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安玄朗墓志》述考

2018-09-22刘勇

考古与文物 2018年4期
关键词:粟特人墓志岭南

刘勇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广西容县厢里泗水河村村民挖土建房时掘出唐代安玄朗的石质墓志,然后移置当地绣江书院,后佚。该墓志最早见载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刊本《广西省容县志》[1]。志文有拓本,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2]。《唐代墓志汇编续集》[3]、《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北京大学卷》(第二卷)[4]等亦有收录。

据县志记载,该墓志高二尺五寸,宽一尺九寸。志文共二十行,行满三十六至四十三字。头两行字字径六分,其余为五分,全文为真书写就。广西博物馆所藏拓片尺寸为长0.8、宽0.7米。笔者以拓本和县志所载碑文为主,结合《续集》的辨字和断句,重新释读。兹录其志文如下,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考证(图一)。

一、安玄朗墓志录文

图一 唐安玄朗墓志拓片(采自《石语墨影》)

唐故容管经略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上柱国武威安府君墓志:乡贡进士颜□□。夫士之处世,各有其志,或艺文以取荣达,或讲武以建功名,然后移孝资忠,自家形国,积善余庆,岂□□哉!公讳玄朗,字子远,其先武威人也。其命氏启胤,则国史家谍之所详焉,今可得而略也。曾祖,奉天定难功臣、华州镇国军同关镇遏使;大父靖,朝散大夫、检校秘书监、使持节潘州诸军事、守潘州刺史、兼监察御史;烈考贯言,守容州普宁县令,又招讨巡官、知顺州军州事,皆宗彝重器,崇构宏材。或竭股肱之力,以夷天步;或居牧守之位,以著人谣。庆灵湮郁,光启後嗣。公幼挺节操,夙砺锋芒,气蕴风云,志怀霜雪。禀穰苴之法令,敦郄谷之诗书。爰自弱龄,乃登戎秩,机谋屡中,班序□加,频预偏裨,亟彰勋绩。属者地连溪洞,境接交邕,蛮蛋(疍)类繁,烽鼓岁警。藉其式遏,必在良能。前政廉问,以公负统众之才,出於流辈,委帅师之任,允谓得人。乃命公充海门防戍军都知兵马使。公深图密虑,物莫能窥,洁己励躬,众皆攸仰。至於缮皃戈甲,训练师徒,故得士识廉平,人知礼信。方期慰荐,以被宠荣,竞昧与□,欻焉遘疾,医筮不乏,药祷无徵,俄锺梦楹,奄叹游岱。以乾符二年八月廿三日,终於海门军营官舍,享年四十有七。以其年十一月廿三日,归祔於普宁县安育乡思传里录启原之大茔,礼也。夫人河东柳氏,簪裾茂族,珪璧贞姿,德叶礼经,言契诗教,居室亟闻其义让,宜家将极其显荣。妇道既敦,母仪且励,誓舟之後,择邻有□,必能享以贵之荣,跻期颐之寿。有男一人曰图,年方髫龀,志已孤高,天爵聿修,家构当克,必复之庆,其在兹乎?有女三人,长未及笄,幼仍襁褓,兰薰玉莹,锺美储休,于归之期,必获其所。呜呼!逝日何长?生年何浅?曾未□□,□遂阅川,将铭令猷,宜篆幽础,其辞曰:於音乌休府君,生德自天,储精武备,委□□□。谦和附众,谅直亲贤,忠壮之烈,克绍其先。殆逾二纪,犹佩双鞬,扬声夷落,防戍海壖。□□□□,忽殒中年,輤车归祔,葬宅荒阡。容山峨峨,容水涟涟,旧茔斯在,新陇建焉。羊虎成列,□□□□,音容永閟,令问长传。

衙前虞候杨遵书,散将冼亚镌。

二、安玄朗祖辈考察

虽然墓志里介绍“其命氏启胤,则国史家谍之所详焉”,然而安玄朗的曾祖名安,祖父安靖,父亲安贯言及其本人均不见载于史籍。墓志中安靖的靖字中“月”旁里少写两横,安贯言的贯字下面“貝”旁少写横撇捺等三个笔画,这应是避讳的写法。则安的“”字也会有避讳的缺笔,但无从判断该字到底是何字。

《元和姓纂》载安姓出自安国。安国位于现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珊河流域,中国史籍对存在于这个区域大大小小以昭武为姓的国家称为昭武九姓。“凡西域人入中国,以石、曹、米、史、何、康、安、穆为氏者,俱为昭武九姓之苗裔也”[5]。安玄朗“其先武威人也”,武威是入华粟特人的一个大本营,因而成为很多在华粟特人的郡望所在[6]。而其四代人均出身行伍,戎马一生,也符合隋唐以来粟特人多仕任武职的特点。

