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学院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2018-10-13王怡仙

人民论坛 2018年25期
关键词:孔子学院中国文化

王怡仙

【摘要】孔子学院以语言为依托,为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平台。作为一个开办在海外的汉语推广机构,孔子学院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国际政治层面的局限,更加倾向于民间的交流交往。未来,孔子学院应在传播理念、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上进行改善与创新,以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提升其世界影响力。

【关键词】孔子学院 对外文化传播 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自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揭牌起,经过十余年的迅速发展,孔子学院已经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如今,孔子学院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第二个十年,在上个十年,相较于其他资深的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机构,如英国文化委员会、塞万提斯学院,孔子学院迅速走完了他们数十年甚至近百年才走完的发展道路。根据国家汉办官方数据,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球共有146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现有中外专兼职教师4.62万人,各类面授学员170万人,网络注册学员62.1万人。仅2017年一年,全球各地孔子学院就举办了4.2万场各类文化活动,拥有1272万受众。

2017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时,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详细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目标。2017年12月,第十二届孔子学院大会在西安召开,其主题为“深化合作创新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明晰了孔子学院第二个十年的发展目标。

孔子学院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国际政治层面的局限,更加倾向于民间的交流交往

随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不断扩展,全球化已成为当代社会中一种不可逆的潮流,而语言文化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在这种背景之下尤为凸显。在某种程度上,全球化意味着一定的趋同化。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保持人类语言的多样性,尤其是从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角度而言,尤为关键。从另外一个角度审视,全球化进程使得国家之间的相互竞争由传统的政治、经济层面更多地转向了文化层面。如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所言,“文化共同体正在取代冷战阵营,文明间的断层线正在成为全球政治冲突的中心界线”。将本土文化推向国际,使之被更多的人接受、认可,成为提升国际形象、争取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方式。

语言是文化的基础,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传播必然伴随着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的传播。人们在学习一种语言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接触到该语言中所纪录的文化世界。对于外国人而言,想要学好汉语,就必须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也正是因为如此,孔子学院以语言为依托,为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平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和世界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当前,中国文化的“入超”现象依然较为突出。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然而我们却未能将这种优势很好地在文化传播方面发挥出来。而在这一方面,孔子学院恰好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长期的海外文化基地。同中国与其他国家互办的偏政策性、短期性的举措,如民间团体互访、文化年等活动不同,孔子学院与外国大学、外国政府及企业等联合办学,实现了文化传播的双向互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学院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国际政治层面的局限,更加倾向于民间的交流交往。

作为一个开办在海外的汉语推广机构,孔子学院面临的一个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就是跨文化传播。信息全球化促使争取文化领导权成为国家之间软实力竞争的重要指标,在快速累积的信息流的冲击下,国家间的文化安全问题日渐突出,并且由全球化所引发的民族国家边界的模糊,使得文化安全问题有可能上升到保持国家凝聚力、维护国家主权的新高度。

文化安全是一个国家集体感知的概念,维护文化安全的行为需要由政府来完成。不同国家对文化安全的认识和理解不同,即使在同一国家,由于发展阶段等因素的不同,人们对相似的文化传播事件也会作出不同的判断。因此,孔子学院第二个十年的发展,应着眼于在海外繁荣发展的同时,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

孔子学院的未来发展应在传播理念、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上进行改善与创新

在傳播理念上,孔子学院应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开文化传播。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与西方的文明冲突论不同,我们应该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正确看待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多依靠的是自身魅力而非外在强力,任何不尊重别国文化的行为势必会引起人民的反感甚至反抗。中华文化崇尚和谐共生,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平等互利是我们始终秉承的理念。因此,孔子学院在海外的文化传播,要充分表达出和睦共处、共同繁荣发展的愿景,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

在传播方式上面,孔子学院应不断创新发展,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习近平主席曾说:“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在文明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一味以自己的叙述风格、叙述方式、叙述习惯来讲述中国故事,很可能会导致文化误解的出现,甚至引发不必要的冲突。要想达到预期效果,我们就要融入当地,采用当地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将中国故事、中国声音准确无误地传播出去。这也意味着,我们要充分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受众心理,用当地人喜闻乐见的叙述方式来讲述,在讲述的时候要尽量做到客观、公正、细腻。在这一方面,孔子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可以十分灵活地适应当地受众的需求,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不同发展情况,从而打造最合理的办学模式,近年来网络孔子学院的发展以及越来越多元化的文化活动也印证了这一点。例如2017年,各地孔子学院从饮食、电影、文学等多个角度与当地主流文化机构合作,提高了文化活动的水平,也使其文化影响力得到了扩展。

在传播内容上,孔子学院可以对当代中国文化进行一些深入探讨,并加强对外派教师和志愿者的培训。目前,孔子学院基本采取的是“汉语+”的模式,并通常附带如武术、中医等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而对当代中国文化涉猎较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固然重要,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肤浅的涉猎,那么就有可能在传播过程中导致文化的庸俗化。换言之,中国一些有形的传统物质文化虽然可以吸引外国人的兴趣,但是长久来看,并不能全面呈现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精华。很显然,这种浅层次的文化传播有待进一步发展,这需要传播者改变叙事方式,在跨文化传播手段、策划方案等技巧性问题方面有所突破。因此,国家汉办在对外派教师进行培训时,需要注意培养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要注意对外派教师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汉语教学能力的协调培养,使其能够更好、更顺利地将中国文化传播出去。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新华网,2017年1月19日。

②《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新华网,2014年3月28日。

③[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刘绯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

责编/王妍卓 美编/王梦雅

猜你喜欢

孔子学院中国文化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孔子学院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孔子学院办学模式的第三方介入研究:基于美国的分析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风”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汉语热”面面观
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应对
意识形态下的新闻图式:英国主流媒体对孔子学院的“选择性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