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花果”与豆皮串

2018-10-18鲍尔金娜

饮食科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豆皮萝卜丝小推车

文 / 鲍尔金娜

前几日在朋友圈里看到友人晒一种零食,立刻觉得亲切眼熟。打开大图看,原来是小时候爱吃的“无花果”,但哪里又不太对。念了几遍,发现包装上原先经典的“无花果”变成了“无花味果”。意味玄妙,简直有禅意。我想了想,恍然觉得爽快,原来正义终于被伸张了:知道自己小时候吃下估摸好几吨的“无花果”其实是萝卜丝做的,一时比西方小孩发现世上本无圣诞老人那一刻还要愤惑无助,因为他们至多相信到五六岁,而我快到三十才听得真相。那制造“无花果”的厂商肯定也渐渐遭到抗议,只好改名。

本来就是,“无花果”在我小学时代风靡一时,其名字本身就占了大半诱惑——东北不产无花果,那时也没网络,我只能参考《西游记》里的天宫仙果,想象无花果应当是光亮的小球,冷水味儿,带着点孤傲的神秘性,因为人家不屑于开花。可惜现实生活里我和无花果唯一的接触,就是小卖铺里买来的“无花果”,鼓鼓囊囊的长方形小塑料袋,白底赭石图案像一座拱门,有民国月历牌的情调。“无花果”三个大字稳稳写在中间,威严不容置疑。里面的东西说好吃其实也没多好吃,甜酸带盐津的灰白小硬丝儿,回味有莫名的冲气,想来一定是萝卜丝的作用,但当年我深信无花果就是这个味道,耐嚼,吃多了口渴,正好给自己买八王寺汽水找借口,放学路上想不到吃什么的时候就吃它。东北的儿童俚语里管好吃的零食叫“好喝儿”,“喝”读第四声。我觉得无花果丝勉强算是好喝儿。

放学后另外一种极受欢迎的零食是豆皮串,也是我心里真正的好喝儿。卖豆皮串的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老奶奶,小推车里垫着保温褥子,码好的薄油豆皮串和温热的甜辣酱分开放到小铁桶里。一毛钱一串,有点贵,多买也不便宜,但零花钱攒足的小孩都乐意一口气买上五串十串,用牙咬穿层叠的豆皮那才叫爽,吃得出肉的质感,还比肉滑溜。如果单吃一串,还没吧唧明白就下肚了,会有点揪心。卖豆皮串的老奶奶用小刷子涂酱的工序最好看,麻利痛快,一下下全是笔触,是民间的塞尚。我们挤在小推车前屏息凝视,等辣酱的红汁把豆皮打得蔫头巴脑,就是最恰到好处的入嘴时机。“来,拿着,别淌鞋上。”老奶奶会一个反手把豆皮串立起来,递给排队最靠前的小孩。我一直认为那豆皮串味道妙不可言,长大后在烧烤店里吃烤豆皮,也是刷辣酱,味道就不能比,两三下就能吃出来简单的辣椒孜然风味,缺少了童年豆皮串辣酱里一种温暖微妙的甜。

那时我们坐在教室里,动不动就饿,饿了就溜号,思想飘到校门口香喷喷的小巷子里去,在豆皮串小推车前虔诚地搓着手排好队,觉得天堂可能也就是这样。

猜你喜欢

豆皮萝卜丝小推车
谁是牛肚皮
爆炒“竹竿”
一种运送蓝宝石方砖小推车的设计及使用
金庸最爱:武汉三鲜豆皮
巷子口的美食
舌尖上的美食
你腿脚好
妈妈家的豆皮
浅论RFID在连锁超市的应用
浅论RFID在连锁超市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