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寄宿制学校任性学生的教育与辅导

2018-10-21赵丹

当代家庭教育 2018年14期
关键词:性行为寄宿制任性

赵丹

摘  要: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见,不少的孩子面对父母的教育和要求时,你说东,他偏说西,脾气稍有不如意就和父母对着干,想要什么就要得到什么。其实,这是孩子想要通过自己的任性行为来弥补自身安全感的缺失的一种行为,他们想要这种方式来突出自己的存在感,突显自己的意志,从而引起父母及老师的关注。可以说,孩子的任性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孩子安全感的缺失。

关键词:教育安全感 家庭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出各种各样的任性行为,让父母手足无措。

【现象与评析】

【案例1】

小Z是二胎家庭里的老大。在小Z进入一年级的时候明显的表现为缠人。在周一返校时不愿意离开爸爸妈妈,总是拖着爸爸妈妈的手不放开,在教室里大吵大闹,哭得歇斯底里。但如果爸爸妈妈离开后,这一周里表现还是不错的,能够安心的在学校里学习生活,安然地渡过一周。但下次返校时,又会表现出与父母难舍难分的状况,不管是老师的劝说安慰还是父母的威逼利诱都不能止住她的哭闹。而且这种状态持续了2个月之久。

有一次与小Z聊天时,小Z问我:“老师,我爸爸妈妈为什么把我送到这个学校来?他们是不是不要我了?”听到这个问题我很惊讶,就说:“你为什么这么问呀?我们到学校里来读书的,你看有这么多小朋友都跟你在一起学习呢?”小Z看看我说:“我觉得是因为爸爸妈妈不要我了才把我送到这个学校来的。”我说:“你为什么这么认为?不可能的,你可是爸爸妈妈的宝贝呀!”她又说:“是的,爸爸妈妈有了弟弟就不要我了。”说着又低下了头。

经过这次对话,我知道了为什么每次返校小Z总是缠着爸爸妈妈,不愿意他们离开了。那是因为他的爸爸妈妈没有给他足够的安全感。

儿童专家表示,0~3岁的孩子适当缠人并不是坏事,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孩子表现出来的过于缠人的行为就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任性行为了。案例1中小Z在返校时表现出来的反抗,抵触行为就是因为家里有了弟弟,爸爸妈妈或者其他家庭成员把注意力过多的放在他的弟弟身上,而忽视了小Z的心理,从而让他缺乏安全感。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不能为孩子创设和营造一个令孩子感到安全放松的环境,那么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在遇到问题时就会显得敏感,惊慌,从而使得孩子做出任性的行为。

【案例2】

小B是富裕家庭出来的小女孩。在我眼中她是一个文静而且有点胆小的女孩子。平时说话轻声细语,上课回答问题也是需要老师多次鼓励才肯举手回答。小B她从小时爷爷奶奶带的,妈妈是一个温柔贤惠的银行职员,对孩子说话是轻声细语的。

有一次我在跟小B的妈妈反映她做作业时有抄别人的现象,希望家长能够配合共同教育批评。我跟小B的妈妈交流完后,这位妈妈转向自己的孩子还摸摸孩子的头,想说几句话,结果这个孩子一下打掉了妈妈摸过来的手,还大声的说:“不要摸我嘛”。气势比她妈妈还大。当时,我就有点傻眼了,明明是孩子做错了,妈妈还没有批评她就会对妈妈这么凶?为什么明明孩子做错了,气势比妈妈还足?从这里看出,平时在家中没有少对妈妈发脾气。

孩子的任性行为来源于孩子“害怕”或“害羞”的情绪。

生活中,有的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交往相处的时候,开朗活泼。不过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他就判若两人,常常表现出比较任性、紧张、害怕,对于父母的要求和约束却敷衍了事、任性抵触。其实,这就是孩子缺乏来自父母的安全感的表现。因为,她从小都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缺少了与父母的沟通,与父母产生了心理上的距离。因此孩子对父母或他人怀有一颗警惕之心。也正因为这样,孩子在父母的教育过程中,常常以任性的方式来掩饰自己、保护自己。因此,孩子的警惕之心是造成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案例3】

班级中有个小女孩叫小H,是典型的外表强悍,内心脆弱的女孩子。在下课与同学玩的时候经常吵架,主要原因是所有的活动都要听她的,如果不听她的她就会用一些尖酸刻薄的话去说别人,一般同学都会让着她或者干脆选择不跟她玩。但是,如果有老师或者同学一说她,不管轻重她就会噘着嘴自顾自发脾气或者掉眼泪。

