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机制破解土地撂荒困局

2018-10-16蒋更东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破解创新机制调查报告

蒋更东

摘 要:琅琊镇位于渠县东南部,辖8村1社区,79个村居民小组,户籍人口33039人,是典型的农业乡镇,近年来,一方面是小城镇发展等占用大量土地,造成土地资源紧缺,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劳动力缺乏,农村土地由于小春种植效益低,小春季节性抛荒日益突出,加之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费用的增大,演变成全年土地撂荒日趋严重的现状。全镇耕地面积25691.4亩,其中田13486.8亩,撂荒面积1870亩,撂荒率约18%;地12204.6亩,撂荒6468.4亩(含耕还林3900亩),撂荒率53%。如何破解土地撂荒困局,镇村干部在走访调研,与农民座谈的基础上,以市场化思维,大胆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引导农户以土地成片或本村本组及本院农户成立农业专合社,加大种粮大户和农业专合社种粮扶持力度,在破解农田撂荒困局做了大胆的尝试。

关键词:创新机制;破解 ;土地撂荒 ; 琅琊镇 ;调查报告

一、乡镇农业发展基本现状

本镇為劳动力输出型镇,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依靠劳动力外出务工,农业产业零星起步,未能形成支柱产业,农民增收乏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撂荒严重

全乡耕地面积25691.4亩,其中田13486.6亩,撂荒面积1870亩,撂荒率约18%;地12204.6亩,撂荒6468.4亩(含耕还林3900亩),撂荒率53%。呈现成片撂荒与零星撂荒两类形态,耕地相对田撂荒更为严重,除人口聚居区周边村民零星耕种外,其余多年撂荒。

2.产业规划缺乏

全乡有一定规模的种养业主38家,其中种植业仅8家,养殖30家。除2家养猪与德康公司合作能共享技术、保证销售、抗击风险外,其余均是自学发展技术、自寻销售渠道,抗击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能力较低。三家种植业分别为天尚农业公司利用撂荒地发展2300亩核桃,因疏于管理、投资乏力、技术乏劲,基本处于再度抛荒状态;旺苗壮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水稻700亩,由于管理,机械化程度不高投入不够,经济效益两年都不好。土地耕种,村民零星耕种,种一季、闲一季,主要种植稻谷、玉米、红薯等,其附加值极也低。

3.优质劳力流失

全镇户籍人口33039万人,以2016年10月中旬调研统计,在家人口13823人,能够参加劳动的3711人,能劳动且在60周岁以下的1383人,个别村民小组几乎没有60周岁以下的劳动力;有一个村民小组能够劳动只有5人,年龄最小的为68岁,可预测,几年以后这个小组将全面撂荒。外出务工大多数是身体素质好、文化水平高、经营能力强的青壮年劳动力。即使在家参加耕作的劳动力,大多数也是因父母年老确需照看、孩子上学需要照顾,“顺便”在家种点庄稼,没有把农业产业发展作为发家致富的主渠道。

4.机械化覆盖率低

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后,田地的零星化,一块较大农田是几户甚至十几户承包田,不利于机械化推进。本乡有小型旋耕农机287台,2台中型旋耕农机(旺苗壮专业合作社拥有),插秧机2台,收割机0台,烘干机3台,会使用小型农机的307人,会使用大型旋耕机2人,小型农机机械化耕作覆盖率仅为35%,还有25%田地使用耕牛进行耕作,收割农业机具主要依靠外省来的农机队伍,虽服务价格低,但服务态度差,服务质量低,服务时间短,因道路不畅,覆盖率仅为45%。

二、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

没有“三农”发展,就不可能有直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解决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土地大量撂荒问题,是加速经济、发展“三农”、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农村土地撂荒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成本较高

“水往低处流,人往利边行”,产业发展也是如此。一个普通劳动力一季可完成2亩,能吃苦耐劳的劳动力可完成5亩,会使用小型农机耕作的勤奋的劳动力可种植10-15亩。以不会农机能吃苦耐劳的村民发展5亩稻谷的为例,其成本如下:每亩谷种60元、耕作150元、肥料130元、农药15元、育小秧及移栽人工200元、收割及稻谷晾晒等250元,每亩合计成本805元。每亩按1000斤,每斤按市场保护价1.38元/斤(实际售价只有1.25元/斤左右)计算,除去成本,农民种植5亩稻田,收入不足2575元,仅相当于同样的劳动力在外务工一月工资不足。

2.基础设施落后

近年来,路、渠、塘(库、池、堰)、电等服务农业的基础设施有一定的发展,但缺少围绕产业来规划的意识。本镇通过土地整理3500亩,有部分投入存在为整理而整理现象,没有真正服务农业产业。道路畅通及硬化“通户便民”的多,“通田通地”的少,有的村民多年没有在家为了提高“户通率”都要把路硬化到家,许多大田大地因道路不畅荒置多年。“小农水”三年攻坚已实施完毕,维修“山坪塘(库、堰、池)”只在保坎上施工,塘里的淤泥没有组织清理,蓄水池建设点没有进水来源,不具备蓄水条件,部分蓄水设施维修后蓄水功能不强;提灌设施没有配套渠系建设,建好的设施也发挥灌溉功能有限。

