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存款准备金率变化研究

2018-09-21胡悦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22期
关键词:中央银行

胡悦

摘要:自改革开放制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以来,我国频繁调节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以达到调控宏观经济的作用。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从而使得商业银行上缴的存款准备金进行相应的变化,进而达到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的目的。通过对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在我国的历次调整进行阐述,以及對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基于此,根据不断变化的宏观经济条件下提出相应的完善机制。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完善机制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22.048

1存款准备金率的理论基础

存款准备金,是为了确保客户取款和资金清算的需要以及控制商业银行货币供应量而准备的资金。而商业银行按规定向中央银行上缴的存款准备金在其存款总额中所占的比率称为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是风险准备金,不能够用于发放贷款的,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对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都有影响。存款准备金率越高,则商业银行上存的存款准备金就越多,而用于贷款的货币供应量就会减少;反之,存款准备金率越低,则商业银行上存的存款准备金就越少,可用于贷款的资金增加,能有效的控制货币供应量。

2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

1984年,我国在决定独立行使央行职能的同时,还建立了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根据不同的存款种类规定不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即企业存款为20%,农村存款为25%,储蓄存款为40%。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导致银行的资金严重不足,最后中央银行又以再贷款的形式将资金返还给银行。

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过高给银行带来不利影响,于是在1985年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1987年和1988年我国在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为了支持重要产业和项目,央行两次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了满足其资金需求,中国人民银行还通过适当集中资金这种方法,使银根紧缩,抑制了通货膨胀。1987年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0%增加到12%,1988年9月进一步增加到13%,然后保持这一存款准备金率一直到1998年3月21日都不变。

在2004年4月25日,我国建立了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并且又一次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006年和2007年频繁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75%上调到145%。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九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2008年6月7日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175%,但在9月25日,开始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下调,放松银根,央行宣布像我国四大银行等这些大型金融机构,保持175%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变,其他中小型金融机构则在175%的基础上下调1个百分点为165%。到10月15日,又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个百分点,紧接着又下调了几次,直到12月25日,大型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为155%,中小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为135%。这是进入2000年以来,我国为抑制经济过热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的首次下调,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

到2010年我国经济已经逐渐好转,但房价上涨、通货膨胀等问题相继出现,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在2010年1月18日到2011年6月20日12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到215%,达到历史最高。为稳定经济,2011年12月5日又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个百分点。2012年2月24日和5月18日连续两次下调05个百分点。

在新常态的背景下,从2015年2月5日起,普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使得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金融环境。从1984年到2016年3月,存款准备金率共调整51次,如此频繁的调整,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由此可见,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不容小觑。

3影响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因素

3.1政策的时滞性

货币政策的时滞性是影响存款准备金率的重要因素,理论上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为:货币政策工具到操作目标到中介目标再到最终目标。一般的,将货币政策的制定到最终目标的实现这一时段称为货币政策的时滞。以紧缩性政策为例:经济过热,导致央行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得商业银行可提供的贷款额下降。国内经济过热,银行资金的流动性过强,央行意识到要采取一种措施来调整现状,即是一种认识的时滞;从央行认识要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后,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所需要的时间是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减少,对宏观经济活动产生影响,达到最终目标,该阶段所花费的时间即外部时滞。虽然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但并不完善,信息的传递并不充分,从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削弱。

3.2存款准备金率制度自身缺陷

(1)计提方法缺陷。一般地,有两种方法来计算应计提存款准备金的存款额,第一种计提存款准备金的基础是以一段时期的存款日平均余额扣除应付未付款项后的存款额;第二种计提存款准备金的基础是以月末或旬末的存款余额扣除月末或旬末应付未付款项后的存款额。第一种方法使每日存款额的变化对商业银行上缴的存款准备金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央行对货币供应量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我国使用的是第二种方法,这种方法使商业银行上缴的存款准备金难以适应每日存款额的变化,且以期末余额作为计提存款准备金的基础,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提前划款、推迟入账等一些措施减少期末余额,从而减少上缴的存款准备金额,所以这种方法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操作,而不利于中央银行制定的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有效性的发挥。

