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消极情绪与攻击行为研究述评

2018-09-30王磊杨肖王磊博胡家莉冉秋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25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消极情绪

王磊 杨肖 王磊博 胡家莉 冉秋黎

〔摘要〕消极情绪是一种负效价的情绪,会给我们带来痛苦体验;攻击行为是故意伤害他人,会给他人身体和心理造成伤害,主要有故意性、意图性和即时性三个特点。众多攻击理论模型都认为消极情绪是产生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因子,本文主要从消极情绪这一角度来探讨其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结合愤怒、焦虑和羞怯这三种消极情绪与攻击行为的特点,深入了解消极情绪产生的机制及理论模型;结合文献综述,了解情绪与攻击行为的内在机理,并针对情绪机制设计课程,以期减少校园攻击行为。

〔关键词〕消极情绪;攻击行为;干预课程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5-0008-07

一、引言

攻击行为的定义为“指向另一个个体,意图并对其造成实质性伤害的行为”[1]。攻击行为是一种故意伤害他人,并给他人带来身体和心理伤害的行为活动,对社会有较大的危害。攻击行为有两个显著特征:第一,攻击者是否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能对对方造成伤害;第二,目标对象是否企图逃避这种伤害行为。个体攻击行为的产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个体的情绪状态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对以往相关文献的整理发现:攻击理论模型都涉及情绪对攻击行为的影响,情绪是人对刺激的一种应激反应,由环境事件、生理状态和认知过程综合作用而产生,情绪的产生是迅速的,而且情绪反应具有冲动性,引发攻击的情绪是负效的、不愉快的,即消极情绪。

目前,关于攻击性的研究,研究者们从各个角度对攻击的影响因素、模型以及特征进行了探讨分析,在这些研究当中,主要针对的是环境刺激对攻击行为的短时作用[2]。但根据Berkowitz提出的认知-新联结模型(Cognition-neoassociation model),挫折或其他不良刺激不会直接引发攻击行为,由此产生的消极情绪才是产生攻击行为的先决条件[3],因此,本文将消极情绪作为攻击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来进行探讨。

目前对校园攻击行为干预的启发和建议也多从如何减少旁观者的消极或被动行为(如协助欺负者、起哄或者在旁观看)的角度进行[4];很少有研究专门从消极或被动行为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因此本研究在对以往情绪与攻击行为的文献整理基础上,提出从情绪角度来探讨校园攻击行为中旁观者不作为或消极作为的内在机制,创建相关模型,并利用研究结果设计课程干预,以减少由旁观者的消极行为产生的校园攻击行为。

二、消极情绪和攻击行为的研究概况

(一)消极情绪的相关研究

1.概念与研究进展

消极情绪也称负性情绪,是具有负效价的情绪,它表现了个体主观上的紧张与不愉快体验的一般性情绪维度[11],也就是一种心情低落和陷于不愉快激活情境的基本主观体验,包括各种令人讨厌的情绪状态以及给我们带来痛苦体验的情绪,有愤怒、焦虑、恐惧、紧张、悲痛、羞愧等[12]。消极情绪与攻击行为的研究发现,消极性情绪本身就可能导致攻击行为[13],消极情绪主要增加消极行为的倾向[14]。消极情绪作用下会发生很多攻击行为,不受限制地发泄消极情绪,是产生攻击行为的重要原因。以往有研究指出正性情绪可能与攻击性行为呈显著负相关;负性情绪与攻击性行为显著正相关[15]。因此,高水平的消极性情绪可能造成非适应性的行为或行为倾向,比如攻击伤害他人的行为[16]。

2.测量

目前,消极情绪存在两种测量方式:测量具体的消极情绪和测量消极情绪的维度。国内外常用的测量消极情绪的量表如表1所示。

(二)攻擊行为的相关研究

1.概念和研究进展

攻击是一种有意的伤害行为,且仅限于对他人的伤害,而对非人类的伤害是一种情绪发泄[5]。因此,攻击是需要同时衡量行为的后果和攻击伤害他人的意图[6],且被伤害者试图要回避的行为[7]。攻击行为是即时的,外显的,自动的,攻击者不会过多考虑其他因素[8]。系统论的观点认为,影响人类攻击的因素有内外两个系统,外部系统主要指社会文化因素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内部系统则包括认知、人格、情绪和生理过程等子系统[9],因此,不同情绪体验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不同。

