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及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

2018-10-21董习平

装饰装修天地 2018年21期
关键词:生态型土地整治设计

董习平

摘 要:土地整治活动是通过打破原有生态环境系统并重建新系统的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土地承载能力,为生态建设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因此,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让土壤的固碳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十分关键。本文基于对生态型土地整治的概述与解读,就其规划实现路径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生态型;土地整治;生态重建;设计

1 引言

根据国家对生态土地整治项口的要求及相关文件,生态整治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口标,以绿色发展为主线,坚持整合资金、统筹规划、综合施策,因地制宜地开展山、水、田、林、湖综合整治。时至今日,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已然成为保证自然生态平衡、加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工程,其有关研究备受瞩目。

2 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

生态型土地整治试点近年来在各地陆续展开,主要以平原地区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丘陵山区地形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和喀斯特地貌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为主。其中平原地区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中,平原地势平缓宽广,而且耕种田地面积较大且较为平整,具有较好的路渠网格,整治工程难度不大。在具体整治工作中,可以通过农田景观设计,来实现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构建多层次的空间结构,更好的满足不同生物的需求。丘陵与山区则地势起伏较大,土地利用类型较为复杂,具有明显的地形轮廓,水土极易流失,土地整治难度较大。在具体整治过程中,需要兼顾到山区特有的生态脆弱性和环境敏感性等特征,以“养”、“护”为主来对山区耕地的质量和生产条件进行恢复,实现对山区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护。喀斯特地貌土层较薄,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生态十分脆弱,这对机械化耕作带来了较大的制约,同时田间道路也没有形成网络,不利于土地集约利用,而且没有相应配套的水利基础设施,这为山地的土地整治工作的实施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在具体整治过程中,可以通过形成相对规则的格田,提高格田景观的生态功能和土地集约利用;有针对性的进行表土剥离和回填,并通过增施各种肥料来提高土壤的肥力;规划设计完善的灌溉系统,在解决了农业灌溉用水问题的同时,也实现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无论是哪种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都是以多元创新作为理念依据,以生态化作为整治的重点方向,在土地整治整个过程中都将可持续发展观、环境伦理学和景观生态学作为理论依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遵循因地制宜原则,针对各地的地形地貌及特色为基础来开展生態化设计,同时在工程实施和后期维护都将生态、绿色、低碳环保作为重要依据,以此来对当地生态农业系统进行改善。通过土地整治,从而实现乡村景观和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协调统一。

3 问题分析

3.1 生态整治项目生态景观规划设计费规定欠缺

生态整治项口属于试点项口,涉及专业和方面众多。口前国土系统只有观念,但是相关参考案例较少,相关取费制度和政策欠缺。此次试点项口将土地整治项口和生态保护相结合,采用了新的理念、新的材料、新的工艺、新的流程等,应收取一定的生态景观规划设计费(包括生态景观工程规划设计费和生态景观工程施工指导费)。

3.2 生态整治项目生态景观工程设计规定欠缺

根据大量生态整治和景观设计等相关资料,对国内外生态整治案例进行积极研究、学习和探索,形成了清晰的工作思路,将生态建设理念贯穿土地整治项口规划环节。项口涉及土地、园林、水利、造价、生态景观等各行业领域,口前湖北省乃至全国土地整治相关规范中缺乏此类生态景观工程的规范及图纸。该项口除常规单体设计图外,对于涉及到的景观工程采用平面图及景观图模式,项口生态景观设计部分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已完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接近施工图设计阶段,但仍与施工图设计具有一定差距。计划于项口施工前利用生态景观工程规划设计费中的部分费用聘请专业团队对生态景观工程进行完善细化,这方面的费用取费没依据,国土预算定额的收费标准难以满足。

4 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及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

4.1 水渠道路

水是民生之本,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源环境。因此,在生态型土地整治体系中,要着重做好生态水渠工程的规划与建设,在不破坏原有河流自然形态的基础上,进一步延展其纵向蜿蜒与横向多样,从而丰富其给排功能配置。在此过程中,为了有效减免农田养分流失,并构建完善的水渠生态系统,可实现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规划布局,提高模拟河流的自我修复能力,并保持物种多样性。而对于道路生态系统规划,则需根据实际需求,建立不同等级的道路生态网络。例如,在进行桥涵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当地水文水流特性,尽量减少对自然生态的影响,打通新的生态通道。而对于缓冲带的规划设计,则需有机地融入到周边环境生态中,严格审查既有元素,包括土壤、植被、水文以及居民区等,维系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动态和谐,在恰当的位置设置环保型标识牌,呈现造景美化。

4.2 生态工程的土地整治和结构调整方案

在各项检查结果显示得出,相对于水田和旱地之间的使用土壤的有机碳是不相同的,因此所达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水田的有机碳含量较高,旱地的有机碳含量相对而言较低,因此在进行生态公告称土地整改以后,旱地中的有机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有由于其中的有机碳含量非常低,从而更进一步地提高了固碳的稳定性。从一些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已经发现了有碳库含量的旱地。所以,在整治的过程当中,需要调节土壤的结构,尽可能避免对水田的破坏,保护有关水耕种植的土壤,将旱地转变为水田,确定生态工程的积累。生态型土地的质量不同,所以固碳的能力也是不尽相同的,在有关土壤含量提升方面也各自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经过有效的整治之后,固碳能力大大提高。

4.3 植被重建和景观再造

在土地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过程中,需要以植被恢复作为关键点。遵循生态学理论基础来对植被的组成、结构和空间进行配置,对植被的生态完整性、多样性、植被间的互惠性和植被的乡土性进行重视,针对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来选择植被,尽可能地使用本地物种,同时还要筛选出再生能力强及根系发达的植物种类,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要重视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的恢复,对于植被恢复的经济产出尽量淡化。在植被恢复的中间过程中,要注重植被的组成、结构、层次和地表覆盖,确保生态系统内能够稳定提供动植物生态的食物和养分,以此来促进生态区域的恢复,进一步提升恢复区的水土保持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在植被重建过程中,还要对土地附近植被的空间配置和格局进行考虑,对于土地恢复地与现存大型植被斑块较近的情况,需要构建廊道和连接,使其与这些植物斑块有效衔接,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生态功能的持续打下坚实的基础。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十分重要和必要。作为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工程,生态型土地整治具有明显的整体性、共享性以及两面性特点,其合理规划关涉到多重因素参与,需要长久的坚持下去。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仅要遵循土地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同时还要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角度来进行实施。从而实现土地与环境的协调统一,更好的促进土地整治的持续、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文波.生态土地整治工程设计融合生态理念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8(15):167~168+211.

[2] 王丽娜.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及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J].科技经济导刊,2018(6):72.

猜你喜欢

生态型土地整治设计
BUBA台灯设计
有种设计叫而专
生态型景观设计在居住区的塑造
基于系统工程方法的生态型观光农业园区探究
浅析山东省临沂市耕地保护与利用
新常态下南京港生态型干散货码头建设思路与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统计学理论的中国土地整治框架体系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