奉天之围解后,德宗敕封“诸军诸使应到奉天县将士等宜并赐名奉天定难功臣。食实封者,子子孙孙代代无绝。身有犯过,递减罪二等;子孙有犯过者,递减一等”[10]。顺宗在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即位,制:“陕州元从、宝应功臣、兴元元从、奉天定难功臣赐爵勋有差,亡殁者与追赠”[11]。

《旧唐书·地理志》潘州条:下,贞观六年,移治定川。八年,改为潘州。废思城县。天宝元年,改为南潘郡。乾元元年,复为潘州也[14]。时广州为岭南节度使理所,也是岭南五府经略使理所,统经略军、清海军、桂管、容管、镇南、邕管等经略使[15]。安靖如何由离长安城一百余里的近京畿之地迁移到几千里以外的岭南呢?

奉天定难后不久,已升任华州镇国军防御使、华州刺史的李元谅去世,继任者是李复。《新唐书》载其“改容州刺史,充本管(岭南)招讨使”[16]。宦仕容州三年,在广州任岭南节度使五年。然后北上,接任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使。因此,李复在南方八年,非常熟悉容州以及整个岭南道的情况,作为华州刺史的高级僚佐,通过李复,安一家对岭南应该是有所了解的。

安史之乱后,唐广置方镇,渐成藩镇林立向割据化发展之格局。藩镇的节镇权力逐渐扩大。节度使、观察使等地方高级官员有奏授或表授州县官员的权力。《通典》载:“皆使自辟召,然后上闻。其未奏报者称摄。其节度、防御等使僚佐辟奏之例,亦如之。”[17]譬如岭南节度使卢钧奏:“其潮州官吏,乞望特循往例,不令吏部注拟,且委本道求才”[18]。在此之前,卢钧为镇太原时,曾上表请授卢简方为节度府判官。“卢简方,失其世系,不知所以进。卢钧镇太原,表为节度府判官。”[19]这种由节镇表奏辟署官员的方式,是唐中后期藩镇僚佐最为主要的入仕及定品的办法。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州县官,多由藩镇长官差人权镇。藩镇使府在辟署僚佐时通常会选择属下和亲故。例如咸通四年(863年),“南蛮寇左、右江,浸逼邕州……朝廷召义武节度使康承训诣阙。欲使之代愚。仍诏选军校数人、士卒数百人自随”[20]。

相较于铨选,安靖跟随岭南节镇的迁转来到岭南的可能性最大,首先,其父是靖难功臣,他带有入流的荫资;其次,他对岭南的情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其三是根据其年龄推断,奉天定难时他可能已经是中低级军吏,加之出身军职世家,有一定的军事经验,而时值岭南溪洞獠夷时常为乱,新任节镇带上这样的僚佐也属情理之中。

奉天定难后,从华州调往岭南任节度使的官员有两位。一位是孔戣,他从华州刺史经短暂的国子监任职后徙任岭南。《旧唐书·宪宗纪下》:元和九年(814年)六月,“丙申,以左丞孔戣为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等使。”[21]韩愈《唐正议大夫尚书左丞孔公(戣)墓志铭》:(元和)“十二年(817年)自国子监祭酒拜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等使”[22]。《旧唐书·穆宗纪》:元和十五年(820年)九月,“以前岭南节度使孔戣为吏部侍郎”[23]。

另一位是卢钧,他从华州直接移任岭南。《旧唐书·文宗纪下》:开成元年(836年)“十二月,以华州刺史卢钧为广州刺史,充岭南节度使。”[24]《金石补正》有《祁阳浯溪卢钧赴阙题记》:“开成五年(840年)十一月,户部侍郎卢钧,开成五年十二月十一日赴阙过此”[25]。由此可知其836~840年间宦仕岭南。

据墓志,安玄朗卒于乾符二年(875年),享年47岁,即他当生于827年,这时其父安贯言应该超过20岁,而其祖父安靖则当在50岁上下。如果安靖于817年跟随孔戣入岭南,则他当时年纪在40岁左右,正值壮年,是武官的黄金年龄,随后任潘州刺史、使持节潘州军事也是顺理成章。如果他是836年跟随卢钧到任岭南,则届时他已经年近或年逾六旬,远赴岭南及成为州刺史的可能性较小。此其一。