攻击行为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1)意图性:这一特点十分关键,个体是否有伤害他人的意图被视为界定攻击行为的重要前提。如果一个人希望通过某种方式对另外的人造成身体或心理的伤害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可视为攻击行为;而那种无目的的或无意伤害到他人的行为,不可视为攻击行为。(2)敌意性:愤怒是敌意的主要成分,而愤怒的意义在于激发个体以最大的魄力和力量去打击来犯者导致攻击行为[10]。故攻击行为是一种敌对的行为,具有极大的伤害性,不仅对他人造成身体伤害,也包括心理伤害。(3)外显性:仅有意图而没有付诸行动的不能称为攻击行为,必须明确攻击是个体的外显的行为,不只是停留在主观层面的动机、情绪和态度。(4)他向性:攻击行为是一个指向他人,对他人实施伤害的过程,指向自身的伤害行为不能称为攻击行为,一般称作自残。

2.测量

目前对攻击的测量,国内外多采取问卷方法测量,测量内容多维度多方向,包括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关系攻击、工具性攻击、欺负、愤怒、敌意和报复等。常见的测量工具如表2所示。

三、消极情绪与攻击行为的理论模型

攻击行为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研究者一直把攻击行为作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提出了许多有关攻击行为的理论和假说。不同流派对于攻击行为均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从劳伦茨的习性学到多拉德的“挫折-攻击假说”以及后来的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它们分别从本能、情境、学习模仿以及认知的角度对攻击行为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对探明攻击行为机制做出了贡献,但是却很少提及情绪的作用。而高水平的负性情绪可能造成非适应性的行为或行为倾向,比如攻击伤害他人的行为。越来越多的研究提出,情绪是影响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Berkowitz 的认知-新联结主义模型

该模型(简称CNT)解释了情绪唤醒与外显行为的关系,特别是愤怒情绪与攻击行为的关系。该理论认为个体记忆中有关攻击的观念、情绪和行为倾向可以联结在一起,并能够形成相互激活的网络。任何消极情绪活动都将激活这个网络,同时网络上的任何一个成分被激活往往会引起其他成分也同时被激活[17]。攻击行为的出现是因为个体在经历负性事件时,激发了消极情绪和一系列与攻击相关的认知结构,从而引发了攻击行为。Berkowitz认为,如果行为者注意到他所应验的认知历程,认知控制力量将得以引发去修正其所经历情绪的强度,进而抑制攻击行为[18]。(如图1所示)

Berkowitz的认知-新联结主义模型弥补了以往理论研究中忽视的情绪因素,将情绪纳入攻击行为的解释变量中,进一步证实了情绪对攻击行为的影响,而作为情绪两极中偏负性的一极,负性情绪对攻击行为的作用不言而喻。

(二)一般压力理论

一般压力理论(General Strain Theory)认为个体如果遭受有价值的目标没有实现或者失去重要的人生前进动力(如失去父母、失恋),以及出现负面刺激(如受欺凌或受情感虐待)这三种压力,会有消极情绪(如愤怒、焦虑)出现。这些压力可能外化为偏差行为或暴力行为[19],青少年的偏差行为是对其所经受的压力带来的消极情绪(如愤怒、沮丧、抑郁等)的发泄和缓解[20],也就是说,攻击行为是愤怒情绪的一种表达,或者是试图缓解愤怒情绪的一种外化方式。

(三)资源保存理论

资源保存理论[21]提出,当心理资源不足时,人们会体验更多消极情绪体验,感受到更大的心理压力;而充足的资源会为个体带来更好的应对与幸福感。因此,情绪可能成为心理资源与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情绪是对刺激的一种反应,最终导致个体的情绪表达(如表情)或态度、行为和认知上的变化[22]。情绪的唤醒与动机功能使许多前因变量通过情绪和情感来影响个体的认知、态度和行为。自我报告的消极情绪往往与高攻击行为相关[23]。在组织情境下,一项基于情绪的自主工作行为的模型亦认为,消极情绪将主要增加消极行为(如攻击、欺负)的倾向,而积极情绪有助于增加积极行为的倾向[24]。