后来通过了解,小H是有外公外婆领大的,爸爸常年在上海做生意,不经常回家。而且妈妈也是事业上的女强人,是某行的行长。由于自己的出色,在家中对这个小H要求非常高。不回家还好,一回家就会督促孩子学这学那,如果不听话就会对孩子又打又骂。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氛圍不和谐或者家长的态度粗暴,教育方法不得当使得孩子对外界事物产生了戒备、抵触的心理。比如:父母对孩子的大骂教育往往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对父母抵触、反感、不相信。这种安全感的缺失表现在行动上,就体现为孩子外表强悍、内心脆弱,从而造成孩子的任性和胡闹。

【措施与方法】

那么,作为孩子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你应该如何塑造和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尽量避免孩子的任性行为呢?具体来说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交流中获得安全感

与孩子进行及时恰当的交流、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对塑造孩子的安全感,避免孩子的任性行为大有帮助。当我知道案例1中的小Z有怀疑爸爸妈妈因为有了小弟不爱他了,才把他送进寄宿制学校的思想及时引导,同时要求其父母在周末回家时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小Z身上,多与孩子聊天,多了解孩子的想法。

在交流时,除了功课和成绩以外,父母更需要找一些恰当的话题与孩子沟通交流,从而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同时,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也是非常重要的。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孩子有了被信任感也就有慢慢有了安全感。

通过半年时间的及时交流,孩子已经改变了最初的想法,变得更加阳光开朗。现在已经是一个阳光快乐的孩子了。

(2)用一个平和的心取得安全感

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父母就要懂得保持一颗平和的心。父母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如果在孩子成长发育的过程中,父母不能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情绪波动不稳,或焦虑暴躁、或恐惧紧张,都会直接导致孩子的安全感缺乏,从而滋生任性行为。

如案例3中的小H,就是因为从小与父母接触的比较少,而妈妈对孩子的要求又过高,经常会因为小H没有达到她的期望值进行打骂。因此,建议小H的父母周末要一起陪伴她,引导孩子如何面对老师和同学的“不满意”,如何在遇到不顺心的时候控制自己的情绪。

(3)少一点压力,多一份安全感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适度的原则,不能给孩子过大的压力。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做不到这一点。他们总担心孩子在生活中“输”掉,担心孩子不能克服种种考验和挑战,因此,完全忽视了孩子的成长特点和承受能力,给予孩子过大的压力,提出过高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父母不可避免的成为唠叨,严格的家长,而孩子会感到家长很烦,不愿意听家长的话。这种情况下去,孩子慢慢地变得叛逆,变得任性。

特别是我们寄宿制学校,很多家长在周末接孩子的时候,不要一见面就问孩子的学习,多关心一下孩子的生活状况;当知道孩子学习不好的时候也不要一味的指责,我们可以在家里与孩子一同分析成绩好坏的原因。让孩子体会到爸爸妈妈不光关心我的成绩,还关心我的生活。只有这样,父母恰当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注之情,才能尽量避免或减少孩子的任性行为。

(4)多一点了解,多一份安全感

孩子的情绪不稳定,有时好,有时恶劣。然而,孩子并未意识到自己处在什么样的情绪中。因此,对于家长来说,忽视孩子的心理因果关系,会导致孩子安全感的缺失以及任性行为的出现。

由于,我们学校是寄宿制的。因此,我们的父母成了“假日父母”,再加上部分家长连周末都没有空陪孩子,好多孩子成了“高楼儿童”。父母对孩子的陪伴非常有限,因而孩子很难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安全感自然也就比较缺乏。因此,建议我们的家长不管有多忙,在周末孩子回家的那两天里一定要多陪陪孩子,除了陪孩子完成必要的作业以外,更要陪孩子一起玩,一起分享一周中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事。让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中多一份安全感。

【总结与反思】

以上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了怎样建立孩子的安全感。总的来说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及安全感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缺乏安全感,胆怯、畏生、敏感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和家庭氛围有着密切的联系。孩子只有在一個和谐、民主、讲道理的家庭中成长,才能拥有安全感。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严格要求自己,从而逐渐建立孩子来自父母的安全感,尽量避免任性行为的出现,让孩子养成平和、友善的性格。

参考文献

[1]张明国.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问题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4(14).

[2]高利华,王丽茹,阙菡雅.郑州市3所寄宿制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7(8).

猜你喜欢

性行为寄宿制任性
“性”有更广泛的内涵!心理学家分析3种形式
浅谈城镇寄宿制初中宿舍管理现状和改进措施
建优质寄宿学校是撤点并校的前提
全寄宿制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
天气越来越任性
动物进化中的性谜题
任性者的搞笑
这些孕妇任性有理
时尚孕妈 任性没什么不可
人类性行为要受到约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