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法治教育“落地生根”

2018-10-16李永坚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落地生根法治意识培育

李永坚

【摘要】道德与法治教材在传承思想道德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突出了法治教育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应依据课程标准,应增强法治意识落地的规范性,增强法治意识落地的真实性,增强法治意识落地的有效性及增强法治意识落地的趣味性。

【关键词】法治意识 培育 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7A-0047-02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养成规则意识和遵法守法的行为习惯,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为培育法治观念、树立法治信仰奠定基础。”笔者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应立足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彰显学科价值和魅力,使学生的法治素养“落地生根”。但是,在学校教育中,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传授法律知识,而不注重培育法治观念、涵养法治素养。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已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巧用教材内容,增强法治意识落地的规范性

法治意识的培育必须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实施,以教材为基础,依据教材中的法治教育因素,在教学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于2016年秋季投入使用,教材中专门设置法治单元和法治专册,教师应结合教材中显性的法治知识,挖掘好教材隐含的法治素材。

部编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涉及法律知识学习、法治信仰和法治能力培育的内容有: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和《做守法公民》,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人民当家作主》,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等。

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明确各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使法律知识教学前后贯通,帮助学生准确、全面、深刻掌握知识,为培育法治意识奠定基础。例如,讲授七年级下册第十课《学会依法办事》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利,但具体的维权方式在七年级教材中并没有涉及。这时候,老师可以整合道德与法治课程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善用法律》的内容,教授学生遇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求助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权,也可以通过诉讼途径进行维权。

二、结合时事新闻,增强法治意识的敏感度

初中生社会经验不足,教师传授法律知识时不能空洞说教、一味灌输,应把专业的理论知识寓于鲜活的生活素材中,并将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情境视作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参与社会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教师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三课《行使权力有界限》时,可以用“合肥‘高铁扒门事件”为教学素材,创设情境,设计问题。

【知识目标】行使权力有界限

【生活情境】2018年1月5日16时44分,由安徽蚌埠南开往广州南站的G1747次列车在合肥站准备发车时,旅客罗某以等待家属为由,阻止车门关闭,造成该次列车延迟发车。

【问题思考】(1)你如何看待罗某“高铁扒门”的行为?(2)如果你是警察,现场会怎样与罗某进行沟通?

【法律依据】《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第七十七条 禁止实施下列危害铁路安全的行为:(一)非法拦截列车、阻断铁路运输;(二)扰乱铁路运输指挥调度机构以及车站、列车的正常秩序。

【思考提示】罗某的行为涉嫌“非法拦截列车、阻断铁路运输”,扰乱铁路车站、列车正常秩序,会受到相应的处罚。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公民在行使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等。

课堂教学素材必须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回归生活,具有真实性、时政性、权威性,但也不等于机械地把现实生活内容拼盘式地堆放到课堂中,应该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要求进行规划和提炼,使之有效地服务于教学需要。教师应把法律条文融入鲜活、形象的案例之中,让学生在情景体验中学习法律知识,培育法治意识。

三、模拟角色活动,增强法治意识落地的有效性

法治教育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课堂上,学生不能只充当“旁观者”“旁听者”,应该在课堂活动中体验“当事人”,在体验中感受理论的旨趣,在体验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对此,教师可以开展情境模拟教学,模拟一些法律案例情境,让学生扮演角色,实现自我教育。例如,教师在讲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八课“公平正义的守护”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可以设计以下法庭模拟活动。

【案例模拟】模拟广西梧州市近期发生的一起民事纠纷案件。

【角色模拟】学生扮演角色:审判长1人、审判员2人,书记员1人、原告、被告、第三人、律师、人民陪审员若干人。

【庭审模拟】

1.核对当事人和诉讼参加人基本信息。

2.法庭调查:原告陈述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被告答辩;第三人陈述;对各方当事人争议焦点的事实调查。

3.法庭辩论:各方当事人发言辩论。

4.征询各方当事人是否愿意调节。

5.合议庭进行评议;宣读判决书。

法庭模拟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司法机关的了解,亲身体验法院在审判过程中是如何遵循诉讼程序。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开展自我法治教育,还可以在课堂上组建不同的学习小组来完成学习任务,引导、支持学生制定小组规则,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民主协商的能力。

四、丰富教学形式,增强法治意识落地的趣味性

法学的专业性和严肃性增添了法治教育的枯燥度,教师需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落实法治意识。对此,要综合采用故事教学、案例研讨、法治辩论、价值辨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六课有关“国家行政机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国家行政机关的重要性,笔者在课堂上引入法治故事《红盾利剑在农田上闪光》(该故事入选2016年“最受欢迎的机关法治故事”,故事讲述重庆市工商局深入农村,奔波数千公里,查处一个涉及假种子130多吨、案值数百万元的惊天大案),让学生体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境,并根据教学目标,向学生抛出问题:“故事中哪一情节最能打动你?”“故事中哪些人的行为让你深恶痛绝?哪些人的行为让你拍手称赞?”……学生议论纷纷,对卖假种子的商贩深恶痛絕,对工商局工作人员深入农村打假的行为拍手称赞……教师采用故事教学,学生的情绪被调动,思维被激活。

又如,教师在讲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四课《依法履行义务》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法治辩论教学,抛出问题“捡到失物,归还失主,向失主索取相应的费用,是否合理?”,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看法,“拾金不昧是传统美德,失主可以自愿支付报酬,但拾到者不能主动索要”“捡到失物,归还失主,可以向失主索取相关费用,例如寻找失主的交通费”……教师把社会上具有争议的话题引入课堂,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的平衡状态,点燃学生的思辨之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唤醒学生的法治思维。

综上,初中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必须告别以往的说教方式,应采用灵活实用的教学方法,让法治意识“润物细无声”地落入学生心田里。

(责编 周伟琳)

猜你喜欢

落地生根法治意识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依法治国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途径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风险均衡“落地生根”华夏睿磐受到热捧
顶层设计引项目“落地生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