(四)认知-情绪-行为模型

Crossley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冒犯者的动机整合到“认知-情绪-行为模型”中,这是有关报复的理论模型。结合消极情绪对攻击性的影响,这似乎可以解释受到冒犯而产生的攻击行为。一旦攻击者确定冒犯者的行为是有意的,他们会立即开始解释、回顾整个过程以确定冒犯者的潜在动机,据此来评估冒犯的严重程度。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情绪对被冒犯者的行为反应,即是否作出反击有很大影响。Crossley把认知和情绪作为调节变量,强调情绪对攻击性行为的作用[25]。

四、消极情绪与攻击行为的特点研究

(一)愤怒与攻击行为特点

愤怒是一种常见的消极情绪,也是一种基本情绪,是最富有冲动性、爆发力的一种情绪。愤怒的原型意义在于激发个体以最大的魄力和力量去打击和防止来犯者,也用于主动出击[10]。Spielberger在状态-特质愤怒理论(State-Trait Anger Theory)中把愤怒分为状态愤怒和特质愤怒。状态愤怒是指对在某种特定情境下的愤怒的体验或感受;特质愤怒是指稳定地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去情境化的愤怒的倾向,其诱发的阈限值低[26]。国外研究者对愤怒的诱发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Ellis(引自刘惠军,朱丽雯)认为愤怒情绪产生于四种不合理的思想,包括:(1)夸大,如夸大与厌恶事件相关的困难结果和水平;(2)低挫折忍耐性或低估个人处理不适和困境的能力;(3)自我价值受到威胁;(4)过分苛求,个人对道德标准或规则的要求过高。这在国内学者刘惠军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27],同时他在研究中指出,青少年愤怒情绪的发生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和家庭是青少年愤怒的多发地,同学和家人是愤怒的主要对象,与Averil的研究结果一致[28],二是运用表情表达愤怒的频次最多,其次是言语,最后是行为。

愤怒与攻击行为或者暴力行为是密不可分的,愤怒往往会导致攻击行为的发生,而个体处于攻击性的情境中必然会产生愤怒情绪[9]。Novaco指出,愤怒是攻击产生的一个必备前提条件。愤怒对攻击起到的积极作用有:(1)激发行为;(2)为处理事件提供辨别的信号;(3)传达消极情绪;(4)增强控制感。愤怒有适应的功能,Novaco认为愤怒对攻击只有中等程度的预测能力[29]。

(二)焦虑与攻击行为特点

焦虑是一种人们普遍体验的情绪感受,是个体对某种预期会对他的自尊心构成潜在威胁的情境所产生不安、忧虑、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状态,包括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两种形式[30]。处在焦虑状态下个体的自身情绪调节能力降低,对可能被知觉为威胁的刺激更敏感,更易发怒,因此更容易激发大脑中存储的攻击脚本,产生攻击行为[31]。Marsee的研究表明,焦虑与被动攻擊、关系攻击相关,同时焦虑症状与联合的攻击亚类型具有较高的关联[32];高焦虑的男性比低焦虑的群体具有更高的被动关系攻击。也就是说,焦虑程度越严重,攻击行为倾向就越强[33]。有研究表明,焦虑是青少年不良人际关系作用于攻击行为的中介因素。在人际交往中遭到排斥对青少年来说是重要的压力源,会引发较高水平的焦虑,且这种现象在女生群体中尤为明显[34-35]。即女生相对于男生在不良的人际关系中会引起较高的焦虑水平,进而会更容易产生攻击行为。

(三)羞怯与攻击行为特点

Henderson将羞怯定义为,在社交情境中的不舒服以及/或者抑制,是一种对消极评估的恐惧,伴随情绪上的沮丧或抑制,会显著影响对期望活动的参与行为或者对个体和职业目标的追求行为[36]。Paul认为羞怯个体回避交往的态度反映了其内心感受的压抑,如果不加以引导很可能会发展出攻击等外化问题行为[37],Zimbardo和Hutteman均证实了羞怯对攻击的影响[38-39]。大量的研究表明:羞怯可以显著正向预测攻击,即羞怯水平越高,越有可能表现出攻击行为[40]。另外羞怯也可以通过影响其他变量对攻击行为产生预测作用,Cole与Crosby等人的研究表明,羞怯可以通过相对剥夺感对攻击行为产生正向预测[41-42]。相对剥夺感的产生是上行社会比较的结果[43],而上行比较会降低个体的自我评价[44],当羞怯个体在进行上行社会比较时会因自我评价的下降而将其归因于外界因素[45],从而产生愤怒、挫折感等不良情绪体验,而这种消极情绪引发了攻击行为。