3.推进机制滞后

土地到户后,村民小组(生产队)集体耕作的方式被解散,集体土地按照田地的等级,分散承包给村民自行耕作,往往一个大田(大地),会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地块,面积大的约有1亩,小的不足0.1亩。村民小组的统筹功能逐步弱化,种植方式主要依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户为单位分散经营,名为“联产承包”,实际各种各的、互不干涉,“联产”机制并未形成。村、组集体作为土地的所有者未能有效发挥统筹作用,个别村民固守承包权,放弃经营权,自己多年不耕作经营,任其荒置,也不将承包地归还集体,守着“荒田”要“植补”(全名“种植补贴”,现更名为“地力补贴”),甚至阻扰流转经营让土地发挥效益。

4.缺乏科学管理

优质人才大量流失,有发展产业想法的村民缺少文化知识,没有搭建人才整合的平台,不能发挥人才集聚优势,导致贫困乡镇农业产业发展还处于30年前的“自给自足”、甚至“自给都自不足”的状态,种植产品商品化率不足20%。没有利用科技进步的成果服务农业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缺少规划,农业产业发展的市场化信息平台没有有效的建立,去年的莲藕种植、玉米种植过甚,挫伤农民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各地均已测土,土质特点只是放在储柜里,不同土壤适应不同农作物种植没有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得到运用;气候可总结、可预测,发展产业其风险性可大大降低,可村民种植实际很少用到天气指导农业产业,特别是收获期,稻谷晾晒天气指导意义更大。

三、破解撂荒困局的几点做法

2017年,琅琊镇把土地撂荒整治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规划适应机械耕作的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机械化耕作,有效统筹承包田地,建立自耕区和统耕区,创新农业土地入股、保底分红工作机制,让每一名土地承包者都成为“土地股民”,用好用活“地力补贴”、“种植大户”补贴、改善基础设施等激励政策,激发群众参与激情。引导农户以土地成片或本院或本组农户成立农业专合社,加大种粮大户和农业专合社种粮扶持力度,未加入专合社的农户,土地可托管专合社或种粮大户,实行利润分成。给破解农田撂荒困局。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为机械耕作灌溉提供方便,减少劳动力,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收益。抓住扶贫开发的契机,修建畅通田间泥碎路15公里;修建蓄水池16口,特别是奉家村5社、12社因道路不通180余亩原来只有几亩在种植,通过整治,建立统区、自耕区,畅通了耕作道,方便机械化耕作,村民自行耕作的面积轻松达20亩左右。今年本镇新增大型旋耕机3台,大型收割机4台,新培训了农机人员5名,服务成片产业种植,极大降纸农业生产成本。

2.加大种植扶持力度

为增强农户种植能力和扩大效益,引导农户以土地成片或本组本院农户成立农业专合社,2017年新增加农业专合社6个。牢牢把握土地集体所有权,统筹保护好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千方百计加大专合社及种粮大户种植扶持力度,凡开垦撂荒土地一亩,乡政府补贴资金50元,并开恳当年种植免土地承包费。2017年就整治荒田1165余亩(奉家村250亩、三台村230亩、高云村110亩,琅庙村100亩、琅琊村80亩、金马村130亩、大仙村140亩、关仓村125亩)恢复了种植,其中蓮藕240亩,稻谷530余亩,复耕后农民自耕30亩。今年本乡新增大型旋耕机3台,大型收割机4台,新培训了农机人员5名,服务成片产业种植,极大降纸农业生产成本。

3.科技示范引领推广

通过种粮大户科技示范,召开现场推进会方式,推广水稻直播”及“机插秧” 等技术,请农技人员和土专家讲高产栽培技术,以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病虫草防治增产重点技术。通过农技人员的技术指导,经调查,种粮大户直播示范,每亩基本苗15000-24000株,(移栽的也在12000株以上,单株分蘖在10-12个),高产田达720公斤(干湿折合率按80%计算)干谷子。而普通农户每亩约栽植8000-10000株,单株分蘖在13-15个,高产田仅600公斤干谷子左右。

4.高产典型全镇“开花”

荒田也能丰收。撂荒田地一般都是不好耕作、土质不好。复耕之时,荆棘丛生,当除草机把草叶、木枝打成粉沫的时候,许多老农站在田边议论——“那都是骗国家补贴的,肯定收不到谷子”。事实上,荒田平均亩产湿谷子650公斤以上,高产田集中在奉家村、三台村,琅庙村24.7亩收获湿谷子21.4吨,亩产高达866公斤(湿谷子),土地整理后的荒地也实现了品质优、产量高,出售收益好,极大地激发了群众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以撂荒田复耕为平台,试点推进机械化耕作,切实降低产业成本,群众对产业发展信心大幅提升,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在农机队伍、农产品品牌打造、农业产业综合利用下足功夫,为农业产业服务,打赢脱贫攻坚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田敬皓. 浅析我国土地撂荒问题的破解之道[J]. 财经界(学术版), 2017(2).

[2]汪晓海. 浅析土地流转破解"三农"问题[J]. 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7(12):1-2.

[3]卢随卷, 蒋艳芬. 试解济源市土地流转大户困局[J]. 农家参谋(种业大观), 2013(7):43-43.

[4]半月谈网. 重庆微企村蹲点调研:撂荒土地长出“金子”[J]. 半月谈网, 2015.

猜你喜欢

破解创新机制调查报告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一例育雏室通风不良造成鸡苗慢性死亡的调查报告
2016年中国台湾直销事业调查报告
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创新机制研究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公司僵局的破解
如何破解县域中小型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我国信访制度缺陷与创新机制研究
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信任障碍和破解思路
新常态下以创新驱动升级转型的制度建构
县级电视台法制栏目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