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12个月缺血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分析

2018-10-11房建斌康小平刘冬梅罗培吴明明

系统医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冠脉冠心病发生率

房建斌,康小平,刘冬梅,罗培,吴明明

如东县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如东 226400

冠心病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是指因冠脉发生粥样硬化病变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缺血、缺氧坏死导致心脏病。据2017冠心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因45.01%为心血管病,城市为42.61%,冠心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1]。针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较好,能够显著降低冠心病的死亡风险,改善预后。但因性别、年龄等因素影响,一部分患者在行PCI术后一段时间可能出现缺血、出血事件,非常不利于患者的预后[2]。该次研究以该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9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患者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12个月缺血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在该院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9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性别不同进行分组,男性35例,女性55例。男性组患者年龄在60~75岁,平均(67.45±4.42)岁,冠心病病程在 1~10 年,平均(5.08±2.18)年;女性组患者年龄在 60~76 岁,平均(67.23±4.45)岁,冠心病病程在0.5~10年。纳入标准:①符合1999年WHO提出关于冠心病的诊断标准[3];②年龄≥60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曾接受过PCI手术或其他心脏手术者;②合并恶性肿瘤;生存期<5年者;③不同意签署同意书者。该次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资料经患者或其家属签署同意书获取,患者在病程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PCI手术方法 术前,认真评估患者的病情、病史、身体情况,术前嘱患者禁饮禁食12 h,术前1 d给予300 mg阿司匹林(国药准字J20080078)口服,计划支架置入的给予75 mg/d氯吡格雷 (国药准字J20130007)口服,在开始操作时,静推100 U/kg肝素(国药准字H32021978),并密切进行监测[4]。取患者仰卧位,连接心电监护和动脉血压监测,给予镇静药物,局部麻醉后经皮穿刺右桡动脉插入动脉鞘管,观察到满意结果后退出导管及鞘管。采取桡动脉入路方式治疗,PCI治疗使用Excel支架。术毕,密切监测患者的情况,保留桡动脉鞘管者要在操作后4 h拔出,为减少鞘管拔出引起的疼痛,可预先给予阿片类镇痛剂[5]。

1.2.2 随访方法 指定为期12个月的随访计划,以12个月靶病变失败为终点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靶病变血运重建、靶血管心肌梗死等主要事件和不良临床事件、出血、支架内血栓等次要终点事件。患者出院后,由责任医师为患者建立电子病历报告,安排专门的随访医生在患者出院后1、6个月及9、12个月通过电话随访、门诊或家访的形式进行随访。统计患者发生心绞痛、术后不良事件、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记录患者药物服用情况、合并药物改变情况、最近1次随访后介入治疗情况、12导联心电图检查情况等数据[6]。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自身配对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随访结果

9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均顺利完成PCI手术治疗,随访1年发现,90例患者总计51例患者发生过缺血、出血事件,发生率为56.67%。

2.2 危险因素分析

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心肌梗死病史、外周血管病变史是导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后发生缺血、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见表1。

表1 危险因素分析[n(%)]

2.3 性别差异分析

35例男性患者靶血管失败发生13例,发生率为37.14%;55例女性患者靶血管失败发生38例,发生率为69.09%;不同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95 6,P<0.05)。两组患者心血管出血风险等级分别为男性(3.42±1.07)、女性(2.10±0.86),女性显著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89 2,P<0.05)。 见表2。

表2 性别差异分析

3 讨论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能够缓解动脉硬化情况、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脉管腔,改善心肌血流灌注,显著减少冠心病患者的不良预后。但冠脉介入治疗机制是通过对冠状动脉采用器械成形或支架制成成形的方式,必然会对冠脉血管内膜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损伤太重、持续时间长,抑制了内皮自然修复的功能,再内皮化延迟将增加患者按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这种不良事件即使使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也不能避免[7]。在介入治疗术后,除了再发急性心机梗死、心源性猝死等意外事件外,还可以通过随访术后12个月患者冠脉造影情况来评价冠脉再狭窄情况。有研究报道称[8],植入支架的患者临床冠脉再狭窄率在5%以下,而对于危险因素更广的人群来说,这一数据将大大增加。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9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均顺利完成PCI手术治疗,随访12个月发现,90例患者总计51例患者发生过缺血、出血事件,发生率为56.67%。这一结果说明,冠心病患者在PCI术后12个月内,发生缺血、出血的几率较高,临床上应高度重视术后12个月期间患者的情况。另外,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心肌梗死病史、外周血管病变史是导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后发生缺血、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这说明,对于存在高血压、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及心肌梗死病史、外周血管病变等危险因素的患者来说,PCI术后发生靶血管失败的情况更高。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术前应严格评估患者的病情,了解并掌握患者的病史、生活状况及家族史,给予对应的干预措施,做好术后密切的观察和随访,有效降低PCI术后出血危险事件[9]。

研究还指出,35例男性患者靶血管失败发生13例,发生率为37.14%;55例女性患者靶血管失败发生38例,发生率为69.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患者心血管出血风险等级分别为(3.42±1.07)、(2.10±0.86),女性显著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回归分析结果来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女性冠心病患者年龄大多高于男性,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较多。而女性患者在PCI围手术期和术后出血风险等级均高于男性,可能是因为女性患者血浆凝血因子、抗凝血酶III水平与男性不同有关。

李晶等人[10]针对收治的1 423例冠心病患者为例,按照性别进行分组,统计不同性别患者经PCI治疗后12个月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显示,随访结束,两组患者TLF发生率分别为6.35%和6.1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老年女性患者发生BARC出血的风险较老年男性显著增高 (7.72%、4.52%),经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老年女性是PCI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再次证明,老年女性与老年男性相比,PCI术后TLF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出血风险显著高于老年男性。这与该文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靶血管失败的几率较高,导致这种情况的危险因素较多。相较于男性而言,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在PCI术后更容易出现缺血、出血事件,因此要多加关注,以避免缺血、出血事件发生。

猜你喜欢

冠脉冠心病发生率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冠脉CTA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APSCM与100kVp管电压的比较
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警惕冠心病
无缝隙管理模式对ICU多重耐药菌发生率的影响
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中医治疗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