Hutteman等采用纵向研究考察了个体4~23岁之间羞怯和攻击之间关系的级联反应,结果发现:6岁时羞怯的儿童,7岁时攻击性减少,8岁时羞怯的儿童,10岁时攻击性也减少,而从青少年到成年早期,关系的方向发生了变化,17岁时羞怯的青少年5年后其攻击性增加了。这说明羞怯与攻击性的关系随时间而变化[46]。

五、未来展望

(一)丰富研究方向

虽然已有不少研究涉及到情绪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但仅从负性情绪探讨对攻击行为影响的研究还欠缺,且研究内容较分散,缺少综合的考察,难以形成较成熟的影响机制。依据社会认知信息加工模型,情绪是产生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有关气质特征与攻击行为的研究中,也涉及到了消极情绪对攻击行为的影响。负性情绪作为气质中的维度之一,Seifer的研究结果显示了其对问题行为的预测作用[47]。儿童的消极情绪体验与不良行为呈正相关;幼儿的不良情绪水平与失调行为同样呈正相关[48]。这说明气质特征中的消极情绪维度是直接或间接攻击的风险因素。在情绪对自我意识的影响研究中,周利华,朱媛和吕玮采用以情绪诱发材料的呈现为基础的MIPS方法得出情绪对行为、人际关系的解释和影响十分重要[49]。Dennis研究发现,负性情绪与敌意被动攻击紧密相关[50],李娜、姜永志和张海钟指出,攻击性与正性情绪不存在显著相关,负性情绪能有效的预测攻击性[51]。正如以上研究,大多数研究都把情绪作为认知的副现象,至于情绪本身的特点、功能,情绪本身在攻击行为产生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则没有系统地提出。

(二)增加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多采用量表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其本身难以排除社会赞许效应和反应定式,今后的研究可结合多种研究方法,以提高研究的信效度,如运用实验法。通过操纵情绪变化,关注个体攻击行为的变化;通过故事情境法,诱发个体不同的情绪,关注对其后续行为的影响;运用观察法对个体进行攻击过程观察,找到关键节点,关键变量,结合对个体的访谈,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减少攻击行为。

(三)补充相关变量

对于具体的消极情绪,大多研究愤怒对攻击的影响,而较少关注焦虑、悲伤等负性情绪。同时在以往研究中,研究者对于是否存在中介变量在负性情绪和攻击行为之间起作用存在分歧,比如许多学者认为情绪只是认知过程的一个影响因素而已。另外,在整个影响机制中对于调节变量的研究甚少,特别是对于有改变潜力的个人特质和情境变量的调节作用,研究者往往很少提及。但是这些调节变量对于未来对攻击行为进行有效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成为未来研究的切入点。

(四)校园暴力与消极情绪

校园暴力相对于攻击,其危害程度更大,发生地点在校园及其周边,一般为两个及两个以上个体欺负单个个体,根据个体的参与程度,参与者的角色分为两大类别,一是公开的角色,如公开的施暴者、公开的协助者、公开的强化者、公开的局外人、公开的防御者和公开的受害者;一是相关的角色,如相关的攻击者、相关的协助者、相关的强化者、相关的局外人、相关的防御者和相关的受害者[52]。社会学习理论以及社会支配和资源控制理论为理解确定某些角色背后的动机以及如何模拟和加强各种角色行为提供了合理的框架,但从消极情绪角度来探讨各种参与者角色行为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每种类型的参与者其消极情绪在其中扮演的作用机制值得研究。