另据《旧唐书》载:孔戣的从父孔巢父“寻属泾师之难,从德宗幸奉天,迁给事中,为河中、陕、华等州招讨使。累献破贼之谋,德宗甚赏之”[26]。也就是说,孔巢父在奉天之难时追随德宗出走奉天,同样是靖难有功之臣,与安靖之父安在华州同处勤王的阵营,有一同平叛的交集。孔戣提携安靖赴岭南任职亦在情理之中。此其二。

孔戣于元和十五年(820年)调回长安任吏部侍郎。京官不同于地方节镇,自然不能带僚属赴任。于是安靖一家就留在了岭南,追随后任的岭南节度使,任其僚佐。而卢钧“会昌初(841年),迁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27]。他继续出任节镇,如果安靖是随他来到岭南,则安靖完全可能又随他迁出岭南。此其三。

因此可以判断安靖一家是817年追随岭南节度使孔戣来到南方,死后也葬在了这里。墓志载:安玄朗死后“归祔於普宁县安育乡思传里录启原之大茔”,即此处是安家的家族墓地,自安靖以下死后均葬于此。

安玄朗之父安贯言,守容州普宁县令,又招讨巡官、知顺州军州事。《旧唐书·地理志》载:“容州,下都督府。武德四年置铜州,贞观元年,改为容州,以容山为名。开元中,升为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普宁郡[28]。《旧唐书·王翃传》载,大历八年(773)王翃在平定容州夷獠之乱后,“翃发使以闻,奏置顺州,以遏余寇”[29]。顺州是析禺、罗、辩、白四州置,属容州管的小州,地望大致在陆川县一带[30]。

开成四年(839年)三月,中书门下奏:“岭南小州,多是本道奏散、试官及州县官充司马知州事,不三两考,便请正除。”[31]安贯言大致也是容州经略使直接任命并奏请而任普宁县令并知顺州军事,他实际上应是容州经略使僚佐中的巡官,这种职务是武散官的一种。普宁县是容州的州治所在,知顺州军州事表明安贯言还兼带有军事职能,这既与他粟特人军职世家的背景有关,亦能说明其在容管经略府较受重用。

三、安玄朗及其妻柳氏考察

墓志中安玄朗的官名颇多:容管经略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上柱国。如前所述,中晚唐方镇僚佐常带朝衔、宪衔和勋衔。安远在岭南,不可能在京担任检校郎、太子宾客、光禄大夫等官职。唐置上柱国至武骑尉共十二阶,自正二品至从七品,皆无职掌,称为勋官,可以通过战功获得“转数”,从低到高提升勋衔[32]。安玄朗有上柱国的勋官衔,这已是十二转勋官中的最高等级,表明他立过很多战功。

安玄朗少壮从军,机谋过人,德才兼具,上受使府重用,下有士卒拥戴。他实际担任的职务是经略押衙以及海门防戍军都知兵马使。严耕望先生对押衙和都知兵马使的研究甚是明了:押衙之职犹天子之金吾将军,亲信之任也,故有“随使”、“亲从”之称。押衙又常兼内外诸职。……内而都虞侯、都孔目、都知兵马使等重职,皆以押衙兼充[33]。张国刚则做了补充:“唐代藩镇都知兵马使统兵多少无定,藩镇军、州军、外军、行营兵都有设置。押牙(衙)是藩帅牙内亲将之职,所以晚唐常授予支州刺史或外镇军将,以表示对藩帅的亲从关系。”[34]由是观之,安玄朗与容管经略使关系亲密,深得其重用,因而出任经略押衙,并兼任海门防戍军都知兵马使。而海门在白州博白县东南,位于邕管、容管、交管三经略府的交界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他屡立战功、提升勋级的背景与858~867年近十年的西原蛮叛乱与南诏入侵的历史有关。据《资治通鉴》所载: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岭南溪洞蛮屡为侵盗。四月,以宋涯为安南、邕管宣慰使,五月,以涯为安南经略使。容州军乱,逐经略使王球。六月,以宋涯为容州经略使。”这时岭南渐起乱象。(大中十二年)初(858年),“安南都护李涿,为政贪暴,群蛮怨怒,导南诏侵盗边境。峰州西原旁七绾洞蛮,受南诏诱惑,其众臣于南诏,自是安南有蛮患。”咸通元年十二月(860年),安南土蛮引南诏兵合兵三万余人乘虚攻交趾,陷之。二年(861年)春,正月,诏发邕管及邻道兵救安南,击南蛮。七月,南诏攻邕州,陷之。咸通三年(862年)南诏率群蛮五万寇安南。都护蔡袭告急,敕蔡袭屯海门,胡注云:“是令弃交趾,退屯海门也。”但南诏已围交趾,无路可退,蔡袭战死。“南诏两陷交趾,所杀掳且十五万人,溪洞夷獠无远近皆降之。诏诸道兵赴安南者悉召还,分保岭南。”咸通四年(863年)五月,“废容管,隶岭南西道。六月废安南都护府,置行交州于海门镇。”咸通五年(864年)以容管经略使张茵为岭南西道节度使,复以容管四州别为经略使。以高骈为安南都护,本管经略招讨使。高骈治军于海门,以五千人入南定,“掩击峰州蛮众近五万人,大破之。”866年,高骈进京后再返海门,又败土蛮,“杀南诏官员段酋迁及土蛮为南诏向导者朱道古,斩首三万余级,南诏遁去。……自李涿侵扰安南,将十年,是年始平。”[35]

