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古族小学蒙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2018-10-20谢高娃赵慧君

知识文库 2018年3期
关键词:蒙古族双语母语

谢高娃 赵慧君

对于世界各多民族国家而言,双语乃至多语言现象就是一种极其普遍的。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双语教学与汉英双语教学有所区别,对少数民族而言,蒙汉双语教学是指在我国部分地区实行的蒙古族语言和汉族语言这两种语言的教学。是指学生的母语(第一语言)与非母语相结合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体制,是蒙古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蒙古族小学蒙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蒙古族小学双语教学模式

内蒙古地区的双语教学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三种主要“双语”教学模式。一是蒙语授课为主,加授汉语文;二是汉语授课为主,加授蒙语文;三是与汉族学生同班就读模式:在生源较少的蒙古族聚居区采用。

(二)蒙古族小学双语教学情况

近年来全区蒙古族小学双语生汉语水平有明显提高,双语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小学生入学前就有一定的汉语基础。我区城镇聚居区一年级就开始学校自编教材上汉语文课,教材有蒙汉对照。二年级开始使用内蒙古自治区统编双语教材,汉语文阅读教材有蒙汉对照。从三年级开始双语生的汉语教材没有蒙汉对照,绝大多数小学生都能听懂老师讲的课。个别难懂的字词或内容教师专门用蒙语进行讲解。大多数学生汉语课成绩较好,听、读、写都没有障碍,能够很好的掌握汉语文课的内容,也能在日常生活当中使用汉语进行交流。可见,小学双语生汉语水平已基本满足汉语课程及口语交际的需要。反映出我区现阶段双语教学所取得的成绩,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蒙古族小学双语生对学习双语的认识。由于蒙语是他们的母语,小学双语生对其有着强烈的认同和情感依恋。但由于我区经济发展与科技交流的需要,国家主流语汉语文字的普及与社会对双语人才的需求量的增长,双语生及家长充分认识到学好汉语的重要性。

第二,语言环境是影响蒙汉双语生的又一个因素,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语言环境、文化传统和经历均会影响其语言态度和语言能力。在城镇聚居的蒙古族家长对汉语的普及有很高的认知。尽管居住在牧区的双语家长的,他们的汉语水平较上一辈有了明显提高。这对学汉语的蒙古族小学生打造了有利的条件。另外现代科技发达电子设备繁多,多媒体手段的普及给小学双语生学习汉语创造了有一个途径。

第三,双语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双语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双语教学效果,决定双语生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培养。首先,从我区现有师资学历层面分析。我区现有教师师资学历基本满足蒙古族小学双语教学的需要。再者,近几年来对双语教师的培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国家对此也非常重视。例如对普通话培训、汉语职业能力测试、骨干教师培训、计算机信息技术培训、教师远程教育培训等等。

(三)教材使用情况

学生通过教材才能获取系统的知识,进而影响整个教学质量。2008年蒙古族学校借鉴以往的经验,编写和设计出了重视汉语的学科特点和第二语言特点的汉语教科书。注重汉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注重語言的感知、感悟、积累和语感的培养等等。另外,重视借助母语学习汉语,针对蒙古族学生的汉语表达时出现的漏用或错用介词和连词,用词不当、用词重复、语序颠倒等现象编写汉语强化训练。同时根据地区和学生的汉语基础差异,增加教科书的弹性。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注重汉语口语交际和汉语能力训练。借鉴了英语教科书在口语交际训练、听说训练等方面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情况有所改创,形成本民族特色教材。

2006年由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和2013年颁布的《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都提出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素养”这一概念。“汉语素养”包括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正确学习和掌握汉语文的方法,以及相应的汉语文知识、能力,“并能丰富汉语的积累、培养语感,逐步形成汉语思维能力”。此外,母语为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素养”相对于汉语母语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言,更突出了汉语的交际和应用能力,而不过于注重汉语文知识点的识记。因此,在蒙古族小学汉语教学中,从“教授学生汉语文知识”到“提高学生汉语素养”的教学重心的转变,既是蒙古族小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具有应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2存在的问题

(一)双语教育的政策有待完善

首先,双语教育政策有与实际相脱节的情况,双语教育政策制定者自身存在的缺点。我区部分领导干部由于没有系统的学习马克思经典著作有关民族语文的知识和有关国家的最新政策。因此,他们在贯彻民族政策时,往往容易极端化,不能很好的把握正确的方向。其次,资源不足对双语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区的双语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说,我区的经济还处于劣势,地方财力不能满足当前的双语教育的需求。再次,人力资源的投入还不够和现代化教育设备建设不足等特点。最后,双语教育政策的不完善给双语教育带来的影响。中央和我区都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的扶持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但是,少数民族教育立法工作相对滞后,使少数民族教育重大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认为干扰因素。

(二)双语教材教辅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区蒙古族小学双语教材存在一定缺陷,例如:民族文化的丢失。国家实施以汉族主流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少数民族文化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很多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

