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靠榜样转化学困生

2018-10-21孙玉霞

当代家庭教育 2018年14期
关键词:闪光点班集体榜样

孙玉霞

周末带女儿去了我父母家,邻居家有个和她同岁的小朋友,她们一见面就玩的很嗨,女儿对骑车产生了兴趣,因为那个小朋友已经会骑两轮的的小自行车了,小朋友不断的指导着我女儿,我拽着车后座帮她保持平衡,可她直到我们离开姥姥家时还是没学会骑车,不过一直牢牢的记住了回家要把自己的自行车改成俩轮的多加练习。

我们刚回到家吃罢晚饭女儿就想起了练习骑车的事,她练习了半小时没啥成果,平衡还是把握不好,第二天接着练习,竟然不用我的帮助自己能骑20米左右了!她喜出望外,我也同样,因为小朋友的爸爸告诉我小朋友练习的有一俩个月才学会的呢!

女儿学车的事引发了我的思考,我要学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啊,我要学的出发点是想和自己的小伙伴相同。多么简单朴素的想法,而我们的学困生,为什么都没了这样的念头了呢?仔细一想这还真是有着深刻的原因呢?

我们的学困生大多是农村留守儿童,甚至有的在他们才出生不久就被扔给了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文化程度又不高,根本不知道如何教育孙辈们,别说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了。在他们看来孩子只要吃饱穿暖就算是照顾好了,至于学习成绩如何提高他们真是爱莫能助了,无非老师通知一下家长,家长一顿教训(口头或身体上的责罚),再不然打电话告知一下学生父母,父母在电话那端一番苦口婆心或者威逼利诱,当时学困生看似要下大功夫在学习上,结果在实际生活中一旦遇到困难他们又会忘记了自己对父母的承诺,寻求谁的帮助呢?老师责备已是家常便饭,爷爷奶奶又没有能力辅导他们的功课。

说他们调皮吧,的确是啊,上课在书上画画,写作业吧要么偷工减料要么拖拖拉拉。上课是条虫下课一条龙,被叫到办公室他们总会找到一百个没按时完成作业的理由,要么一言不发。老师倒是想提高他们的成绩也只是干着急却无法。能怎样呢?家庭辅导几乎没有。

说他们可怜吧,也确实如此,从小就缺少父母的陪伴,衣服穿得脏兮兮头发乱蓬蓬看到试卷分数的那一刻表情是木然呆滞的,他們与城市的孩子真是有天壤之别啊!

难道他们就真的无药可救了吗?他们的现状又是谁造成的呢?不得不说教师和家长都难辞其咎。家长和老师都不够有耐性,学困生出现转机时却被老师或家长拿来与优秀的孩子作比较,他们的心灵受到了重重的打击,本来就很少得到过肯定,长此以往他也相信了自己不行,什么都做不好这个事实,产生了习得性无助以至于“破罐破摔”。这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班集体建设是都考虑到学困生的榜样伙伴了吗?把学生归结为两类:好学生坏学生,不想让好学生与坏学生玩,怕被带坏,岂不是忽略了好学生的正面影响了呢?这也导致了坏学生没有好伙伴,孤独被瞧不起的结局。最终导致班集体没有向心力凝聚力,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

女儿学车的事重重地给我敲响了警钟,再也不能重蹈覆辙,让班级学生两极分化。我应该从学困生身边的朋友着手来逐步转化他们。他们课堂上木然但是课外却是欢乐的、有朝气有活力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与伙伴们在一起,他们不会因为一个不认真而遭到责骂、不会因试卷分数不理想而遭到嘲讽?????因为他们都差不多。从伙伴那里他能感受到肯定和尊重,满足自己归属和爱及尊重的需要,遇到困难时他们相互安慰,互相温暖,让从家庭和老师那里得不到的爱的需求得到满足。

于是我就开始着手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从观察学困生的朋友圈子开始,摸清朋友圈子中的核心人物,发现核心人物的闪光点并大张旗鼓地加以宣传,把核心人物树立为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儿童通过观察它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存储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因此老师对待榜样人物的态度同样的也被他们印刻在脑海中,榜样人物的光辉时刻需要教师认真观察,一旦发现大力表扬并发出学习号召。身边的朋友这样做就得到了老师的肯定我要不要这样做呢?学困生犹豫时刻需要老师的助推,真诚的与他们谈谈心,指出他们的不足与前进的方向促使其向身边的榜样看齐,及时把学困生的激情引领到行动上来,指导更多的学困生同他们比较“为什么他做到了,我却做不到呢?”从而找到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

其次还要组织活动、落实行动、锻炼意志,学习榜样实质是要把体现在榜样身上的闪光点转化为学困生自身的闪光点。学困生认识肤浅、行为习惯差、又不会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且自控能力较差,因此常常有“屡教不改”之嫌,令许多教师苦恼。其实碰到这种情况,我们最好想一想,在他再次犯错之前我们给他“提醒”了吗?我们帮助指导他如何正确的做了吗?我们给与他监督与鼓励了吗?如果这些都没有,那后进生的“反复”,是正常的,教育学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事业,也许当下教师看不到成效,然而坚持不懈的努力是不能丢掉的,尽自己所能帮助学困生克服自身缺点重新认识自我,融入到正常的学习环境中来。

最后,帮助学困生设定够得着的目标,在目标完成后及时鼓励,给予肯定。让学困生感受到自己战胜自身缺点成就感,找到长期丢失的信心。学困生一旦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那这种喜悦带来的“自我效能感”必定强,学生定会尝试挑战新的以前不曾顺利完成的任务。

在这几个步骤操作实施后学困生不仅在自己的朋友圈子中有了“地位”,在班集体中也能感受到别人投来的羡慕的赞许的目光,那学困生的大变化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贾亮亮.学困生转化工作策略探讨[J].成才之路,2018(25):93.

[2]解丁欣,宫丽红.基于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学困生转化策略[J].林区教学,2018(08):89-90.

[3]王洪敏.浅谈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方法[J].黑河教育,2018(07):22-23.

猜你喜欢

闪光点班集体榜样
让闪光点不被遗忘
人心齐,泰山移
中等职业学校班集体建设的策略研究
足球比赛里的“排兵布阵”
温暖的班集体
提升学生自主管理水平 构建特色班集体
榜样
榜样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