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作业的有效设计

2018-10-15陈小龙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40期
关键词:习题作业设计

陈小龙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语文作业设计,是落实“课程标准”的措施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更是提高复习效率,冲刺高考的重要环节。高中语文作业作为高中语文课堂与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有效的语文作业可以检测学生课堂听讲能力和知识消化、巩固、运用能力,也可以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我们有必要依据新课改的要求,重新全面认识作业的意义,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力求布置的作业是有效的,是对学生有帮助的,是能促进学生成长的。

一、目前语文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盲目随意。部分语文老师没有很好的钻研教材,没有调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了作业而作业,毫无目的地布置作业,甚至随便照搬参考资料或上网不加选择的打印现成的试卷,有的连题型都不变,几年前的老掉牙的题目还在用。根本没有认真思考学生的现状,根本没有考虑作业设计的目的,以致造成学生作业负担过重。一些难度偏高的题目甚至会起反作用,使学生慢慢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加重了学生的身心负担,影响了教学效率。

第二,粗放不合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只是作为巩固、检查和考核知识的一个教学环节,造成了教与学的隔离、学与用的脱节。老师在设计作业方面,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水平、智力以及个性发展的差异,采用“一到切”的方式让学生“平等”地完成老师每天所布置得作业。这样,学习好的学生感觉“吃不饱”,水平一般的学生难以提高,学习困难的学生“吃不了”。作业经常出现抄袭、马虎应付、不能按时完成,或是购买一些配套的课后习题答案照抄照搬。老师批的烦学生做的厌,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心理上產生厌恶和反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无法提高。

第三,重复单一封闭。作业设计老调重弹的多、机械繁琐的多、枯燥乏味的多、纸上谈兵的多、封闭呆板的多,缺乏开放性、启迪性,毫无思维价值。老师一味报答案讲答案提问答案,学生只知道抄答案死记答案,根本不会融会贯通、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就会出现成语会写会背就是不会用在作文里去的奇怪现象。

二、语文作业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精心设计作业注意难易层次。按照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设计分层的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去完成不同梯级的作业,可以提高学习成就感,增长自己的能力、培养学语文的兴趣,真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减少了不切实际的要求,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第二,精心选择习题注意举一反三。当教材基本稳定后,每年甚至每天都会有新的习题作业出现,加上网络的便捷,形形色色的教辅数据铺天盖地,学生面对的是多门课程的学习,不可能有时间去做这些耗费时间重复繁琐的练习试卷,即使在老师和家长的压迫下去做了,也是无效劳动,不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在大量的做题基础上加以选择符合教学和学生训练目标的习题,才谈得上精选精练。选择新颖可以培养学生能力的和训练学生思维的,筛选归纳整理,形成新的作业设计,可以节约学生的学习时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比较思考辨析,做到举一反三,就会大大提高效率。

第三,有作必批,有错必改,注意习惯养成和方法指导。通过作业练习可以形成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在讲授阶段理解和记忆的新知识,通过独立作业转化为技能技巧。老师的作业设计要安排指导学生作业的环节,做到“当堂学、当堂练、当堂清”。老师对学生的作业要及时批改,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回馈信息,及时作出评价与鼓励,为下一步作业设计做好准备。如果作业有错误一定要及时订正到“纠错本”上,在新的作业设计中老师可以故意安排这些错题的重复练习。

第四,死记硬背和灵活运用相结合,注意积累和触类旁通。有人反对死记硬背,其实语文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词语文段、诗词歌赋、文言释义、名言警句、名人名篇、文学常识等需要记忆,语文作业设计中不能忽略这些。这些是造房子的材料,是高楼大厦的地基,是点亮夜空的星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都在启发我们语文知识的积累很重要。通过口头作业形式,安排朗诵、背诵、演讲、作文比赛等作业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记忆消化,进一步达到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的目标。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作业设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考虑到作业的人文性,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既能增长知识,又能陶冶情操,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醋精学生智力、技能和情感三位目标的发展。

猜你喜欢

习题作业设计
BUBA台灯设计
一道课本习题“链式反应”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有种设计叫而专
关于一道习题解的讨论
作业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