除此之外,我们认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还可以往以下几个方面拓展:第一,校园暴力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攻击行为,是攻击行为在学校这个特殊环境中的特殊表现[53]。由此拓展攻击行为和消极情绪的研究思路,从校园暴力的角度探讨二者的关系,从情绪方面了解校园暴力产生的内在机制,并针对情绪设计干预课程;第二,对校园暴力中消极情绪与攻击行为的研究,应从校园暴力的参与者(如施暴者、受害者)扩展到旁观者,这个仍然处于边缘并且看起来不受影响(外人)的群体似乎是“被动的旁观者”,然而,事实上他们可能会被一些受害者视为默默地赞同侵略[54]。在社会生态学视角下研究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对校园暴力参与者情绪及其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并利用相关的研究结果设计课程干预,以提高中学生对情绪的控制,改善消极情绪的影响,减少中学生由于消极情绪引发校园暴力惨剧,及时预防和控制类似事件的发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学生校园群体暴力的心理生成机制及干预研究”(16BSH104),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省级项目“旁观者视角下的民族地区初中生校园暴力形成机制”研究的阶段成果,通讯作者:楊肖。

参考文献

[1]Anderson C A,Bushman B J. Human aggression[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2,53(19):27.

[2]Franzese R J,Covey H C,Tucker A S,et al. Adole-scent exposure to violence and adult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J]. Child Abuse & Neglect,2014,38(12):1955-1965.

[3]Berkowitz L. Aggression:A social psycholog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Criminology & Police Science,1964,55(1).

[4]Gini G,Albiero P,Benelli B,et al. Determinants of adolescents active defending and passive bystanding behavior in bullying[J]. J Adolesc,2008,31(1):93-105.

[5]高文. 基层主管辱虐管理的后果[D]. 广州:暨南大学,2013.

[6]Berkowitz L. 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J]. Examination & Reformulation Psychological Journal Bulletin,1989,106.

[7]Coie J D,Dodge K A. Aggression and antisocial behavior[C]// W Damon & N Eisenberg,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1998:779-862.

[8]Marsee M A,Weems C F,Taylor L K. Explor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ggression and Anxiety in Youth:A Look at Aggressive Subtypes,Gender,and Social Cognition[J]. Journal of Child & Family Studies,2008,17(1):154-168.

[9]張蔚. 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与气质、情绪的关系[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10]孟昭兰. 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材,情绪心理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1]廖友国. 负性情绪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20):4-7.

[12]Watson D,Clark L A,Tellegen A.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brief measure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the PANAS scales[J]. J Pers Soc Psychol,1988,54(6):1063-1070.

[13]王益文,林崇德,张文新. 儿童攻击行为与“心理理论”关系的研究[J]. 心理科学,2004,27(3):540-544.

[14]Spector P E,Fox S. An emotion-centered model of voluntary work behavior:Some parallels between counter-productive work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03,12(2):269-292.

[15]周利华,朱媛,吕玮. 诱发正向情绪对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影响[J]. 社会心理科学,2009(6):29-33.

[16]李静. 大学生负性情绪、愤怒调节能力与攻击性的关系研究[D].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2013.

[17]Berkowitz L. Pain and aggression:Some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J]. Motivation & Emotion,1993,17(3):277-293.

[18]Berkowitz L. Pain and aggression:Some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J]. Motivation & Emotion,1993,17(3):277-293.

[19]Agnew R. Foundation for a general strain theory of crime and delinquency[J]. Criminology,2010,30(1):47-88.

[20]Moon B,Jang S J. A General Strain Approach to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Bullying:A Study of Interpersonal Aggression at School[J].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2014,29(12):2147.

[21]Hobfoll S E,Johnson R J,Ennis N,et al. Resource loss,resource gain,and emotional outcomes among inner city wome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2016,84(3):632-43.

[22]Frijda N H. The place of appraisal in emotion[J]. Cognition & Emotion,1993,7(3-4):357-387.

[23]Berkowitz L. On the formation and regulation of anger and aggression. A cognitive-neoassociationistic analysis[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90,45(4):494-503.

[24]Spector P E,Fox S. An emotion-centered model of voluntary work behavior:Some parallels between counterpro-ductive work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03,12(2):269-292.

[25]Crossley C D.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reactions to social undermining:A closer look at perceived offender motives[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9,108(1):14-24.

[26]Spielberger C D. Manual for the State-Trait Anger Expression Inventory[J]. 1988.

