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BIM的IPD协同模式发展阻碍因素分析

2018-09-21邓巍靓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22期
关键词:阻碍因素

邓巍靓

摘要:基于APH模型原理,将BIM和IPD联合运营模式影响因素划分为3个层次,构建影响因素权重评价模型。结果表明: BIM软件功能,模式重组成本和BIM从业人员数量是影响基于BIM的IPD协同模式发展阻碍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IPD;BIM;阻碍因素;AHP

中图分类号:TB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22.095

0引言

随着我国建筑业复杂项目的增多和业主要求的提高,由于传统建筑项目交易模式中各方为降低冲突碰撞,规避自方责任,以自生利益最大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其已不能满足当今建筑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基于BIM信息模型平台的IPD (Integrated Project Delivery)新型模式将给我国建筑项目管理带来变更。其提高专业人员的整合度,实现实时信息共享,提高建筑施工效率,降低工程成本的特点正适于当今中国建筑业发展的需求。

1BIM和IPD介绍及发展现状

BIM则被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BIMS)定义为是以3D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是对工程项目设施实体与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目前,国内BIM技术的研究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其正在由以模型为基础的协同向以网络为基建的集成的阶段发展。为支持BIM技术更好地在国内得以应用与发展,多种基于BIM的管理模式也正在被各路学者研究,需要更全面的实验和更深入的思考。

IPD被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定义为“作为一种项目交付方法,它将一个建设项目中的人员、系统、商业结構和实际运用集合在一起。在项目进程中,所有参与者人将动用他们的智力和才华将项目的设计、制造、施工等所有阶段达到最优成效、为业主增加价值减少浪费,并且提高完成效率。”据数据显示,IPD模式在美国已被广泛运用到办公楼、学校、医院、展馆等常见建筑,规模涵盖大中小型建筑,具有实际的可行性。但是目前国内大多继续沿用传统的交付模式,IPD项目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实际案例没有大量的统计数据可供研究。

2BIM和IPD联合运营模式的提出

IPD模式旨在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关键参与者通过协同机制集成为一个团队,实现协作、集成和高效的目标。在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中,集业主、承包商、建筑师、咨询工程师等多方为一体,建立基于相互信任,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的团队,从而实现建筑业的高效率低浪费发展。但多方早期介入、协同工作目标的实现最重要的就是各方成员间的经验知识和信息的共享,而BIM则是实现信息集成的重要手段。BIM技术为建筑信息的多方交互提供技术平台,使建筑在全寿命周期中可以有多方参与并对项目进行优化。且在英美国家的IPD实际案例中,基于BIM技术的IPD支付模式的优势较为明显。

3影响BIM和IPD协同模式推进的因素

目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基于BIM的IPD模式的实施阻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但是我国相对于国外的BIM和IPD协同模式的研究与发展起步较晚,在建筑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处于落后地位,并且当下国情基于BIM的IPD模式实施阻碍因素较多。因此本文将基于前者研究的文献和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其阻碍因素做出分析与总结。

3.1BIM

3.1.1技术

虽然BIM早在2002年就已经提出并且在2003年就走进中国,但随着建筑形式的多样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BIM技术在我国运用的深度和广度不足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本文提出以下几个因素:(1)软件功能本身无法满足全寿命周期的需求;(2)BIM相关软件如Bently公司和Autodesk公司所开发的相关软件在建筑市场占据主流,但其本土化程度较低,不能良好衔接本土建筑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的所有阶段,如工程计价部分还需采用广联达计价软件;(3)各类别的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数据库不完善,无法给协同发展提供良好的信息流基础;(4)目前国内相关的BIM标准建立还不够完善。

3.1.2经济

BIM在全面推广过程中,企业和相关单位的前期投入较大,并且受益较缓慢其包括对软件硬件的投入和对人员的教育培训等开支。

3.1.3人员

目前国内BIM方向的研究人员虽然在快速增长但是其总数仍然有限,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BIM从业人员数量较少,并且从业人员对BIM的认识不够全面从而导致人员态度不够端正,阻碍了BIM的发展。

3.2IPD

3.2.1结构

由于IPD在国内发展相对滞后,这种交付模式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的形成都不够完善,并且还未建立成熟的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机制。