(2)无差别的存款准备金率。一些西方国家会对存款类别、银行规模和经营环境不同而制定不同的存款准备金率。存款期限越短,表明存款流动性越强,央行就会制定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银行规模越大,所处的经营环境越好,央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越高;反之亦然。而我国实行的无差别的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不论存款类别、银行规模和经营环境有何区别,央行所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都是统一的。当央行出台统一的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时,对不同情况下的经济背景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调控的有效性。

(3)对存款准备金付息。我国自改革开放建立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以来,就对存款准备金实施了付息制度。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已经构成了商业银行利息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央行实施对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政策,使得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力减小,削弱了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当我国经济处于不景气状况时,央行对存款准备金付息完全就是对商业银行的一种补助,阻碍了货币政策有效实施。

3.3合理预期因素的影响

当央行发出货币政策调整时,社会经济单位和个体将对货币政策的变化来预测未来经济形势及货币政策的再次调整,进而采取适当的措施,可能会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如当经济过热时,央行多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面对目前我国这种宏观经济环境,故一些学者可能认为央行将继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而一些社会经济单位和个体可能会对这一货币政策的变化制定相应的经营政策,从而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3.4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所考慮的几个影响因素以外,货币政策还会受到其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每项货币政策的出台都会经历一个时期才能达到最终的目标,在这段时期内,若出现未预测到的影响因素,而又无法在短期内对货币政策做出相应的调整,可能会导致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降低,甚至是无效的情况。政治因素的影响、国家某项政策的出台抑或是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都会对货币政策运行的效应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4完善我国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建议

4.1完善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自身缺陷

从上述中可知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自身缺陷包括计提方法缺陷、无差别的存款准备金率和对存款准备金付息三个方面,首先,我国将计提存款准备金的基础从以月末或旬末的存款余额扣除月末或旬末应付未付款项后的存款额改为以一段时期的存款日平均余额扣除应付未付款项后的存款额作为计提存款准备金的基础,可以防止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存款额进行操作,使货币供应量得到有效的控制;然后,央行制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根据存款类别、银行规模和经营环境不同而制定,从而可以更好的调控宏观经济。最后从存款准备金付息制度来看,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削弱了货币政策的作用效益,我国应完善存款准备金付息制度,才能更好的实现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4.2完善差额准备金率制度

对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范围进行大幅的提高,根据货币信贷政策及金融机构风险程度,选择执行相应档次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在执行此项政策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加大了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惩罚力度,从而使更有效的推动该项政策的实施。

4.3结合使用多种货币政策

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建立,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调控具有很大的作用,但单纯的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很难对宏观经济进行有效的调控。可以通过采取公开市场业务等辅助操作,使货币的供应量减少,从而有效的抑制了过度的投资需求。央行可以适当的卖出一些有价证券,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金融机构等购买有价证券,都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减少,从而导致银行放款规模的减少。由此可见,多种货币政策的结合使用,对当前我国投资过热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4.4与其他的宏观调控政策密切配合

单纯的使用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可能不会产生最大的效益,可以与其他的政策相结合使用,如财政政策、土地政策等,可以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适当的减少财政支出,使得央行的存款额增加,而社会总的货币供应量减少。也可以调节税收,加强征税力度,从而抑制了人们投资的欲望。在土地政策方面,应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查,及时的了解人们的需求和供给状况,防止房价过高而导致产能过剩、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制定一个合适的房价,使经济处于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赫国胜,张怡.近年来我国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调整效应分析[J].理论探索,2013,(3):7377.

[2]杨琳.我国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及其效应[J].新金融,2010,(5):110112.

[3]孙昱.对近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政策的回顾、分析及展望[J].经营管理者,2010,(6):212214.

[4]郭翠荣.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效应分析[J].改革探索,2010,(6):7476.

[5]刘俊峰,叶瑞雪.我国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分析[J].经济金融观察,2007,(9):8182.

[6]黄诗城.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政策评析[J].发展研究,2008,(8):5153.

[7]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540.

[8]韩娇,孙宪梅.浅议央行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9):243245.

猜你喜欢

中央银行
从纸币到虚拟货币的转变将增强中央银行的力量
对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思考
理解现代中央银行制度
基层央行ACS系统上线后的风险分析及改进建议
《中央银行纸币(壹)》出版发行
外汇储备变动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