墓志所提“属者地连溪洞,境接交邕,蛮蛋(疍)类繁,烽鼓岁警。藉其式遏,必在良能”,就是对上述战乱的写照。863年置海门交州行营是整个平蛮战争的转折点。安玄朗在这里连年征战,立功授勋,乾符二年,也在这里的军营官舍病故。

历任容管经略使中,从宋涯(857-858年)到张茵(863~864年)中有五年的缺环,张茵到高秦(874~875年)之间有近十年的缺环[36],史书未载这些年的经略使其人,但是安玄朗累积战功,说明任职时间较长,可见其受到多位容管经略使的信任和重用。

墓志里载安玄朗之妻柳氏为河东人,其余不详。河东柳氏是唐代的世家大族,中唐著名文学家柳宗元也出自河东。有唐一代,河东柳氏出任宰相的有三位:柳奭、柳璨、柳浑。单是高宗一朝,在尚书省任职的就有二十二人之多,声名显赫[37]。是以墓志里说柳氏“簪裾茂族,珪璧贞姿”。然而世家大族中的柳氏怎么留在了“夷獠”之地的岭南呢?这当与高宗朝“武氏驱柳”一案有关。

唐高宗即位后,永徽初(650年),立王氏为皇后,柳宗元的亲伯祖——柳奭是王皇后的舅父。后武则天渐得高宗宠信。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废王皇后为庶人,立昭仪武氏为皇后[38]。王皇后被武昭仪缢杀,柳奭被贬岭南交趾爱州(实为岭南象州),“遣使杀之,没其家。期以上亲并流岭表,奭房隶桂州为奴婢。神龙初,乃复官爵,子孙亲属缘坐者悉免”[39]。但是,直至开元初,中书舍人柳涣上表,玄宗才敕令柳奭归葬,其曾孙无忝放归本贯。然而其他亲属已是“蒿窆尚隔故乡,后嗣遂编蛮服”[40]。柳宗元因此也有“遭诸武以故衰耗。武氏败,犹不能兴”之叹[41]。按《新唐书·孔戣传》,元和时,“士之斥南不能北归与有罪之后百余族,才可用者用之,禀无告者,女子为嫁遣之”[42]。说明被迫留在岭南的士族人数不少。柳宗元被贬永州,丧妻后续弦无着落,故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云:“荒陬中少士人女子,无以为婚,世亦不肯与罪大者亲昵,以是续嗣之重,不绝如缕”[43]。士族之家通常不与非士族之家联姻,然而岭南化外之地,“有罪之后”的大族与新兴的武官世家联姻,自是情理之中。因此,安夫人柳氏当是柳奭亲属的后代,与柳宗元也有亲戚关系,其先辈与柳奭一道被贬岭南,没有机会北返,子孙后代遂留于此。

四、安玄朗汉化问题考察

在北方的粟特人聚居区,同族婚姻是入华九姓粟特人的主要形式,而胡汉联姻也是普遍存在的。特别是唐中后期,粟特人入华已历数代人之久,郡望也逐步由“安息”等西域地名转为西北武威等地。安玄朗一家也是入华年代久远,受汉文化的熏陶浸染,逐渐融入到中华文化的氛围中。安玄朗娶河东柳氏为妻,虽然柳氏乃是被流放岭南的士族之后,但是“德叶礼经,言契诗教,居室亟闻其义让,宜家将极其显荣”,世家大族的家风与家学在岭南显然是鹤立鸡群的。与士族柳氏的联姻,反映出安玄朗的婚姻中有注重“门第”观念的成分。这无疑是其谙熟汉文化的具体表现之一。