3.2.2人员

IPD模式的一大关键即为各方人员共同参与的协作团队建立,要保证人员的相互信任和顺利协作,需要参与人员有强烈的合作意识。这不仅需要各方团队的磨合也需要参与人员的各方支持。并且,目前国内具有IPD项目实战经验的专业人员屈指可数,在相关技能方面存在空白。

3.3规则

IPD模式的运行需要制定专门的合同范本,并且在针对不同的项目很难对各参与方的责任和义务进行划分,同时还缺乏对合同争议解决办法的规定。

4基于AHP对BIM和IPD协同运营模式阻碍因素分析

4.1AHP基本原理及主要过程

基于已建立的层次结构模型,将影响因素拆分为三个层次十七个具体因素,将相关因素进行两两比较,为结论分析提供可靠依据,层次分析法的主要步骤如图2所示。

4.3AHP结果分析

基于结构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具体步骤及公式参见《基于层次分析法的BIM内容库网站评价研究》。

表1主要分析结果如下:

(1)从准则层来看,技术类因素相对权重高达0427,其表明在BIM和IPD联合运营模式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保证其顺利地发展,必须有足够全面和坚实的技术基础。

(2)从指标层来看,“BIM软件功能”占比达0.221,居于17个影响因素的首位,表明BIM相关软件功能的完善,尤其是以发展IPD模式的功能提升可直接推动新的协同模式的发展。

(3)此外,“模式重组成本”,“BIM从业人员数量”,“利益分享风险分担机制建立”,“政策引导”分别在经济、人员、结构、规则层下的首位。因此,在以后的推进工作中,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实现模式重组成本的降低,BIM从业人员数量的增加,助力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机制的建立,从而推动BIM和IPD协同模式的发展。

5结语

通过层次分析法,可以清晰地反映BIM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此联合运营模式的发展。由于IPD在我国建筑领域中是一个全新概念地提出,它需要国家的政策引导、传统模式的升级和相关信息技术的三方支撑才可以保证基于BIM的IPD协同模式在我国顺利地运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张连营,杨丽,高源.IPD模式在中国成功实施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J].项目管理技术,2013,11(06):2327.

[2]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Integrated projectdelivery: a guide[M].USA: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Architects,2007

[3]林佳瑞,张建平.我国BIM政策发展现状综述及其文本分析[J].施工技术,2018,47(06):7378.

[4]National Institute of Building Sciences.United states national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standard version1-Part1:overview,principles,and methodologies[M/OL].[2013-10-17]http: //www.Wbdg.org /pd-fs /NBIMSv1_p1.pdf.

[5]马智亮,张东东,马健坤.基于BIM的IPD协同工作模型与信息利用框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2(09):13251332.

[6]纪博雅,戚振强.国内BIM技术研究现状[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06):184190.

[7]郭俊礼,滕佳颖,吴贤国,曹靖,晏祎.基于BIM的IPD建设项目协同管理方法研究[J].施工技术,2012,41(22):7579.

[8]徐韫玺,王要武,姚兵.基于BIM的建设项目IPD协同管理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1,44(12):138143.

[9]佘健俊,李梅,陈礼靖.IPD模式下工程项目组织沟通管理研究[J].煤炭工程,2015,47(02):142145.

[10]来进琼.基于BIM和IPD协同模式下的工程造价管理[J].建筑技术,2017,48(04):398401.

[11]Barry,Jones.Integrated Project Delivery (IPD) for Maximiz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Considerations Regarding Sustainability[M].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Cal Poly,San Luis Obispo,California,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rocedia Engineering,2014,528538.

[12]王茹,王柳舒.BIM技术下IPD项目团队激励池分配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13):196204.

[13]陈茜,杨建华,代莹.中国建筑业IPD实施阻碍因素分析[J].施工技术,2014,43(09):131133.

[14]潘佳怡,赵源煜.中国建筑业BIM 发展的阻碍因素分析[J].工程管理学报,2012,26(1):611.

[15]Azhar S.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 trends,benefits,risks,and challenges for the AEC industry[J].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2011,11(3):241252.

[16]魯丹,张金月.基于层次分析法的BIM内容库网站评价研究[J].图学学报,2015,36(02):298305.

[17]郄恩田,李勇,熊凯,刘元明,马彩云.基于AHP的建筑施工企业BIM应用影响因素分析[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6,36(03):526-532.

猜你喜欢

阻碍因素
河北省村支书履职过程中的阻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