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湖北大鼓保护和传承

2018-10-20张来敏

知识文库 2018年3期
关键词:艺术文化

张来敏

湖北大鼓是流行于湖北省武汉市及鄂东一带的民间说唱艺术,具有二百余年的历史。2008年湖北大鼓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价值,但在现阶段,湖北大鼓的传承和发展很令人担忧。为此,笔者特撰此文,期望为其探索一条良性、可持续发展的之路。为湖北大鼓的传承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湖北大鼓的历史与现状

湖北大鼓属于说唱音乐范畴,它是以说唱及表演的形式叙述故事。它是汉楚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长期流布于鄂东及其周边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以其独有的方式记载了汉楚大地的风土人情、历史事件、风云人物等。据不完全统计,传统书目有300个以上,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湖北大鼓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艺术家们不断的改革创新,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传创编了大量的新段子。如:《反浪费》、《王大妈学文化》等不低于100个数字。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湖北大鼓逐渐淡出了人民的视野。湖北大鼓本身所具有的极高艺术价值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价值不容忽视,2008年湖北大鼓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013年江汉大学的10名学子做了一些有关湖北大鼓的社会调查,接受调查的约1100人,其中13岁到25岁的青少年占到85%。结果,逾六成的年轻人不知湖北大鼓,他们有的将湖北大鼓误认为是一种乐器,有的认为是湖北一个地区的名字,而不知它是一种曲艺艺术。可见,湖北大鼓在近几十年的时间里,无论从人员结构、演出场次、演出场所还是团体建制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改革开放前,湖北大鼓是当地民众休闲娱乐的重要形式,有其专门的演出场所(武汉民众乐园),更有更多的下车间、厂房及农村的演出任务,专业大鼓艺人辈辈相传,人才济济,每年的演出唱词有200场以上,新创曲目也有上百个之多,演出市场需求旺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湖北大鼓失去了固定的演出场所,也失去了演出的场次,使艺人的心灵受到影响,按道理来讲,老一辈艺人年长后,理应培养下一代传承人,然而受到“不景气”的影响,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制约,为求生存,有的艺人改行,有的把大部分时间用于从事其他有市场、能赚钱的文化娱乐活动。

二、湖北大鼓保护和传承的措施

综合多方面原因,我国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觉醒的较晚,进入市场经济以后,我们虽然对文化保护有了意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尽人意,操作偏颇——对能产生经济效益人文景观的关注远远大于无法或暂时无法产生经济效益的文化遗产。绝大多数传统文化物种的命运,在新兴文化的更替和变迁以秒为单位来计算的时代里自生自灭。关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我们可以放眼世界:其他历史悠久或文化多样的国家,如日本、印度等,他们建立了保护传统文化,尤其是频临危机传统文化的专门机构和完善的制度法规,经验丰富,体系完善,值得我们借鉴。

在当今科技传媒高速发展的时代,对湖北大鼓的保护、发展和传承,不仅是党和政府的关心的,也是我们全社会应当关心的,更是大鼓艺人需要关心和不可推卸的大事和责任。为此、笔者认为,湖北大鼓的保护和传承需要从一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抓住时代潮流,走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十八大”以来,国家把“文化复兴”作为基本国策,这是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大环境。走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新时期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好的需要,并在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方面充分发挥其特殊功能,为此,建立科学的传承体系是保护和传承湖北大鼓的必要之举。文化产业化是文化体制改革要求专业文艺团体企业化、市场化的实践,唤醒文化主体的意识,提高文化主体的责任。即文化主体的“责有攸归”意识,当前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赵本山的“刘老根大舞台”、郭德纲的“德云社”,演出市场的火爆不断见诸报端,使文化主体既成了艺术家,又成了豪门主人!再如,河南坠子草根艺人——郭永章,人称“郭瞎子”,靠着高超的艺术水平和卓越的创作能力,倍受青睐,不断被各级部门邀请做宣传演出,特别是2010年在著名导演顾长卫拍摄的电影《最爱》中饰演了一个角色并演唱了自己的拿手段子,不但宣传了自己,弘扬了艺术,而且改善了自己的经济状况。文化主体的“责有攸归”意识是艺术发展的内在动力,湖北大鼓培养文化主体也成了紧迫的任务。走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文化主体是首要关注的问题。

其次,加大力度创作更多反映时代风貌、寓教于乐、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并具有浓郁汉楚色彩的新作品。 艺术作品的创作离不开时代背景,“十八大”以来的“文化复兴”政策是传统艺术发展的大背景,“十九大”的召开,新时期的曙光已经来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戏曲、武术等已经走向世界,在未来五彩冰粉的世界里,说唱艺术的研究必将面临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说唱艺术的创新首先是内容上的创新,在创作上,审美观要与时俱进,创作出新时代大众审美所需求的崭新的、充满活力有具有浓郁地域的特色的新作品。新时代、新生活、新气象,必将为湖北大鼓的曲目创作提供更多的题材。

再次,形式上革新。说唱音乐是一种音乐、文学和表演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在说、唱、演的形式上,既要保持曲种本色,又要合理的吸纳现代艺术元素和借用现代舞台手段为我所用,丰富说唱艺术的表现力,唯有此,才能持久的为湖北大鼓培养一个庞大的受众群体,并随着湖北大鼓的传播,飘向更广阔的地域。形式上的革新,具体来说就是:音乐上立足本土,吸收本地的民间音乐作为素材,当地民众熟悉而又耳目一新,同时,巧妙吸收广为流行的曲调,如流行歌曲《荷塘月色》、《小苹果》等的曲调为我所用,扩大受众地域和群体。表演上,借鉴戏曲的表演动作,戏曲的表演是成熟的、全面的,当年京韵大鼓演员刘宝全就是借鉴了戏曲的表演动作,刻画人物栩栩如生, 成为“鼓界大王”。 语言上,在“唱”的艺术品种中,语言往往成为制约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语言不通,则内容就不详,直接造成受众缺失,语言听得懂,接受就成为可能。大同数来宝在语言上做了成功的范例,大同数来宝在不同的地区表演会灵活运用语言。比如:在中央电视台和其他地区会使用普通话。但是,在不影响观众听懂内容的基础上,仍然保留大同方言的个别字。《防不胜防》是大同数来宝的代表作品,在央视表演就保留了一些字的方言读音:“圪(读音:ga)哇哇”唱的真好听、不领掌根本就“弄(读音:nao)”不成、全凭拿气氛糊弄“人(读音:reng)”、没见过吗?没(读音:mai)等。這样的语言运用,通过表演既让观众很容易的听懂内容,又不失地方体色,扩大了受众群,开拓了市场。

今天,我们面临的是对湖北大鼓的传承这一使命,从新时代审美的角度,深刻观察,细致研究,在湖北大鼓已有艺术成就基础上,对湖北大鼓如何进一步的保护和传承进行新的思考和认识,在实践中,不断的从新时期的大海里去汲取、去扬弃、去焕发、去孕育和繁殖,从而不断的使湖北大鼓以新的生命力,在人们的心目中去传播美的无限生机。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艺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传承 民族 文化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什么是文化
爆笑街头艺术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