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扎根文本的土壤,打造浓浓语文味的课堂

2018-10-15章璐洁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40期
关键词:牧羊人植树文本

章璐洁

一堂好的语文课,教师会引领学生进入一个语文学习的新天地,在时光里自由穿梭,在文字之间诗意徜徉。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那么,语文课如何才能展现十足的语文味呢?就是要深深地扎根于文本的土壤里,以执教2016年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这一篇课文为例,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来彰显课堂教学的语文味。

一、以文本为范本,历练方法,体现语文的工具性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阅读的同类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教材、文本只是例子,是历练方法的凭借,语文是工具性学科,就是要体现实用性,实现由点向面的拓展。以一篇文章的精读为点,再辅以课外阅读的强化为面,那么学生再面对类似的小说阅读时,就会有一定的方法借鉴了。

学生初读《植树的牧羊人》只是被表面文字所震撼,被情节所吸引,谈不上深入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领悟人物传递出的高尚节操。但是随着阅读遍数的增多,艾力泽的坚持,艾力泽这么多年如一日的毅力,在学生的脑海中甚至会浮现出他的音容笑貌,渐渐地随着文本阅读的深入,人物的形象开始自然地在脑海浮现,学生慢慢地就关注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内涵和创作意图了。

二、合作适宜,探究有效,体现语文的趣味性

新课标强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在这一理念春风的吹拂下,花样繁多的小组合作形式呈现于课堂上,合作学习几乎成了新课程课堂的标志,没有这一形式似乎就不是新课改下的课了。合作探究的形式当然是好的,但不可泛用,流于形式。

在《植树的牧羊人》的教学中,可以把小组的合作探究放在第二教学环节感知小说人物形象上。在课堂上,可以与学生分享教师自己的阅读体会:读完这个故事以后,对其中描写牧羊人的几个细节印象非常深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感受到牧羊人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然后提出要求:小组合作,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_______的人”的形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谈谈对牧羊人的认识。通过小组合作全体成员的讨论,互通有无,每个人都有所感悟,对于主人公形象的把握也更为全面立体。

三、多元解读,自主体验,体现语文的丰富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样的对文本的解读,“横看成岭侧成峰”,学生的性格情感阅历决定了对文本解读的广度和深度。

《植树的牧羊人》这篇小说,每个读者读完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在探究小说主题和创作意图这一环节中,就有学生感慨:当今社会,大批的树木被砍伐,水土流失、泥石流、污染、沙尘暴等灾害肆虐。城市里高楼林立,绿地却寥寥无几。近几年来,每到秋冬季节,全国众多城市就被雾霾笼罩,老百姓都深受其害。如果城市在森林里,森林包裹着城市,居住环境要比现在好很多吧!如果每个人都去种几棵树,不需要四十年,可能只是十年,我们就能改变世界的面貌。那些可怕的自然灾害就会少一些,人们也能活得更加健康舒适。

解读文本,既要重视学生的体验,也要尊重文本,否则必然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提倡走出以教材为中心的狭小天地,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问题,但教师必须要把握一个度,不然语文味就会荡然无存。所以多元解读文本,应建立在对文本自身价值理解的基础之上,要走入文本,让学生去领会文章的精髓所在;同時又要走出文本,走入更为广阔的生活之中,去发现文本新的内涵,也让学生在发现自己独特的个性。

猜你喜欢

牧羊人植树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去植树
植树真快乐
牧羊人和狼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植树
牧羊人
春天到了,植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