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喀斯特贫困山区低碳经济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2018-10-10蔡绍洪魏媛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耦合协调低碳经济

蔡绍洪 魏媛

摘要:为诠释喀斯特贫困山区低碳经济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状态变化趋势,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低碳经济与环境系统的协调性为切入点,综合运用极差变换、变异系数、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对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喀斯特贫困山区2005—2015年间低碳经济与环境系统耦合度表现出波动下降的变化趋势,但下降幅度很小,0.75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喀斯特贫困山区

文章编号:2095-5960(2018)04-0090-09;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喀斯特山区地处我国西部,由于石漠化严重等特殊原因,经济欠发达,生态环境脆弱,贫困人口众多,是我国西部典型的生态脆弱地区。因此,喀斯特贫困山区经济发展不仅要考虑增长速度,还要和环境相互协调,最终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习总书记2015年6月在贵州调研时再次强调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正确处理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十九大进一步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喀斯特山区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既考虑增长速度又考虑与环境相互协调这一困境,确保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宏伟目标的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低碳绿色发展,这是值得全面深入研究的前瞻性问题。

低碳经济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与民生福祉紧紧相连,要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丝毫不能放松,但在生态环境约束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必须摒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方式。因此,急需根据喀斯特贫困山区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禀赋特点,充分利用区域内生优势资源,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鉴于此,本文以喀斯特贫困山区贵州研究对象,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其低碳经济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性进行测度与分析,诠释低碳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状态变化趋势,探索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的开展对区域产业发展的促进、绿色脱贫的实现提供有效途径和对策措施,为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政策措施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撑。

二、研究进展

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突显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针对低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困境,学者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庄贵阳等(2005—2011)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1][2]从2009年起,以庄贵阳为核心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展了中国低碳城市指标体系研究。在对低碳经济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构建了以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为维度的衡量指标体系,形成综合评价体系。[3][4][5][6]低碳概念提出以后,出于环境保护,国外发达国家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与创新,Satterthwarte(2008)建立了低碳经济示范区。[7]在英国有促进生活的环保与节能“零能耗”贝丁顿零能耗社区。国内学者相继对低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相应的研究,赵珊(2014)以天津市滨海新区为例,对其低碳经济与环境系统藕合机制进行了研究。[8] 董玉美等(2016)對低碳经济范式下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探讨。马立平等(2016)将环境作为一种要素纳入生产函数[9],以各省市 2006—2013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建立分位数回归模型,研究了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地区要素禀赋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地区差异,研究表明环境的过度投入并不利于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10]

纵观已有的研究,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拓展:系统地认识喀斯特区低碳经济与环境系统藕合的时代特征,从绿色发展的视角对其低碳经济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实证检验与实践应用;评价分析研究区低碳经济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现状、特征、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掌握其动态演化规律,从操作应用层面探索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喀斯特区低碳经济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实践。

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

本文分析的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2001—2016年《贵州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数据统计与分析主要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

(二)评价指标的选取

文章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遵循指标体系构建的综合性与代表性、可获取性与操作性、实用性、可比性等原则,结合研究区实际,分别选取了16个评价指标,其中低碳经济系统9个指标,环境系统7个指标,低碳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从图1可以看出,2005—2015年间贵州低碳经济系统发展指数表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上升幅度为219.45%,年均上升了21.95%,说明贵州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同期环境系统发展指数表现出波动上升趋势,总体上升幅度为17.80%,2005—2010年表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2010—2015年表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这可能与此时期贵州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推进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的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耦合度模型及计算分析

耦合度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系统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结果,简而言之即是系统内部之间整合逐渐形成一个整体的难易程度。贵州低碳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耦合度评价模型如式(6)。

从图2可以看出,2005—2015年贵州低碳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耦合度表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下降幅度13.69%,年均下降了1.37%。

