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小三:于无声处,闯出响亮世界

2018-10-10徐以立

至爱 2018年9期
关键词:聋人手语艺术

文|徐以立

“第一次听到他名字的时候,我都震惊了:居然会有人叫这个名字?后来才知道原来他在家里排行老三。”上海唯一的全职手语翻译唐唐笑着对记者说,“优秀的聋人不少,但愿意站出来为聋人群体发声、做事的人不多,所以他是我心中的英雄。”

郑小三,就是唐唐心里名字奇特的聋人英雄。在他的身上有很多令人惊讶的“第一”:获得英国聋人电影节最佳艺术片奖的第一人,举办大陆地区聋人国际电影展的第一人,也是在国内演出市场首开音乐剧“手语场”先河的第一人。

几经辗转,记者联系上了郑小三。彼时的他正在忙于准备8月19日开幕的亚洲聋人艺术协会主席、日本聋人艺术大师八木道夫艺术展以及慈善义卖,分身乏术,只能以邮件的方式接受采访。

“我们要做新一代的聋人,不仅立足本土,同时也和国际聋人有广泛的联系。”在回复记者满满三页的采访邮件中,他留下了这么一段话。

郑小三

以聋之名,“玩”出国际音乐大奖音乐

暗红唐装、黑色布鞋,2017年5月的一天,一身中国风的郑小三坐在第十二届英国聋人电影节(Deaffest 2017)的嘉宾席—此番他的作品手语MV《单身情歌》入围角逐“最佳艺术片奖”—表面看上去虽然波澜不惊、但内心却早已惊涛骇 浪。

手语MV《单身情歌》是由聋人团队自编自导自演的。除了郑小三,制片人陈玲琳、摄影师陈洋,以及男女主角单仁冰与安迪均是聋人。其中,陈玲琳不仅是国际手语翻译专业硕士,也是知名公益机构随手执梦手语文化中心的理事长;而单仁冰与安迪则是前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演员,前者还在北京奥运会上表演过《千手观音》。

虽然是手语翻译和表演方面的专业人士,但是以聋之名玩转音乐,团队成员们碰到的困难依然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在前期准备时,为了让手语翻译更加优美,陈玲琳和单仁冰还特意前往手语专家杨在申老师的家中学习;碰到与画面格格不入的生硬手语动作,他们还会进行适当的删除。自然,身为导演的郑小三,承受的压力就更大了。

“郑小三一个人坐在角落,目光在画面和声波线的工作区来回游走。桌面马克杯里的水,有节奏地跃起的波纹,向中心聚拢,企图跳脱引力的束缚。”

曾有文字这样描绘郑小三的工作状态。

不同于听人的直观感受,为了剪辑MV,在空荡荡的机房里,郑小三会把音响音量调到最大,靠脚来感受高音和低音时地面的不同震动,以此来把握节奏;同时他还对比原唱视频波形图和拍摄时音乐波形图,一帧一帧地剪辑制作。

5分钟时长的一首MV,从拍摄到制作完成,郑小三团队足足花了3个月的时间。期间还有因经验不足导致画面画质不够理想,而毅然推翻重来的状况,“补拍摄的时候还遭遇到了资金短缺问题。多亏陈玲琳垫付了部分资金,拍摄才得以再次继 续”。

虽然整个拍摄过程困难重重,但是承载着团队成员心血和梦想的MV最后呈现的质感也相当出色:最后一幕,男主角双眉紧锁,手指缓缓向上,绕出一个圈后继续画出一段弧度,比画出“歌”字—这个独创的画弧度动作将一曲恋曲黯然落幕的缱绻刻画得意味隽永。

不负众望,远渡重洋的手语MV《单身情歌》以黑马之姿一举斩获最佳艺术片奖。

回忆起站在台上,面对耀眼的闪光灯和雷鸣般的掌声的时刻,郑小三说他体会到了“努力得越多,梦想就越近”的真谛。

捡起破碎的梦想,拼凑出更宽大的翅膀

相较于上台领奖时的意气风发,台下的郑小三走的并不是一条坦途。

刚过而立之年的他来自河南,早年就读于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中州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古建筑绘画专业,方向是古建筑修复的他,在毕业之后并没有找到相关的工作。不得已,为了维持生计,放弃艺术梦想的他只能在流水线上包装方便面。压垮人的从来不是生活的苦难,而是梦想破碎后的一地鸡毛。回顾起那段日子,他也曾揉着酸累的胳膊,在深夜里黯然叹息:“未来在哪里?”

生活从来不止眼前的苟且。2012年,他远赴上海,就读上海徐汇业余大学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开设的艺术设计专升本班。3D设计、微电影制作……重拾艺术梦想的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内心本已奄奄一息的梦想被慢慢点燃了。而国内首部聋人主演公益微电影《声边》正是点燃郑小三电影梦的火把。“虽然参与的是海报制作和一些拍摄现场的辅助工作,但从那时起,我对拍摄微电影产生了兴趣,想创作一部属于聋人的作品。”

于是,那部为他带来无数关注目光的获奖手语MV《单身情歌》应运而生。

用电影与艺术的力量促进社会融合

获奖之后,郑小三开始英国游学之行,重点在于学习英国在公共服务保障和社会包容方面的经验。同时,他发现,不仅英国,韩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聋人电影节;而反观中国大陆,这块几近空白。

