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线—点”三级分层模式在生涯指导实践中的运用

2018-10-18刘玉霞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27期
关键词:生涯教育心理学

刘玉霞

〔摘要〕本研究通过课堂教学、专业体验、生涯辅导对学生实现“面—线—点”三级分层模式的生涯指导,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窗口,全面透视心理学专业。这一模式的生涯指导,普及了心理学专业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分析能力,提升学生自我分析和专业探索能力。“面—线—点”三级分层生涯指导模式满足了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全面普及与深度指导有机结合,对于生涯规划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是一次有效的尝试。

〔关键词〕生涯教育;三级分层;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7-0020-04

一、研究背景

(一)社会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文件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生涯指导[1]。高中生处于生涯发展的探索和选择阶段,确定人生发展目标和发展道路,把健康成长、能力发展、大学专业选择与未来的职业规划有效整合,从而科学地规划人生,促进自身的发展,是一个重要且有巨大意义的命题。

(二)学情背景

1. 高中阶段的特殊性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中阶段的选择关乎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因此促使学生全面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兴趣特长,明确自我的发展方向,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投入高中阶段的学习,为下一阶段的学习、生活、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促进自我发展,获得终身发展。

2.生涯规划教育调查

心理辅导中心对高一全体学生进行生涯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一学生将心理学专业排在“最心仪专业”的前10名,心理学专业正逐渐成为学生喜爱的专业。然而学生了解专业信息的途径有限,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窗口,全面了解心理学专业的内涵及发展前景。为此,心理教师设计了针对不同层次需求的生涯指导活动,引领学生全面透视心理学专业。

二、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定位

通过课堂教学、体验活动和一对一辅导,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心理学专业,通过信息收集、分析对比、反思自省等方式深入探索这一专业,引领学生学会信息收集的方式和专业探索的方法,并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三、研究的具体措施

(一)“面”上生涯:课堂教学

在阐述了心理学“是什么”的基础上,心理教师进行“心理学专业知多少”的课堂教学,全面介绍心理学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1. 课前准备:我眼中的心理学专业

课前告知学生本节课要介绍的专业——心理学专业,让学生从网络上搜索专业、相关大学、相关职业的信息,并充分挖掘家庭资源,和家长、相关专业学习者交流,并完成“专业探索单”。

2.新课导入:职业猜猜猜

教师呈现职业关键词,学生根据这些关键词猜测所描述的职业。如“咨询室、倾听、心理咨询”,对应“心理咨询师”;“医院、百忧解、抑郁症”,对应“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公司、数据分析、用户体验”,对应“用户体验研究员”;“公司、招聘选拔、管理”,对应“人力资源师”等。这一环节结束,教师提问这些职业都与哪一专业相关,接着呈现本节课要探讨的主题——心理学专业。

3.小组合作:专业放大镜

首先,每個小组整理自己课前收集到的信息,并在组长的组织下将各种资料进行分类。接着,各个小组汇报本组收集到的信息,各组相互补充完善。最后,教师对学生汇报的信息进行总结,并对各部分内容补充、修正,形成完整的专业搜索单。教师在学生分享的基础上,全面介绍各种职业的薪资水平及对学历的要求,以统计图的形式展示,激发学生目前学习的内在动机。

4.时空链接:我的未来之路

根据专业对应的不同职业进行分组,每组一种职业,小组内部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探讨“从事这一职业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如何为之做准备”。讨论之后,小组分享,教师总结和补充。

5.青春寄语:今日之星

播放心理学专业的在读大学生、心理学专业不同职业的职场人士的视频寄语,传达专业学习感受和工作感受,并对高中生提出学习建议,勉励高中生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奋发向上。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针对全体学生,是生涯规划教育在“面”上的普及,通过自行收集、整理资料,提升学生信息获得、分析和处理的能力。将未来的职业发展与当前的学业学习联结,培养学生的学业规划意识,并落实到当下,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二)“线”上生涯:专业体验

课程之后,对心理学专业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成“心理小分队”,前往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体验心理专业的学习生活。体验活动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体验心理课堂

“心理小分队”利用社团课时间前往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与本科生一起聆听“心理学与应用”课程,并利用课间和课后时间与在读的心理专业学生交流。课程和交流结束之后,“心理小分队”成员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听课感受和交流心得。

2.体验心理实验主试

“心理小分队”周日前往浙江大学心理实验室。首先,听心理专业在读研究生介绍心理实验的内容和设置,并了解实验的操作流程。小分队成员在接受主试培训之后,与心理专业研究生一起全程指导心理实验的开展。实验结束之后,小分队成员与心理专业在读研究生交流心理专业的学习心得、心理实验的设置,并就一些具体问题深入探讨。

3.体验心理实验被试

“心理小分队”在体验完心理主试之后,继续体验心理被试,为了体验得更充分,心理专业在读研究生为小分队成员换了另外一个实验。小分队成员在不知道实验目的的情况下投入实验。实验结束之后,心理专业在读研究生告知小分队成员实验的目的、设置意图,并指导学生分析自己的实验数据。

