古代石刻、民间工艺美术等领域吸收养分,放弃文人式的画法、情怀,加强艺术的形式感、表现力、冲击性。这些独创在其后数十年默默无闻的岁月中逐渐丰满,成为中国艺术在20世纪最重要的开拓之一。

猜你喜欢

艺术院艺专艺术界
徐州艺术专科学校研究
“已死”还是“回归”?绘画在西方当代艺术界的困境以及根源探究
莫忘初业第一程
——早期北平艺专的国画课堂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
艺术界名流的网络分享社区
喜迎新年
——文化部直属艺术院团赴遵义春节慰问演出
去坚若磐石 铿锵呈豪迈——访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骆芃芃(下)
“武昌艺专”的音乐教育
2013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中央民族乐团
英国艺术界讨论公共艺术的地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