作为被艺术打开生命另一扇大门的人,郑小三深知其对聋人的重要性。回国后,从2017年10月起,他带领一支以聋人志愿者为主的12人团队,开始筹备起上海国际聋人电影艺术展(以下简称“SHIDFF”)。“作为普通人,要推动一个国际电影展的落地是何其的困难,更何况是沟通不便的聋人。”作为伙伴的唐唐聊起郑小三,言语间带着心疼,但是更多的是钦佩。寒暑易节,带着团队四处奔波,辗转于各种职能部门之间,或是四处寻求资金和宣传渠道的支持。虽然,不可避免地吃过“闭门羹”,也被来回踢皮球,更被一些旁观者泼过冷水:“他们,会成功吗?”但郑小三还是铆足劲儿,一门心思向前冲。

“坚持,才会有一丝希望”,他默默地为自己打气,甚至乐观地把这段日子看成是他的历练过程:“在筹备过程中,我们聋人团队获得了和政府部门、和企业交流沟通的机会,这些事过去想都不敢想。”

2018年9月21日—23日,以“用电影与艺术的力量促进社会融入”为主题,SHIDFF终于开幕了。从本地范围的“独乐乐”,到国际范围的“众乐乐”,SHIDFF不仅得到英国聋人电影艺术节、Encounters国际电影节、日本聋人艺术协会、奥地利驻上海领事馆、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与德国驻上海文化教育处等的支持,郑小三还邀请来世界女性聋人榜样之一的胡晓姝担当主持人。

用电影与艺术的力量促进社会融合,这不仅是印在海报上的本届SHIDFF主题,更是郑小三内心不灭的梦想。他渴望主流社会和主流媒体可以通过SHIDFF,发现到优秀聋人,并通过聋人拍摄的故事片、纪录片等,发现他们的才能,提供就业机会,更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

因此,他们将SHIDFF定义为“另一种聋人群体终身学习模式”,有意识地为潜在的聋人艺术家们举办电影制作工作坊、戏剧工作坊,并尽可能地使用聋人志愿者。“我们认为对聋人群体来说,重要的是担负起对自己的责任。”

作为郑小三的朋友,聋人设计师赵幸一表示很期待SHIDFF,“希望大家都能了解我们。我们有手有脚有眼睛,听人能做的,我们也可以做。”

理解、接纳、尊重与包容,如果人们能够欣赏彼此生而为人的不同存在,也许,很多社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SHIDFF海报

这一切,是开始不是结尾

在英国之行中,郑小三受邀观赏了百老汇当红原版音乐剧《长靴皇后》手语翻译专场。在美国百老汇,早在1980年就出现了专门帮助听障观众理解剧情的手语翻译。30多年来,这项服务得到了日益完善的专业化发展。在伦敦西区与百老汇会定期开设面向听障群体的专门演出场次。

聋人观众能没有门槛地欣赏艺术,这让郑小三很感慨,也让他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很友好的方式,聋人通过借助手语翻译的表现和提示,能迅速跟上剧情的节奏。而我做电影,就是想让聋人和听人享有相同水准的艺术体验。”

2018年7月,郑小三团队与华人文化控股集团、百老汇娱乐制作公司合作,打造《长靴皇后》手语特别场,这在国内演出行业也是首次试水。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聋人专场,手语专场没有将健聋区隔开,只是在台上一些特殊区域设置了手语翻译,用鲜活到位的手语交流,引导聋人观众,使之与听人观众一样,能充分理解剧情走向,切实感受艺术的魅力。

唐唐是现场三名手语翻译之一。在一周的排练时间里,她全程见证了郑小三的认真和温暖:“准备演出翻译时,我们会字斟句酌地和郑小三商量手语动作。他不仅会很耐心地配合我们,看到我们累了,还会细心地过来打气加油。”

采访结尾,谈及未来的计划,郑小三说:“许多聋人学生对电影及媒体行业非常感兴趣。但目前还没一家电视台及媒体公司雇用聋人人才。现在主流媒体和电影行业几乎看不到一位聋人演员、导演、影视工作者以及艺术家出现在屏幕上。”于是,他想扭转这个现状,想和一家文化传播公司合作,开发适于聋人也适于听人的哑剧喜剧小品创作和动画、纪录片、音乐和电影传记等,“对社会包容而言,最重要的是要让聋人完全融入电影、艺术和媒体,参与写作、制作、指导、表演,在所有的层次上都是平等的。”

“那么,一路走来,你有没有最想感谢的人?”记者对郑小三抛出最后一个问题。

“感谢您,那些帮助过我的陌生人。”一路走来虽然有些坎坷,但是有些善意与感动总能支撑着郑小三和团队度过无数难熬的时刻,“比如这次,很多帮助却不肯留言的陌生人赞助了我们SHIDFF经费。”

作为新一代有理想、视野更广的聋人,郑小三走的也许是前人没走过的路,抑或是踏上一段孤独又伟大的旅程。但是青春啊,无论再怎么蜿蜒曲折,都应该为自己留下一些热泪盈眶的日子,只为在逐渐老去之后,坐在轮椅上半梦半醒之时,能在干涸回忆中有一丝温润,嘴角能弯有一丝弧度,能不愧对一直跳动着的心脏。

猜你喜欢

聋人手语艺术
中日聋人大学生体育参与比较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
聋人大学生与健听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比较
自然手语在聋人大学生手语中的使用调查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
无声的世界里,怎样唱一首歌?
纸的艺术
探析聋人就业问题及对策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奇怪的手语图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