体验活动结束之后,学生整理三部分体验内容,并撰写活动报告,活动报告包括心理学专业的专业设置、学习内容、活动感想、自我适恰性评估等内容。

设计意图:专业体验的对象是对心理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是生涯规划教育在“线”上的体现。通过专业体验,学生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内涵、学习情况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并进一步评估自己是否适合这一专业的学习。

(三)“点”上生涯:生涯辅导

课程和专业体验之后,教师针对对于心理学专业有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和心存疑问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生涯辅导。生涯辅导中更加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兴趣倾向、性格倾向和能力倾向,并与学生探讨适合的发展方向。

1.生涯辅导的原则

(1)以“生”为本:生本原则

立足学生自身的情况,从学生的疑问出发,辅导的立足点是促进学生的生涯发展,建立生涯发展与当前学习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2)就“事”说“事”:客观原则

遵循客观原则,辅导开始之前教师强调:每个人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会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的观点,老师会尽力避免这一点,但无法做到完全不带个人情感色彩,学生还需多方收集信息,整合、形成自己的看法,避免片面性。

(3)与“时”俱进:发展原则

强调发展原则,教师向学生说明每个人的兴趣、性格、能力会不断发展,因此评估自己时要以动态的眼光,不能完全以今天的自己去衡量明天的发展。此外,每一个专业和职业也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今天看到的职业可能和未来真正从事的职业存在较大差别。

2.生涯辅导的内容

生涯辅导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

(1)对自身的评估

当学生对于自身是否适合这一专业心存疑惑时,教师对学生进行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MBTI职业性格测试和多元智能测试,并与学生一起探讨价值观取向,引导学生全面评估自身。此外,探讨重要他人对于他/她的职业期待,以及学生对于这一职业期待的看法。在探索过程中,强调个人发展的动态性,引导学生用动态的眼光看待自己,避免固化、绝对化倾向。

(2)对专业的深入探索

学生对于专业存在疑惑时,教师提供客观的事实、数据供学生参考,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事实和数据,并与自己的学科优势作对比。引导学生做专业探索时,注重客观性原则,避免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提供给学生参考信息而不干涉学生的选择。

设计意图:一对一的生涯辅导是生涯规划教育在“点”上的体现,是对课堂教学和专业体验活动的进一步补充,针对性更强,能够对学生做全面评估和深入指导,更加全面和系统。

四、研究成效、特色与启示

(一)研究的成效、特色

1.生涯指导三级分层

教师通过“面(课堂教学)—线(专业体验)—点(生涯辅导)”三个不同层次的生涯指导,使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全面了解心理学这一专业。三级分层模式既满足了班级层面的普及需要,又对有特别需要的学生给予深度指导,“面、线、点”结合,逐层深入。

2.生涯指导重过程与方法

不论是课堂教学、专业体验还是一对一辅导,均关注生涯探索方法。指导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自我探索和专业探索的方法与技巧,并能够将这种方法迁移到对其他专业的探索中。方法的掌握比结果的获得更加重要,学生能够一通百通,真正掌握自我探索和专业探索的方法。

3.学科渗透深入且全面

一直以来,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密不可分[2],在教育过程中主要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对于心理学专业本身往往缺乏深入的探讨。本案例通过对心理学专业的深入探索,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生涯探索的方法;另一方面,深入了解这一专业,评估自己是否合适。这一学科渗透模式既深入又全面,既有过程的渗透,也有结果的渗透。

(二)研究的启示

学校层面生涯规划教育的模式中三级分层较为多见[3],但将这种模式运用到一个具体的生涯指导的“点”,目前并不多见。本研究做了一个积极的尝试,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效果较明显,“面”上的普及与“点”上的深入,推动了知识的普及,融合了方法的指导,也可以推广运用到其他专业的探索中。

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化工程,提升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就是形成生涯规划教育的系统性,有明确的课程纲要和教学目标,实现“面—线—点”的有机结合,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

学科渗透不应局限在课堂本身,将课堂渗透的内容拓展到课外,将理论层面收集的信息与实践相结合,相互印证,形成立体的认知,将生涯教育在学科层面形成立体的知识网络。总之,在“七选三”的新形势下,利用多种途径积极开展生涯指导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1]沈闻佳,朱丽,徐嘉文.高中生生涯发展教育的特色课程创建与实施——表达性艺术心理辅导在高中生生涯发展教育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13):42-45.

[2]俞国良,曾盼盼.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J].教育研究,2008(10):63-67.

[3]方曉义,胡伟,陈海德,吴梦希,唐芹,王帆.构建高中生三级发展指导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37-43.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海创园学校,杭州,311121)

编辑/于 洪 终校/肖亦华

猜你喜欢

生涯教育心理学
“没有用”的心理学
什么是心理学
校园心理剧在中学生涯教育中的应用的案例分析
强机制 重课堂 多践行
且行且思考
跟踪导练(二)5
学生情绪智力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生涯中的选择
北京中学课堂兴起“生涯教育”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