3.耦合协调度模型及计算分析

协调度是定量描述不同系统或各因素之间协调程度高低的指标。耦合协调度则是协调发展状况程度高低的定量描述指标。通过耦合度的定量分析得出不同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能够清晰地反映不同系统之间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协调程度,判断系统之间是否相互协调发展、和谐共处。[11]耦合度评价模型如式(7)。[12]

式(7)中,f(x)、g(y):子系统的综合得分值,C:耦合度,T:系统综合评价指数,D:耦合协调度。α、β 为待定系数,根据指标体系的权重分别算出两个子系统的权重α=0.57、β=0.43。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和耦合协调度计算结果如图3。

图3计算结果表明,2005—2015年贵州低碳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和耦合协调度总体上表现出上升的趋势,上升幅度分别为115.30%和36.32%,年均上升了11.53%和3.63%。这表明贵州低碳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逐渐提高,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低碳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与分析

1.耦合度评价

2005—2015年间贵州低碳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的耦合度表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但下降幅度很小,0.75

2.综合发展指数评价

2005—2015年间,贵州低碳经济发展和环境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表现出在持续上升的趋势,0.16

3.耦合协调度评价

为了更好地评价贵州低碳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高低,本文参考耦合协调度评价标准(表5)。[12]对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进行等级划分。2005—2015年间,贵州低碳经济和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总体上表现出不断上升趋势,0.4≤D<0.6,结合表5耦合协调度等级分类得出,耦合协调发展属濒临失调衰退类型和勉强协调发展类型。这是因为2005—2015年间,随着贵州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总量和碳排放总量也在不断增加,同时SO2、烟尘的大量排放,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污染,这期间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处于濒临失调衰退类型和勉强协调发展的阶段。2010—2015年间,SO2、烟尘排放量在逐渐减小,节能减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時国家大力倡导低碳绿色发展,使得经济发展对环境系统的影响慢慢减小,耦合协调度也在不断上升。但系统或各因素之间耦合协调等级水平不高,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研究区需要进一步协调低碳经济和环境系统二者之间的关系,提高耦合协调度,促进其经济社会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

五、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具有喀斯特贫困山区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贵州低碳经济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和分析,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根据研究区特点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构建了具有喀斯特贫困山区特点的低碳经济发展和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共16个指标,其中低碳经济系统包括经济发展和低碳发展共9个指标,环境系统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共7个指标。

2.2005—2015年间,低碳经济发展指数、环境发展指数及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均处于上升的态势,10年间分别上升了219.45%、17.80%和115.30%,表明研究区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环境发展能力及综合发展能力在不断增强,但环境发展指数的增长幅度低于低碳经济发展,说明研究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3.2005—2015年间贵州低碳经济和环境系统的耦合度表现出波动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很小,0.75

4.2005—2015年间,贵州低碳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上表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0.4≤D<0.6,属濒临失调衰退类型和勉强协调发展类型,说明贵州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节能减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应进一步节约高效利用资源能源、减少碳排放,降低对环境污染、增加碳汇,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进一步提高研究区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

(二)对策建议

喀斯特贫困山区低碳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关系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过程中消费了大量资源能源、使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增加,资源能源的消费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反过来也会制约经济的发展,经济的长久发展需要经济发展与环境系统处于一个良性协调系统中。在此过程中,需要设计出了一个低碳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路径,通过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创新措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节约高效利用资源能源、增加碳汇,减少碳源,[13]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14][15],协调研究区低碳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系统的关系。

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减少资源能源的利用

贵州在发展过程中,2005—2015年贵州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1:2.2:2.1和1:2.5:2.9,一产、二产所占比例降低、三产占比上升,但二产、三产所占比例基本上在40%左右,第二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依赖能源的发展,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对比之下,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环境的污染程度相对小得多。目前,贵州省的第三产业的占比也在逐渐加大,但增加幅度较小,可以考虑转移发展目标,转移发展重心到第三产业上,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减少资源能源的使用。

