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杯盖为何拧得太紧

2018-10-18刘乡文黄荣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27期
关键词:情景模拟安全意识恐惧

刘乡文 ?黄荣光

〔摘要〕安全意识过强是一种心理问题,它大多源于儿童时期,此时的孩子心智还很不成熟,容易受家长注意力的“控制”,当家长过分强化某种意念的时候,孩子是很容易接受这种刺激与暗示的,天长日久,就会在幼小的心中形成单一的灾难性联想思维(且将它固化与模化起来),并逐渐泛化,从而导致其心理与行为的异常。咨询师通过行为矫正策略、质疑法、情景模拟等,帮助来访学生进行认知重组,缓解了症状,回归常态。

〔关键词〕安全意识;恐惧;情景模拟;认知重组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7-0040-04

一、案例呈现

课间,小胡想拧开水杯喝水,可杯盖怎么也拧不开,弄得他满头大汗。后来,还是请旁边的一位大个子同学帮忙,才得以解决危机。这样的事情发生几次以后,引起了班主任的注意。老师发现他与同桌的“三八线”界限分明;桌子上没有什么书籍,全部塞进了抽屉或书包里;平时独来独往,似乎对他人有防范心理;有时上课或自习也心神不宁,一会儿看看抽屉,一会儿瞧瞧书包,仿佛害怕丢失了什么似的,学习效率则明显下降。

班主任将小胡的情况跟我讲了讲,然后建议他来咨询室。我们展开了如下对话:

师:你经常把杯盖拧得特别紧,是吗?

小胡:是的。

师:多长时间了?

小胡:大半年吧。

师:你为什么要把盖子拧得那么紧?

小胡:我怕漏水。

师:漏水?漏点水怕什么?

小胡:我怕被别人拧开了。

师:别人拧开了会怎么样?

小胡:我怕。

师:怕什么?

小胡:(顿了一下,慢慢地)怕别人下毒。

师:哦?还有别的什么事情让你害怕吗?

小胡:有。比如水龙头,我就生怕它没关紧。

师:这没什么,是怕浪费水吗?

小胡:也是,也不是……我怕它水漫金山。还有,我在家里,总觉得防盗门没有锁好,要反復锁几次。

师:这又是为什么?

小胡:怕家里的财物被偷了。

二、根源追踪

为什么小胡的精神集中于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上?这与家庭教育有关吗?

师:你是什么时候有这些想法的?

小胡: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

师:你那时怎么会有这些想法呢?

小胡:爸爸妈妈经常说要注意安全,说外面的小偷多,要把门锁好。爸爸妈妈赚钱不容易,家里的财物要珍惜,被偷去了可惜。千万不要忘了锁好门。

师:锁好门是对的,也是正常的行为。你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吗?

小胡:总是要反复锁。

师:为什么?

小胡:我怕没有锁好。

师:还怕什么?

小胡:怕东西被偷了,甚至怕小偷拿刀进来杀人。

师:怎么有这些想法?

小胡:爸爸妈妈说,安全无小事,处处要注意。安全了,生活就幸福。他们经常这么说。

看来,小胡的父母过分强调安全,给年幼的小胡带来的不是安全感,反而是强烈的不安全感。

三、心理分析

小胡常出现灾难性联想(担心别人投毒)、责任不明的过度担忧(关水龙头和锁门等)、单一的因果联结(行为与灾难性后果的联结),均反映了小胡内心的紧张与恐惧。其本质原因则是安全意识过强,处处小心翼翼,时间长了,导致其行为出现异常。所谓安全意识过强是指个体意念因过度指向安全而产生紧张与恐惧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往往表现出以下特征:

(1)自信心缺失。个体对自我行为缺乏足够的自信,自我效能感明显降低。小胡反复关门、拧杯盖就是这种心理反应。

(2)危险感增强。安全意识过强者在心理上往往会走向安全的反面,即危机四伏,不安全感被放大了,于是就产生了恐惧感。

(3)防范意识过强,处处提防他人,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小胡担心杯盖不紧、被别人下毒,就是这种心理表现。

(4)臆想成分过多,许多不安全的后果均是假想推理出来的。

(5)单一关联安全。日常生活的许多行为,主体均喜欢将它们与个体的生命与财产安全联系起来,因而容易产生紧张感。小胡的心中充盈着不安全的假设,这种不安全假设异化成了乌云,遮蔽了他的整个“心空”。

在正常的社会生活当中,主体保持适度的安全意识是必要的。但是,安全意识过强就往往会引发不良的心理反应,其后果就可能是主体自信力的衰退,消极情绪强化,个体行为异化,从而使个体的正常生活受到干扰。

安全意识过强是一种心理问题,它大多源于儿童时期,此时的孩子心智还很不成熟,其心理容易受家长注意力的“控制”,当家长过分强化某种意念的时候,孩子是很容易接受这种刺激与暗示的,天长日久,就会在幼小的心中形成单一的灾难性联想思维(且将它固化与模化起来),并逐渐泛化,导致其心理与行为异常。