[27]劉惠军,朱丽雯. 青少年愤怒情绪的发生及表达特点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1):1288-1290.

[28]Averill J R. Anger and Aggression[J]. Springer,1982,28(4):324-335.

[29]Novaco R W. Anger Control:Th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n Experimental Treatment[J]. 1975.

[30]Spielberger C D,Gorsuch R L,Lushene R E. The 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M]// The Corsini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American Cancer Society,2010.

[31]Anderson C A,Huesmann L R. Human Aggression:A Social-Cognitive View[J]. M.hogg & J.cooper,2003.

[32]Marsee M A,Weems C F,Taylor L K. Explor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ggression and Anxiety in Youth:A Look at Aggressive Subtypes,Gender,and Social Cognition[J]. Journal of Child & Family Studies,2008,17(1):154-168.

[33]顾璇,姚荣英. 交往焦虑与中学生攻击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33(19):2091-2092.

[34]Greca A M L,Lopez N. La Greca AM,Lopez N. Social anxiety among adolescents:linkages with peer relations and friendships[J].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1998,26(2):83-94.

[35]Lo S K,Wang C C,Fang W. Physica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social anxiety among online game players[J]. 2005,8(1):15.

[36]Henderson L,Zimbardo P G. Shyness as a clinical condition:The Stanford model[J]. 2001.

[37]Pilkonis P A. The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f shynes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10,45(4):596-611.

[38]Zimbardo P G. The Stanford Shyness Project[J]. 1986.

[39]Hutteman R,Denissen J J,Asendorpf J B,et al. Changing dynamics in problematic personality:a multiwave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yness and aggressiveness from childhood to early adulthood[J]. Development & Psychopathology,2009,21(4):1083-1094.

[40]Association A P.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5th Edition:DSM-5[J]. Psychiatry Research,2013,189(1):158-9.

[41]Crosby F. A model of egoistical relative depriva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1976,83(83):85-113.

[42]Cole S 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adult nutritional status in rural Zambia[J].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Biology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Human Biology Council,2012,24(6):800-805.

[43]熊猛,叶一舵. 相对剥夺感:概念、测量、影响因素及作用[J]. 心理科学进展,2016,24(3):438-453.

[44]Johnson C S,Stapel D A. No pain,no gain: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upward comparisons lead to better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2007,92(6):1051.

[45]Henderson L,Zimbardo P G. Commentary on Part III Developmental Outcomes and Clinical Perspectives[M]// Extreme Fear,Shyness,and Social Phobia. 1999.

[46]Hutteman R,Denissen J J,Asendorpf J B,et al. Changing dynamics in problematic personality:a multiwave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yness and aggressiveness from childhood to early adulthood[J]. Development & Psychopathology,2009,21(4):1083-1094.

[47]Seifer R. Temperament and goodness of fit:Implications for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J]. 2000.

[48]金心怡,楊天,何洁. 气质调节儿童执行功能与社会行为的关系[C].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2012.

[49]周利华,朱媛,吕玮. 诱发正向情绪对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影响[J]. 社会心理科学,2009(6):29-33.

[50]Chen Z J,Scheffler B E,Dennis E,et al. Toward Sequencing Cotton,Genomes[J]. 2007.

[51]李娜,姜永志,张海钟. 初中生情绪对自尊与攻击性的中介作用[J]. 健康研究,2011,31(1):39-42.

[52]Casper D M. Participant roles in aggression:Analysis of the overt and relational aggression participant role scales with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J]. Dissertations & Theses - Gradworks,2013.

[53]刘薇. 青少年校园暴力现状调查分析[J]. 卫生职业教育,2016(4):86-87.

[54]Cowie H. Bystanding or standing by:Gender issues in coping with bullying in English schools[J]. Aggressive Behavior,2000,26(1):85-97.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应用心理学系,武汉,430074)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消极情绪
为何有人动辄大打出手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静心
如何应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攻击行为
雌蠼螋会照顾自己的孩子吗
大学生常见心理压力和消极情绪的应对与处理
伯科维茨:攻击、愤怒和助人行为研究的巨匠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让学生跟消极学英语说“Bye”
孩子的消极情绪需要用心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