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心享受别样的民俗文化之旅

2018-09-28晨曦

学生天地·初中 2018年7期
关键词:竹篾篾匠皮影戏

晨曦

文题呈现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比如北京的京剧、吹糖人、斗蟋蟀,陕西的秦腔、皮影戏、剪纸,广东的粤剧、舞狮、花灯,江西景德镇的古窑、陶瓷,上海的沪剧、花会以及说不尽的海派文化……这些民俗构成了一个地方的文化氛围,为这个地方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们构建了相同的文化根基。对于这些独特而又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你有参与其中的经历吗?在观赏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呢?

要 求

请以“我眼中的民俗文化”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谈谈你在这次文化之旅中的收获与感想吧。

【佳作展示】

古都西安的皮影戏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 杨 洋

游览古都西安,最让我怀念的就是皮影戏。

走进皮影戏作坊,就像走进了四大名著里一般,孙悟空、张飞、宋江等人物形象活灵活现。还有一大堆据说是失败品的皮影,可我捡起来擦掉灰尘,它们也是栩栩如生,很有生气。

在游览的过程中,做皮影的老师傅给我讲了一个关于皮影戏的传说。话说汉武帝的妃子李夫人去世后,汉武帝时常想念。一个叫少翁的人就用打薄的牛皮做材料,仿造了李夫人的形象,用灯光照射到布帐上。汉武帝见此影像如见李夫人死而复生一般,十分高兴。而这就是最原始的皮影戏。

皮人身上有若干关节,就像我们的骨骼,它们用胡琴弦绞连,再安装三至五根钢质细杆,然后进行彩绘。制作皮人的工序不仅复杂,而且工艺要求很高,不能出半点差错,不然之前的所有心血可就白费咯!

我走进影棚,节目正在上演。台下有许多观众,其中有不少外国人也兴致勃勃地欣赏着台上的表演。后来经人介绍我才知道,元代时,我国的皮影戏就已经传到了缅甸、波斯、爪哇等地区。清代时,来中国传教的法国神父把皮影戏带入了法国的上流社会,演出时称其为“中国皮影”。后来,我国的皮影戏逐渐传入英国、德国,在欧洲轰动一时,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

在皮人市场上,大堆的皮人映入眼帘。这些都是在制作过程中有点小瑕疵的皮人,不能用来演出,就出售给游客留作纪念。这里有青面獠牙的妖怪,有面善心恶的女妖,还有面态安详的僧侣……我忍不住买了十个回家,大部分送給了家人朋友。

后来,我在开封、洛阳、杭州也看到了皮影戏,可我总觉得没有西安的有趣。

点 评

“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皮影戏是我国民间一种古老而奇特的戏曲艺术,在关中地区很流行,堪称戏曲艺术之绝唱。而皮影制作工艺复杂考究,要求制作者必须具备扎实的绘画功底和高超的雕刻技巧,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的独特艺术品种,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如果有机会,你不妨也到古城西安,看一场精彩有趣的皮影戏吧。

篾匠的光芒

○江苏省镇江中学 张冰滢

在浙江东阳的一条老街上有一位篾匠,他皮肤黝黑,有一双粗糙的大手,五十岁上下的年纪,长相却倍显苍老。听说他的家乡有竹海,他编筐所用的竹条都来自家乡。房价涨了,车价涨了,菜摊上鸡鸭鹅的价钱也都涨了,然而手艺一流的篾匠却从不肯加价。别人逗他涨价发财,他憨厚地笑笑:“我们小老百姓,钱够用就行!”

篾匠编的篮篾细而瓷实,青绿的篾条散发着竹的清香;他编的竹筛光滑又轻巧,从大到小一个套一个,顾客总能选到合适的那一款。我最爱看他做活计,一把砍刀将一根竹麻利地一分为二,再二分为四,直至破成薄薄的竹篾。他利索地将几根篾交叠在一起,一脚在前踩住篾条的中心,一脚在后维持身体平衡。他的双手灵巧地上下翻飞,竹篾一点点变成经纬交错的样子,又一点点形成篮的雏形。此时,篾匠不说一句话,盯着手中的竹篾,紧紧抿着的嘴唇微微上扬,汗水在阳光下闪耀。心灵手巧,一心一意,在竹的清香中,一件件作品诞生了。他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挨个放好,用骄傲的目光凝视着,好像在检阅他的部队,又好像在看他的孩子。