小胡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过分强化了财产安全意识,使小胡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时间长了,小胡就出现了安全意识过强的问题。他很容易将这种意识加以类化:凡是与“关”有关的行为,均会引起他的紧张感;也很容易泛化,即将许多生活小事与安全联系起来,由此引发了不安全感。

四、矫正对策

(一)家庭支持

小胡的异常行为是受刺激物与情绪支配的,其认知反应链条为:家长强化安全刺激(S)—紧张情绪(E)—行为异常(R)。这种安全意识的过度强化,必然会在小胡的潜意识里形成固定的行为反应模式,只要出现相关的行为刺激,就可能会引起个体条件性的灾难性情绪反应,使主体产生紧张与恐惧情绪,而这种灾难性情绪又会进一步引起个体条件性行为反应,反复关门锁门。当这种元认知心理结构固化以后,就可能导致主体情绪与行为方式的泛化:凡是与“关”有关的行为,均会引发这种异常的反应模式:关水龙头、水杯、门等情境伴随着灾难性联想(S′)—恐惧(E′)—反复关(R′)。要想矫正其异常行为,首先应该从刺激的原始因素入手,只有当原始刺激因素发生改变以后,其情绪反应的性质才会改变,其异常行为就可能得到矫正。这样,就可以帮助小胡建立新的情绪反应模式:关水龙头、水杯、门等情境伴随着“完成”“安全”联想(S′)—愉悦(E′)—安心离开(R′)

小胡的灾难性联想首先来自家长不断强化的安全意识,所以家长对财产安全的责任担当是矫正小胡异常行为的关键。

依据安全意识过强的刺激因素,我准备从认知与行为两个方面来指导小胡的父母。

其一,针对“过强”的刺激,宜采取弱化的方法,父母在小胡幼小的心中所张开的安全之弓一直呈现过强的满弓状态,需要父母为他松弛下来。

其二,针对家庭安全的主体,可采取父母安全专责制,即孩子不应该承担家庭财物安全的责任。

其三,行为技术示范。父母示范以便让孩子从假想之中回归现实。

解铃还须系铃人,为此,我请来了小胡的父母。小胡的父母了解了孩子问题的严重性后,表示非常愿意配合老师矫正孩子的心理问题。

采取情景模拟的方法。通过情景模拟,对小胡关于“安全”的元认知心理结构进行干预。主要通过改变条件性刺激,来帮助小胡重建新的元认知模式。我说:“请你假想自己是十岁的孩子,现在要出门玩耍,正当你锁门的时候,爸爸妈妈回来了,你们有一段对话。”请父母和小胡共同把这种情境表演出来。

小胡收起作业,关门锁门,走出几步以后,又返回重新锁门。这个时候,父母走过来,问:“孩子,你为什么反复锁门?”

小胡:我怕没有锁好。

父母:这个门很好锁,关上就锁好了。

小胡:关上可不行,没有反锁。

父母:没有反锁也不要紧,你看门边没有空隙,锁也是防盗锁,别人是不容易撬开的。

小胡:要是撬开了呢?

父母:就是撬开了也没有什么,你看咱家也没有什么值得小偷偷的。

小胡:电视机、冰箱不是可以偷么?

父母:傻孩子,大白天的,小偷怎么拿?

小胡:那万一偷了别的什么呢?

父母:就算被偷了什么,只要你好好活着,父母就放心。钱财是可以再赚来的,尽管我们工资不高,但生活是没有问题的。家里财物的安全不用你操心。你只要关好了门,小偷若撬开了,那是小偷的问题,只能由父母负责,或者是由小区保安负责,不是你的责任。你不必担心那么多。

小胡:我怕小偷进来拿刀杀人。

父母:万一小偷拿刀进来,我们也不怕,给他财物就是了。小偷只是要财物,一般不会伤人的。

小胡:那就这么把财物给他了,不是太可惜了吗?

父母:傻孩子,人比财物重要。再说,小偷走了以后,我们还可以报警呀。

小胡长吁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沉重的包袱。

通过父母改变不合理的安全意识的强化行為,让小胡建立新的安全意识模式,使之卸下了沉重的心理负担。效果是明显的。我叮嘱小胡的父母,今后在生活行为方面还要多注意弱化这种意识,多在行为方式上作出示范,例如,自己当着孩子的面锁门,要多表现愉快的情绪。后期回访得知,小胡的父母基本注意了这个方面的行为。

(二)个体行为矫正策略

对小胡个体行为的矫正,我决定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放松心情,采取注意专一法,例如关龙头或锁门时注意提醒自己:我正在锁门,我正在关水龙头。

