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ICM理论探讨隐性衔接语篇连贯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影响

2018-10-21何端

科学导报·学术 2018年19期
关键词:阅读理解

何端

【摘 要】近来年语篇教学逐渐取代以词、句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语篇的生成和产出都以认知语境和认知世界的建立为前提条件。本文以理想化认知模型(ICM)为理论支撑,以其中四个特征来分析隐性衔接语篇连贯,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深度理解。也为英语阅读教学提供指导,提升英语语篇理解的准度和速度。

【关键词】理想化认知模型;隐性衔接;阅读理解

一、背景介绍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的基本内容,也是当前众多语篇分析学术著作研究的热门问题。Halliday 和 Hasan(1985:94)曾在《英语的衔接》一书中提到:“衔接是建造连贯大厦的基础”。此后不少学者也对此提出反驳,其中最著名的是Widdowson(1978:29),他认为语篇缺少衔接手段不一定就不连贯。王寅教授的《认知语言学》(2007:355)中也提出:充满衔接手段的语篇不一定就连贯。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1987:10)中提到目前学术界将通过语法和词汇等外在衔接的手段称为显性衔接,而将通过语言深层的连接和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的方式称为隐性衔接。在日常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重视显性衔接,导致学生对推测字里行间的深意,作者的写作意图等隐性衔接把握不够,逻辑推理能力不强,这也是学生在做阅读理解时的难点问题。

Given(1995)说“心智上的连贯”,才是生成语篇连贯的前提条件。读者和作者達到心智上的连贯沟通离不开两者认知语境和认知世界的建立(刘春阳,2017)。人们对现实的感知和认识形成了很多认知模型CM,进而构建出ICM,人们正是基于这种认知规律才能认识到语句间的连贯性(王寅,2007:362)。本文以ICM为理论依据,探讨缺少有形衔接手段的隐性衔接语篇连贯,分析隐性衔接在帮助学生阅读理解上的作用。

二、文献综述

2.1. ICM理论

Lakoff于1987年和1987年提出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简称ICM)。所谓ICM 就是指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做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解释,这是建立在许多CM只之上的一种复杂的、整合的完形结构,是一种具有格式塔性质的复杂认知模型(1987:68)。同时Lakoff 提出ICM 包括四种构建原则(Lakoff,1987:68,113):命题结构,意象图式,隐喻映射,转喻映射。多个CM 相加可得到ICM,CM具有体验性、互动性、开放性、关联性、普遍性等性质,所以ICM具有多个CM性质的集合特征。

2.2 ICM与隐性衔接语篇连贯

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而连贯是语篇中语义的关联,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它是语篇的无形网络。而心智构建的前提条件是语篇参与者拥有共同的“认知语境”。建构过程中它还具有动态的特征,在话语的生成和产出中不断进行选择、调整、综合,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调动一个或多个CM的集合,促成一个完整的可被接受的心理语篇。目前大量文献都讨论了ICM对某一语言现象的解读,而没有具体到如何提高学习效果。本文将语篇与ICM特征相联系,用以指导读者正确理解语篇。

三、ICM 特征对隐性衔接阅读理解的作用

3.1 ICM 特征隐性衔接语篇连贯中的体现

3.1.1 关联性

CM具有关联性,CM内部各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是独立存在的,在进行语篇解读时,单个CM被激活而集合成为整体,帮助语篇连贯,信息获取。例如当我们学习海明威True Nobility,从中可得到关于life的多个CM:真实生活的特点,最快乐的生活,不幸与恩赐,死亡,生活的真谛。

整篇文章从形式上并未使用衔接手段,仅从内容上能理解是在阐释什么是真正的生活,但未能达到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如果教师能将海明威的生活背景将语篇相关联,告诉学生:海明威曾经历战争,所以格外珍惜现在的生活;他反感当时美国奢靡的社会风气,大众对生活真谛的误解。学生便不仅能得到这一小段话语所带给他们的空洞的生活真谛,而是有了具体可感的深刻认识,进而在人头脑中形成一个关于生活真谛的连贯语篇。

3.1.2体验性

体验性是人类在于外界互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人们不断的在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固化形成认知模型,帮助推理语篇缺省,达成语篇连贯(吴爱:58)。

例2:当我意识到我自己多么想让我父母为自己感到骄傲时,紧张完全占据了我。终于,该我上场了。我走向长椅,开始表演,没有任何错误。掌声经久不息。我欣喜并高兴我的考验结束了。