2.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发展低碳绿色经济

随着可持续经济的不断发展,“绿色GDP ”倍受人们的重视,节约高效利用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不断地减少资源消耗成本和环境损失成本,为长远的低碳绿色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贵州省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具有发展“绿色能源”的优势,但由于受到科技水平及资金的限制,现阶段的发展主要还是依赖于传统作业方式,资源能源的开发利用是浪费性和破坏性的。因此,研究区应该加大科研投入,通过科技创新,研发新能源并提高利用率。可以通过技术的提高大力发展氢能、生物质能和绿色产业等,减少投资、提高产出率,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循环使用能源。

3.建立健全环保法规,保护生态环境

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法》是在2014年4月24日修订的,自2015年1月1日实施,“保护优先”的理念在新环境保护法中重点体现,但根据区域发展的差异化,区域现有环保法规还不够完善。因此,研究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继续建立健全环保法规,结合区域发展现状和环境现状制定详细的控制标准,制定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惩罚制度,从源头上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4.增加环保投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贵州人口众多,生产生活垃圾量大,且餐饮业使用一次性餐具的比例较大,同时在很多地方还使用传统能源。应该加强环保宣传和投入,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大力普及清洁能源的使用。呼吁民众参与环保行动,提高民众参与度,降低生产生活垃圾的排放。虽然贵州环保方面的投入一直在加大,但是长远的经济发展,还应该继续加大在环保方面的投入,科研技术的创新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让今后的环保治理更加专业化、效率化。

5.减少碳源、增加碳汇

研发清洁新能源并节约高效利用,减少高碳能源煤炭、石油的开发利用,培育低碳土地利用模式,减少碳源,降低碳排放。大力加强植树造林和城市绿化,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绿化率,提高植被碳承载力,增加碳汇,促进碳平衡。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8-12.

[2]肖莹,刘珊,周玉海.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0(4):111-115

[3]庄贵阳,朱守先,袁路,等.中国城市低碳发展水平排位及国际比较研究[J].中国地质人学学报,2014,14(2):17-23

[4]吴雪,陈锦,李爽.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企业经济, 2012(6):11-14

[5]吕学都,王艳萍,黄超,等.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7):27-33.

[6]谢海生,庄贵阳,周枕戈.低碳城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初探[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30(3):13-18

[7]Satterthwarte D. Cities Contribution to Global Warming:Notes on the Allocation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J].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 2008.20(2): 539-549.

[8]赵珊.低碳经济与环境系统藕合机制研究——以天津市滨海新区为例[D].天津师范大学,2014.

[9]董玉美,康有良.低碳经济范式下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6(3):105-106.

[10]馬立平,张鹏,胡佩.要素禀赋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统计分析——基于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6(4): 94-102

[11]黄瑞芬,李宁.环渤海经济圈低碳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系统耦合的实证分析[J].资源与产业,2013,15(2):92-95.

[12]涂舒云.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的耦合度评价研究——以漳浦县为例[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16.

[13]魏媛,蔡绍洪,王名绍.贵州喀斯特山地碳足迹和植被碳承载力动态研究[J], 生态经济,2016,32(2):172-176

[14]王艳慧,李静怡.连片特困区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性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15,26(5):1519-1530.

[15]Xi Song. Measuring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Low Carbon Economy Performance [J].Systems Engineering,2016,4:434-451.

Abstract:In order to interpretation coupling coordination state change trend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low carbo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 this paper took low carbon economy and the environment coordinatio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by applying variation coefficient, coupling and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the low carbo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 coupling,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were measured and analyzed.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low carbo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 coupling was fluctuation decline trend from 2005 to 2015 in Karst poverty mountainous area, but the decline was very small,0.75

Key words:low carbon economy; environmental system; coupling coordination; karst poverty mountainous

責任编辑:吴锦丹

猜你喜欢

耦合协调低碳经济
社区居民生计模式变迁与土地利用变化的耦合协调研究
区域经济与人力资源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低碳经济的理论的基础及经济学价值研究
基于新能源视角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浅析低碳经济环境下的新能源技术发展
为湖南低碳经济发展指明方向
江苏省物流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性的时空演变特征
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的耦合协调度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