(2)采取即时检验法,推一推门,把杯子倒过来等。

(3)改变认知模式,瓦解不合理信念,采取辩论或质疑的方法,揭示其思维的荒谬处。

(4)关注现实与他人生活。

前两个方面是解决思维惯性问题,第三点是解决认知问题,第四点是解决心理与现实脱节的问题。之所以把行为习惯放在开头,是因为根据元认知干预技术原理,建立新的操作技术能促进小胡建立安全情绪,形成新的条件性情绪反应行为,弱化其紧张的情绪以改变原有的反复锁门的行为。

实施策略之一:生活实践法。

运用元认知辅导,消除小胡的条件性紧张情绪,帮助他建立有效的行为模式。我把小胡引到门口,请他锁门,要他先深呼吸,再告诉自己:我正在锁门,然后再用力推一下门,告诉自己:我锁好了。然后立即转身离去。小胡照我说的做了一遍,转身离去的时候,仍不免回过头来瞧瞧门。我让他再反复做了几次。然后又引导他用同样的方式关水龙头。经过几次训练以后,他在锁门与关水龙头的行为上没有过去那么纠结了。

深呼吸可以缓解紧张情绪,集中注意力可以去掉单一的灾难性意念,推门检验可以增强自信心。在这一行为技能训练过程中,小胡建立起了新的情绪反应方式:关水龙头、拧水杯、关门等情境伴随着“完成”“安全”意念(S′)→愉悦(E′)→安心离开(R′)。根据交互抑制原理,当这种新的反应模式被固化后,旧的反应模式就必然会被抑制。

实施策略二:质疑法。

干预元认知程序性知识结构,改变个体不合理的行为信念,可以帮助个体实现程序性知识的自动重组。在咨询室里,我故意把水杯的盖子放在一边,喝了几口水以后,仍然不盖盖子。我们就此展开以下对话:

师:你发现我喝水与你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小胡:你没有盖水杯。

师:我是没有盖水杯。我为什么不怕你下毒?

小胡:我不会下毒。

师:我怎么知道你不会下毒?

小胡:我是个善良的人。

师:我怎么知道你是个善良的人?

小胡:你信任我。

师:我为什么信任你?

小胡:因为我与你无冤无仇。

师:那别人与你有冤有仇吗?

小胡:没有。

师:那你怎么还把杯盖拧得那么紧?

小胡:我……我怕……

师:你再想想......(在沉默中等待)

小胡:我发现我怕得没有道理。

师:以前发现过别人下毒没有?

小胡:没有。

师:那你的害怕是怎么来的?

小胡:我设想的。

师:也就是说,事实上并没有那么一回事。

小胡:是的。

通过质疑法,让小胡明白自己认知的荒谬性,这样就可以瓦解他心中不合理的逻辑推理。同时,让他明确自己的意念实质上是一种假想,客观上并不存在。这样,就可以帮助他建立新的合理的生活信念。

实施策略三:观察法。

引导小胡去观察现实生活,以便将他的注意力从假想世界里引导到现实生活中来,进而通过现实的依据来帮助他坚定新的合理的生活信念,以固化其新的元认知心理模式。我给他布置了一个小练习,请他观察别人关门、关水龙头和拧水杯的情境,并且记录下来,在后面写一两句自己的想法。

(三)效果反馈

经过跟踪观察与家庭回访,大约两个月之后,小胡的紧张情绪有了明显的缓解,再也没有出现杯盖拧得太紧的现象。

五、反思:采用正强化应该适度

过去,人们大多关注的是父母给孩子的负性刺激,这种负性刺激的化解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策略。而对于像小胡的父母那样给予孩子的“正性”刺激,却往往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孩子童年心灵的创伤既可能来自于负性伤害,也可能来自正面的强化,诸如家长反复告诉孩子注意安全、诚恳道歉、谦虚谨慎、要自信、讲卫生、要听话等,我们在强化它们的时候,其中往往潜藏有另一面的危险:注意安全——恐惧感,诚恳道歉——失去尊严,谦虚谨慎——自卑感,要自信——盲目自负,讲卫生——洁癖,要听话——失去独立性等。如果我们在孩子心智发展不成熟的时候,过分强化这些心理品质,则易于走向反面。因此,正强化也应该适度。对孩子的安全教育,行为技术操练的意义远远大于意识的强化,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多采取行为技术指导方式,帮助孩子建立有效的行为模式。

当然,正强化的负性反应,也应该引起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作者单位: 1.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武汉,430073;2.湖北省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武汉,430074)

编辑/于 洪 终校/肖亦华

猜你喜欢

情景模拟安全意识恐惧
与内心的恐惧交朋友
想象中的恐惧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Materials Studio软件在材料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在电类实践操作课程中对士官学员安全及规范操作意识的培养
为幼儿营造安全的港湾
情景模拟在“公共关系学”礼仪与技巧教学中的应用
情景模拟教学法对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效果的探讨
情景模拟在大学英语课堂实践中的应用
航母舰员安全意识养成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