CM:舞台,表演者,观众,掌声,在众人面前表演的紧张情绪,对表演结果的期待与担忧,灯光,…

从形式上这段话依然没有显性衔接,但由于这个文本词汇难度不高容易读懂,所以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在理解此类没有明显衔接成分的语篇时,那部分拥有此类经验的学生便能很快领会其中的连贯信息。不管是登台表演,还是一场口语比赛,甚至小到在课堂中的一次发言或者presentation,这些都来源于自己的亲身体验,而人对世界的体验是复杂的叠加的而又有规律的,因此它更能帮助我们理解语篇的连贯(吴爱:59)。

3.1.3 完形性

CM具有完形性是指事物不仅仅是各构成部分的简单组合,更是作为一个整体结构而存在。中文古诗《天净沙·秋思》就是一篇很好的例子。

例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每一个词就是一个CM,表达了不同事物,展现出不同的景致与思想。这些事物排列松散,看起来没有任何联系,但此处将他们放在一起便产生了一个新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秋天游子之思(黄国文:16)。凭借单个的景色不足以表达作者的心情,完形性使得整个语篇在意义上连贯起来,获得深层次理解。

3.1.4 典型性

典型性是所有信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原型。它是一个团体中人们所普遍接受的规律,具有代表性。大脑在处理此类信息时,通过典型性便可派出冗余信息,以最少的认知努力得到最快最准确的理解。以下诗篇来自于Masefield的The West Wind中一节:

例4:It is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

在英文文化中,西风的CM中包含希望和力量,此处的西风给英国人带来了温暖和湿润。西风CM的隐喻意义逐渐被大众接受,最后形成典型性。雪莱经典诗歌《西风颂》也正是诗人以西风自喻,保持对生活的信念和旧世界斗争。因而只需要理解了西风的典型性,就能激活语篇信息中的相关CM,在心智上构成统一的认知心理,从而达到语篇连贯。

3.2 ICM 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ICM理论强调,思维与形体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在外语教学中要强调以人为本,学习语言的同时,还要感知语言,实践语言,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获得尽可能多的CM。ICM理论的运用对阅读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1)在鼓励学生从显性衔接上推断文章主题基础上,老师更应强调对隐性衔接的重视,在教学中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信仰,扩大信息储备,以便在处理不同的语篇信息时能快速激活相关CM,进行合理推断、分析。

(2)在教授阅读语篇时,要鼓励学生课前对阅读材料中的相关知识和信息进行自主查询,然后在课堂中进行讨论和分享。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学习效果直接传授要好的多。同学之间的分享与讨论,各抒己见,获得更多的CM,是交流能力和信息提取和分辨能力的双丰收。

(3)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也可通过广泛大量阅读来获得间接经验,这也是学生增长CM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要督促学习完成课后阅读,接触各类不同题材的文章,培养自主阅读能力。可以适时开展读书分享会等活动

四、结语

本文从衔接与连贯的关系开始,引出当前阅读教学中的困难,并提出以ICM 的理论来解决隐性衔接语篇连贯的设想。通过用ICM的四个特征来例证ICM对理解缺乏衔接的语篇的作用。最后得出ICM的确对深度阅读文本有作用,并得到一些对当前阅读教学的启示。ICM的各个特征也不是独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而是相互影响和联系。但本文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是在分析语篇时没有考虑个体因素包括:个人知识储量,所处社会文化和思维模式。这些个体差异无疑会给语篇理解带来不同程度的难度。其次是在在讨论其特征时分析的还不够全面,有时也可以是几个特征的结合。综上所述,基于认知的语言教学中,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体验,有助于抓住学习的重点,理清逻辑思维,避免过于冗杂的信息,减轻学习的负担。

参考文献:

[1] 包宝安,试析语篇的显性和隐性衔接[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2):68-69。

[2] 丰玉芳,论英语语篇的显性与隐性衔接[J],扬州大学学报,2008(4)Vol. 12.

[3] 郭小鋒,理想化认知模型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教育与职业,2014年(14):132.

[4] 胡壮麟,1994.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 黄国文,1987. 语篇分析概要[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P:10,16。

[6] 刘春阳,从认知语用角度看语篇的隐性连贯-评《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7] 王寅,2007. 认知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P:355,360,362。

[8] 吴爱,基于 ICM 理论的隐性衔接语篇连贯解读,三明学院学报,2016(3):56-59。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阅读理解
教师评讲英语试卷阅读理解题研究
浅析初中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
微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导学探究
刍议英语阅读理解讲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