被排除在学校课程之外。我区现行的蒙古族小学蒙古语文教材是民族语言自编教材,内容又简单、类别又少,同时缺乏一整套交付资料和音视频资料,而翻译类教材也无法满足蒙古族学生的语言习惯、知识水平、文化背景;汉语教材以汉文化为中心,缺少民族特色,则采用全国统编教材,对于蒙古族传统知识及文化历史介绍不够,给学生的理解和学习带来了困难与偏误。总之,现行教材还未能体现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民族化、多元化、生活化”的要求。当前双语教学网络资源建设方面需要特别加强,充分利用网络容量大、传递快、发挥自主学习等特点,给双语生提供优质的阅读资料、学习课件、教学视频,以弥补课内外双语教学资源的不足。

(三)部分蒙古族小学汉语课教师有向汉族教师承担教学的方向发展的趋势。作为蒙古族小学汉语文学科教师,蒙汉兼通是最基本的要求,对蒙汉两种语言文化有熟练的掌握,才能够初学汉语的小学双语生的汉语文课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中,当汉语文课中的某些内容,如习俗、文化等与蒙古族习俗、文化有明显差异时,用汉语讲解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相反,会给双语生带来学习上的阻碍。

3对我区蒙古族小学双语教学的建议

(一)双语教育政策不断完善

社会在变,双语教育政策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斷变化的,那么双语教育政策如何能更好的指导实践提出了初步的建议。首先,要加强民族教育的立法工作。近年来,我区民族教育的立法非常的积极主动,但是民族教育立法只是散见于宪法和其他法律中,而且原则性强、脱离实践、没有成文的条例,更没有专门的《民族教育法》,地方民族教育立法只能涉及局部问题,它对民族教育的保障作用是很有限的。从实际出发,总结过去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取其精华取其糟粕,敢于创新,制定适合我区的双语教育政策。其次,要加强资源供给,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建设高质量的双语教师队伍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师资培养方面:使双语教育的师资队伍在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龄结构等方面处于更合理的发展状态。另一方面要引进高素质、有能力、有创新精神的专业性强的人才。在对新型双语教师的要求方面:新型双语教师首先应该熟练的掌握和理解蒙古族文化,又要具有扎实的双语学科专业知识和丰富教育科学知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如果没有资金的支撑,双语教学无法继续下去。双语教育的开展相对于单语教育资金投入量较大。没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是无法保证双语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和完善双语教材建设与教学硬件建设

不同的教材适合不同的教学对象,教材与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越贴近,它的使用价值及指导价值就越高。因此,“在教材编写中,自编也好、选编也好,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在教材编写中应该有发言权和决策权”。作者王俊霞写的文献《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小学蒙汉双语教学现状探究》中要加强对原版教材的研究,建立双语教材的遴选制;以蒙古族历史文化为蓝本编写双语教材,同时兼顾蒙古族优秀作品及汉语经典作品;以人教版各学科教材为编写蓝本,对教材中的专业术语以括号形式标注母语,便于师生使用;在课本后附加专业术语对译表的形式来编写;小学课外读物应根据不同年级进行蒙汉文对译”等等。总之,汉语教材应“在内容上包容社会所需的各种知识,在形式上体现语言和文字的运用规则,具有一定示范性”。真正体现其“规范性、民族性、多元化、现代化、生活化”。“民族语言反映社会的变化最敏感、最迅速,必然也会跟随社会的巨大变化,发生前所未有的新变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推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视听和网络技术及远程教育成为帮助我区小学双语生直观学习、自主学习的好帮手,也是提升蒙古族小学双语教学质量的重要辅助性手段以及对接国内外先进文化教育、缩短与教育发达地区差距的最为有效的途径。我区各级政府虽加大了对蒙古族小学的硬件建设,但对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蒙古族小学投入力度还需加强。同时,已经建好的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有效检查监督机制鼓励双语教师充分利用这些先进设备,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对发展民族教育、保证我国整体民族文化素质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提升双语师资水平,完善双语教学方法

师资水平是影响双语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讲,双语教育系统中的教师不仅需要有专业教学的知识与技能,还必须对他们用来教学的那种语言具有很高的熟练程度,并能熟练地以另一种语言进行交际。”以此来看,我国合格的双语教师还不足。而且双语师资队伍水平也不高,其中重要因素是双语教师本土化、低层次培养。可采用分离、分段培养的方法打破一直以来双语教师只能由民族学校培养的模式,即母语由本地民族学校培养,汉语和专业能力可选择异地高水平大学来培养。高水平师范大学应该积极参与和承担双语教师的培养、培训任务,在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上发挥重要作用。双语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语言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之外要更加重视培养他们开阔的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多元文化包容的心态。

提高双语教学质量需要推广成熟有效的双语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如“浸入式”双语教学方法,“分层、分流”双语教学方法,“情景式文化体验教学方法”等等。这些双语教学方法有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操作程序。另外具体语言的双语教学方法也是切实可行的,母语的语法结构和构词特征与汉语的异同,母语与汉语学习中的干扰和迁移规律,语言符号学习与文化认知框架转换的特征,等等。双语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中,一定要充实双语教学方法的课程与实训环节,这是提高双语教师教学质量非常关键的问题。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蒙古族双语母语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第五届中坤国际诗歌奖获奖感言——邵燕祥
论蒙古族长调的地区性风格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