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实施公民教育的方法探究

2018-10-10冼丽琼

关键词:公民教育核心素养

冼丽琼

摘 要:公民教育与中学政治核心素养的要求是相一致的,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中学核心素养的要求,从教材挖掘、情感升华、榜样树立等方面探索实施公民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公民。

关键词:公民教育;核心素养;教材挖掘;情感升华;榜样树立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6-027-02

0

当前中学核心素养的提出,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思考“怎么培养人,培养怎么样的人”。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这实质就是把公民教育放在了重要位置。公民教育要求学校培养具有一定的民主与法治意识、国家主人翁意识和国家民族意识,同时具有一定的权利和责任意识的公民。从这一内容来看,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公民是符合中学核心素养的要求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意识地在课堂上渗透公民教育,突出公民教育的主要思想并能够把这些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意识和自身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 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公民意识内容

现行的政治课本并没有专门论述关于公民教育的知识框架和内容,但是这并不表明我们的教学就缺失了公民教育,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能够吃透课本内容,深度挖掘领悟公民教育内容与教材知识的想和结合,在教材教学目标中渗透公民教育内容。

比如在第一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理解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感受到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并可以通过“模拟选举”、“模拟决策”、“模拟村委会”等形式,增强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在第二单元讲解政府权力的行使时,通过政府依法民主决策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也可以在第三单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中,让学生感受法律制定的过程,体会法律制定的严肃性与法律的权威;还可以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通过党的反腐败建设,增强学生的民主法治观念;可以在第四单元的教学中,通过国际社会、国家利益、外交政策等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国际意识,增强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决心,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在这些内容的拓展与教学中,公民教育的自由、公平、民主、法治等内容无形中也渗透进了学生的思维中,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确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也能够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国家责任感、家国情怀、法治意识与良好的道德品质。

2. 在情感升华中落实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了民主与法治意识、人道情怀、人权意识、公共道德与责任等方面,这些方面的内容不仅仅是通过简单的课本讲解或者课堂探究就可以实现的。这些内容的真正落地与公民的情感有密切的关系。诸如“小悦悦事件”、老人路边跌倒没人敢扶、寒冬中流浪汉路边冻死等诸多的公共事件中呈现出人们的冷漠、狭隘、自私,当个人利益受损的时候具有强烈的维权意识,但对其他人的命运无知无觉。这些事件的产生实质就是缺乏了情感。公民在参与公共事务中必须拥有一些重要的德行,如信任、勇敢、自爱、友谊、诚实与正派,还有对差异的容忍、理性的对话和讨论、不同价值理念之间的相互尊敬等等。有这样的公民品德和对公共生活的参与热情,是民主社会运行的社会资本。这些品德与热情实质就是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之上的。再深入思考,为什么学生会缺乏这种情感呢?其实与我们“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是有关系的。在高考指挥棒下,我们的教学只是盯住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成绩后面的素养。因此我们要增强学生的情感落实公民教育,就需要照顾到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产生的疑惑,解决学习中引发的课本之外的思考。

比如,我们在讲解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引入宪法的修改过程,说明法治的重要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和学生说明宪法修改的过程或者说明人大的立法权,就无法做到情感升华,也很难落实公民教育。我们通过这个事例,是需要让学生感受宪法修改的严肃性,体会宪法的尊严,因此我们重点是要引导学生思考修改宪法的过程,那么我们可以设置如下问题:1.宪法的修改为什么是由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2.共产党为什么要征求各民主党派、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3.为什么党的主张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上升为国家意志?4.宪法的修改过程是如何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这些问题从宪法修改的提出、修改的过程、修改的意义等方面作出了探究,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宪法修改的内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提出诸如:为什么一定要共产党提出,为什么要由人大来审议通过,为什么当时我没有去提出意见……之类的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自然不在我们的探究浴室之内,而是学生探究过程中引申出来的疑问,但是这些疑问的解决在我们深化情感与法治教育目标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也涉及到了學生是否能够从内心真正认同宪法的修改,提高学生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我们尊重学生的疑问就是保护了学生的情感。同时我们在这些问题中,明确了教学的目标,了解了学生的学情,把公民教育的主导权下放给学生,这样才能在开拓学生思维的过程中,照顾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疑惑的解决过程中认同法治的重要性。

3. 在榜样与典型中落实公民教育

中学生总是具有一定的模仿性的,对于公民教育而言,学生的感觉会比较遥远,但是如果有具体的情景与具体的人物模范,让学生知道应该如何做,那么公民教育的落地就事半功倍了。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引入一些同龄人的事例,给学生树立榜样,以榜样的力量引领公民教育的落实。

比如,我们在讲解政府的依法决策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入广州学生给政府建言献策的例子。2011年亚运后,广州还要花1.5亿元搞光亮工程,4月广州一网友发表了一篇题为《征集广州市民剪光头照亮广州,拦下1.5亿光亮工程》的博文,同时贴出自己削发过程等照片,并在新浪微博转发,引来众多网民热议。同年7月一位广州在外地在读大学女生向广州市建委申请公开光亮工程可行性报告,并在微博征集1000大拇指撑广州市建委,被称为“拇指妹”。这两个广州年轻人一直锲而不舍追问“1.5亿光亮工程可行性”,通过行为艺术般的形式,最终令广州光亮工程预算下降到2700万。在这个事件的过程中,涉及政府依法行政、“阳光工程”的打造,民主决策的途径、政府的工作作风(“形象工程”)等教材知识点。我们通过分析这些人的行为,让学生懂得给政府建言献策的途径和意义。

类似的还有十六中的反对地铁站翻新的“举牌哥”;七中反对食用鱼翅的“鲨鱼妹”;执信中学写信给市长的高二学生,直指困扰广州多年的水浸街问题及解决方案,得到市长亲笔批示;还有2012年反对“日本政府购钓鱼岛”游行事件中,那几个游行结束后清扫路上垃圾的中学生;2012年上海交大研究生雷闯向53个中央部门寄信,申请公开官员工资等等。他们都是一些有想法、有坚持的普通人,是公民的行动者,他们的身影日益增加,将会令社会愈加文明有序。我们在课堂上对对这些现象的介绍、讨论、褒扬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对社会公共事务有参与的能力和热情,在合适的时机下可能会成为他们的行动参照。

总之,公民教育需要我们在课堂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提高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傅小敏.“政治生活”课教学与高中生公民意识培养[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2]邱小荣.新课标下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探析[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5(32).

[3]陈江华.高中政治教学中公民意识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3(9).

猜你喜欢

公民教育核心素养
西方新自由主义与高等教育中的公民教育:批判者的立场
公民教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公民教育
从专业宪法教育走向公民通识教育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