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首次心力衰竭患者在院死亡率及临床预后分析

2018-10-13

关键词:溶栓死亡率心肌梗死

王 伟

(新疆图木舒克市人民医院内一科,新疆 图木舒克 843900)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的多发疾病,由冠状动脉持续性和急性缺氧缺血致使心肌坏死导致。其发病因素较复杂,主要是过劳、吸烟、酗酒、便秘等诱因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在破裂的斑块表面,逐渐形成血栓,增加了冠状动脉管腔阻塞风险。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胸痛、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通过尽早再灌注治疗,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濒临坏死心肌得以存活或使坏死范围缩小,保护心脏功能,改善预后。多项研究表明[1],急性心肌梗死容易合并心力衰竭,且发病率及致残致死率较高,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为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在院死亡率,患者的预后分析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因此,本研究笔者就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首次心力衰竭患者在院死亡率及临床预后分析展开报道,旨在为临床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2],且均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排除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恶性肿瘤、免疫系统、血液系统、意识障碍等疾病患者。通过筛查诊断并发首次心力衰竭患者35例(并发心力衰竭组)、未并发心力衰竭患者65例(非并发心力衰竭组),并发心力衰竭组患者男25例、女10例,年龄38~79岁;非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男56例、女9例,年龄37~77岁。

1.2 方法

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等,通过问卷调查形式统计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案、住院期间服用药物种类、血管病变数,分析两组患者的溶栓再灌注结果,并通过其他筛查手段检测患者是否合并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脏破裂等其他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在院死亡发生原因。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在院死亡率;②比较两组患者在院死亡原因。

1.4 统计学与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在院死亡率

并发首次心力衰竭患者在院死亡6例(9.23%),非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在院死亡1例(2.86%),并发心力衰竭组在院死亡率明显高于非并发心力衰竭组。

2.2 比较两组患者在院死亡因素

患者是否及时行溶栓再灌注,及时服用药物及药物种类,血管病变等均为住院期间死亡的影响因素,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在院死亡因素 [n(%)]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会加重患者病情,会使患者的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静脉系统血液淤积,从而导致心室泵血和充盈功能低下[3],严重危害患者健康。早期诊断出合并心力衰竭并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手段,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发病率仍较高,且患者在院死亡率有上升趋势,故研究患者的预后分析,有望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向,有利患者预后恢复。

本研究表明,并发心力衰竭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非并发心力衰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是否及时行溶栓再灌注,及时服用药物及药物种类,血管病变等均为住院期间死亡的影响因素。并发心力衰竭组患者使用他汀类、ACEI、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频率明显低于非并发心力衰竭组患者,以上药物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栓形成,并能逆转或延缓心肌重构,改善内源性心肌功能[4];溶栓再灌注能降低患者的心肌梗死面积,并能降低患者合并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发生率。因此,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联合药物对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极为重要,同时患者应严格要求自己,科学作息、合理饮食,不吸烟酗酒,加强预防意识。

综上所述,尽早建立静脉通道,使心肌得到再灌注,濒临坏死心肌得以存活或使坏死范围缩小,保护心脏功能。同时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患者观察力度,若患者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以降低患者在院死亡率。

猜你喜欢

溶栓死亡率心肌梗死
1型、2型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