月亮上来的时候,一小碟花生米和一壶酒便是篾匠忙活了一天后的享受。三小杯下肚,他的眼神有些迷离,话却清醒:“现在人都喜欢用塑料制品,他们哪里知道这竹篾编的筐轻便又透气,东西能存放好久……”酒至半酣,他对着天高高扬起手中的酒杯,语气中带着几分惆怅:“现在的年轻人怕苦怕累,都不愿意学这行。我老了,能做一天是一天,这祖上传下来的手艺不能断啊!”杯中的酒清清亮亮,杯中的月轻轻荡漾。篾匠仰脖,将酒一饮而尽,然后长长地叹了口气。月光照在他花白的头发上,一双粗糙的手握着酒杯,禁不住微微颤抖。月光下,他的身影竟显得那么孤傲,却又那么温柔。

我静静凝视着他,想起林清玄的文字:“我们用一些空虚清灵的诗歌来歌颂莲叶何田田的美,永远也不及种莲的人用他们的岁月和血汗在莲叶上写诗吧!”篾匠编竹篾,像画,而月下独酌的身影又像诗。可我大概很难真正理解他的艰辛与快乐、苦闷与执着,很难明白他如何用那双粗糙的手编织出赏心悦目的竹篾器具,编织出淡泊宁静的内心世界。

月光如酒般清亮,我好像在篾匠身上看到了光芒。这光芒不仅仅是月光,更是他内心迸发出的力量。我想,他和种莲人是相似的……

点 评

我国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饱含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智慧结晶。2008年6月7日,竹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这一非遗文化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却很陌生,不过正如文中篾匠所说:“这祖上传下来的手艺不能断啊!”

瓷都赏瓷

○江西省景德镇市第十九中学 王雨辰

周末,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了位于景德镇珠山之颠的龙珠阁,参观“不灭的窑火”瓷都陶瓷展。这次展览用实物、展板、摄影作品等多种手段,展出了一大批平时难得一见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陶瓷珍品。这些珍品大部分是明永乐年间和宣德年间的瓷器和瓷盘,如永乐青花云凤纹窝盘、青花应龙纹大缸、青花花口碟耳杯、斗彩鸳鸯莲池纹盘等。

其实在景德镇,处处都能感受到陶瓷的艺术魅力。在这里,巨幅的瓷壁画勾勒出瓷都独有的气派,马路两边是一排排青花瓷路灯,人行道上也镶嵌着各种大小不等、形状和颜色各异的瓷片。街上的垃圾桶是瓷制的,到饭店吃饭,桌子、凳子以及人们所使用的一应用具无一例外都是瓷的。而富有文艺气息的瓷器店更是琳琅满目,每一件器物似乎都在讲述着扎根在这块土地上的陶瓷文化。这不得不让初来景德镇的人感慨:“景德镇真‘瓷啊!”

缘源陶瓷文化创意园是一处官窑,那里的工作人员非常热情,给我们介绍了中国瓷文化的发展历程,引导我们观看瓷的制作过程。千百年来,多少精品陶瓷都是由那些不起眼的泥土烧制而成的,正所谓:“莫笑挖山双手粗,工成土器动王都。历朝海外有人到,高岭崎岖为坦途。”

在产品展示厅,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颜色釉和薄胎瓷等各类展品琳琅满目。各种各样的大小瓷器应有尽有,它们或浑厚深远、典雅清新,或淡雅脱俗、格调高雅,或富丽堂皇、鲜艳夺目。无论是瓷版画还是青花瓶,甚至是小小的陶瓷挂件,都是精雕细凿,价值惊人。

走进寻常的百姓人家,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正认真地在杯坯上绘画,也不抬头看看这群好奇的异客。想必,每一个景德镇人有深藏着一颗匠人之心吧!

点 评

昌江河畔的景德镇是著名的中国四大古镇之一,一代代景德镇人用毕生心血和一颗宁静的匠人之心,书就着江南瓷都的别样风采。对于这一古老而珍贵的陶瓷文化,我们要用心守护和传承,让它永远熠熠生辉。

猜你喜欢

竹篾篾匠皮影戏
乡村篾匠
NaOH碱处理浓度对毛竹篾及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影响
我们来演皮影戏
东篾匠
皮影戏
老手艺人能用竹篾编二维码
竹篾簸箕上的花菇
我发现了皮影戏的秘密
篾匠父亲
篾匠的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