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汀类药物对门诊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防治效果观察

2018-10-13李建香郭晓晖

关键词:室速房颤类药物

李建香,郭晓晖

(陕西省军区西安第三干休所门诊部,陕西 西安 710000)

冠心病在门诊诊断及治疗中常见,发病率较高,需为患者实施有效防治及对症治疗。本文选取48例患者,对“他汀类药物防治门诊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效果”这一课题进行了临床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7月入住干休所的门诊冠心病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24例。其中,实验组男15例,女9例,年龄82~98岁,平均91.2岁;对照组男16例,女8例,年龄85~95岁,平均89.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实验组行辛伐他汀治疗:将初始用药剂量控制在8 mg/d,每天夜间口服1次,需根据患者身体及病情对用药剂量进行合理调整,每天最大用药剂量需≤15 mg,连续治疗6周。

对照组行倍他乐克治疗:每天用药剂量是100 mg,2次/d,早、晚口服,给予病情严重患者适当增加用药剂量,每天最大用药剂量需≤300 mg,连续治疗6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1]

治疗后,明显改善心脏早搏或者促使其消失,良好恢复,基本无不良反应,判定显效;改善心脏早搏,恢复一般,轻微不良反应,判定有效;不满足以上标准,判定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分析可知,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房颤发生率、室速发生率均明显更低,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房颤发生率、室速发生率比较 [n(%)]

3 讨 论

冠心病患者较为容易出现心律失常,需进行有效防治。

冠心病患者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可表现为心力衰竭、心绞痛及呼吸困难等[2]。心律失常作为非正常现象在临床上多发,分为传导异常、冲动发生异常、冲动发生与传导联合异常,可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需为患者进行及时对症诊治,可有效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心律失常除了ST-T改变、房颤、室早、室速[3],还可出现新发房颤,分析发现,室早负荷增加,提示冠心病患者病情进展,可对患者病情起到有效反映作用。

分析发现,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可导致房颤发作及复发、持续,可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及发展,可抑制血栓形成,可降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并改变心房结构重构、电重构,可促使房颤发生率明显降低。对抗室性心律方面,他汀类药物可改变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内环境,从而显著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可发挥抗炎效果,可提高冠状动脉稳定性并抑制左室重构,对心肌细胞电不稳定性起到抑制作用。另外,他汀类药物可对缺血诱发的氧化应激反应发生率起到减少作用,同时,可保护因缺血导致的VA电生理效应并调节脂肪酸构成,可改变膜离子通道特征,对心室传导性及兴奋性可造成直接影响。

倍他乐克属于心脏选择性药物,防治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效果并不理想,安全性不高。辛伐他汀可有效防治门诊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可对心律失常起到明显改善作用[4],可减少患者心肌缺血,可对患者心室重构起到改善作用,抗炎及抗氧化效果较为明显,可直接或者间接减少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可对继发房颤起到显著改善作用,可降低患者心脏猝死风险。辛伐他汀作为他汀类药物,可降脂。

本组研究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房颤发生率、室速发生率均明显更低,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分析得出,他汀类药物防治门诊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具有可行性。

综上,他汀类药物防治门诊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效果较为理想,可明显降低患者治疗后房颤发生率、室速发生率,值得临床推荐。本组后续探讨中,可增加样本选取数量,可延长样本选取时间,科学选择他汀类药物,从而促使门诊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防治效果明显提升。

猜你喜欢

室速房颤类药物
多肽类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脂肪酸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研究进展
正电子类药物全自动核素分装仪的研究进展
研究他汀类药物联合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
探讨室速积分法与其他流程鉴别预激性心动过速的临床价值
微伏级T波电交替在急性心肌梗死不同再灌注时间中的临床意义
房颤别不当回事儿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一例室速患者床边除颤的护理进展
预防房颤有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