卜筮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之一。安玄朗病后“医筮不乏,药祷无徵”,说明他基本与唐朝的老百姓无异,遇到疾病卜筮祷告,祈求护佑,预测凶吉。武德九年(626年)九月,唐太宗即位即下诏曰:“民间不得妄立妖祠,自非卜筮正术,其余杂占,悉从禁绝。”[44]从侧面反映出卜筮之盛行,在华粟特人亦深受影响。例如:安元寿十六岁即入秦王李世民府,在高宗朝屡得升迁。其妻崔氏比安元寿晚逝十五年,崔氏在去世三十年后才得以和安元寿合葬,原因竟是这三十年里,年年占卜,一直没有好的迁葬时间[45]。上文提到的李元谅死于良原,停柩于京师长安,一年后不远千里,安葬于华阴潼乡原之新茔,原因是“谋于箸龟,乃建兆域。遗命附葬,勿令改迁。”[46]因此,有唐一代,粟特人墓志中多有卜筮例证,说明卜筮已经成为在华粟特人的重要精神寄托和生活习惯。

安史之乱后,唐朝统辖地区有一种排斥胡化的思潮,从而对这里的粟特人心理和生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除了用改变姓氏、郡望等方法来主动使自己“变”胡为汉外,同时也有大量粟特人迁徙到河北地区,在安史部将建立的藩镇里求得生存和发展[47]。但是,安玄朗祖孙四代,既没有改变姓氏、郡望,也没有去粟特人聚集的北方藩镇。安 尚有一段时间在粟特人领导下为将,自安靖始,迁徙到粟特人极少的岭南地区,落地生根,建功立业。说明他们已经完全融入到汉文化的生活中,“禀穰苴之法令,敦郄谷之诗书”,受汉文化的传统教育,没有再把自己当作胡人,故而舍弃了粟特胡人喜族群聚居的传统,在汉人乃至“夷獠”的地方也能融入其中。由于他们日常生活习惯、精神寄托、婚姻与常人无异,其他人也没把他们当作胡人,相反,因为他们精于行伍,善战多谋,汉族的地方节镇也乐于信任和重用他们,委之以将兵重任。

因此,安玄朗一家自其祖远赴岭南起,不仅日常生活习惯、文化教育与汉人无异,汉人的卜筮等精神寄托也成为他们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践行汉人的门第观念。在精神信仰层面以及婚姻制度上均已完成了汉化的过程。其三代人出任地方武职,为岭南的社会安定做出了贡献。

[1]易韶真修,封祝唐纂.广西省容县志·光绪二十三年刊本影印[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74:967-974.

[2]林京海,韦卫能等编著.石语墨影——广西古代石刻选萃[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41.

[3]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1122.

[4]胡海帆,孙兰风主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北京大学卷(第二册)[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158.

[5]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12.

[6]荣新江.北朝隋唐粟特人之迁徙及其部落补考[C]//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26.

[7]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十三(德宗下)[M]. 北京:中华书局,1975:337-340.

[8]同[7]:3916.

[9]陕西省文物局文物鉴定组,潼关县文管会办公室.唐李元谅墓志及其相关问题[J],文博,1998(2).

[10]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六十五[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360.

[11]王若钦等编修.册府元龟·卷八十一(帝王部·庆赐门第三)[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884.

[12]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唐纪三十五,至德元载十月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6:7002.

[13]杜佑.通典·卷二十四(职官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8:673.

[14]同[7]:1742.

[15]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三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3:885.

[16]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七十八(列传第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5:3533.

[17]同[13]:890.

[18]王溥撰.唐会要·卷七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55:1624.

[19]同[16]:5369.

[20]同[12]:8104.

[21]同[7]:450.

[22]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31.

[23]同[7]:481.

[24]同[7]:567.

[25]陆增祥撰.八琼室金石补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423.

[26]同[7]:4096.

[27]同[7]:4592.

[28]同[7]:1743.

[29]同[7]:4144.

[30]白耀天.唐代在今广西设置的州县考(下)[J],广西民族研究,1999(2).

[31]同[18]:1208.

[32]同[16]:1189-1190.

[33]严耕望.唐代方镇使府僚佐考[C]// 严耕望史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447-450.

[34]张国刚.唐代藩镇军将职级考略[J].学术月刊,1989(5).

[35]同[12]:8063-8117.

[36]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5[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3323.

[37]同[16]:2853.

[38]同[7]:74.

[39]同[16]:4177.

[40]同[7]:2682.

[41]柳宗元.柳河东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404.

[42]同[16]:5009.

[43]同[41]:481.

[44]同[12]:6023.

[45]陈志谦.唐安元寿夫妇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8(12).

[46]同[9].

[47]同[6]:113.

猜你喜欢

粟特人墓志岭南
忆岭南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岭南建筑的前世今生
雨岭南
辽代《韩德让墓志》疏解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不辞长作岭南人
粟特人安伽及相关问题考述
北朝石刻壁画中粟特人物形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