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村级集体经济产业精准扶贫现状问题与对策
——以凤山县为例

2018-09-21廖锦成韦金

广西农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集体经济村级全县

廖锦成 韦金

(1.凤山县人民政府,广西 河池 547600;2.凤山县委组织部,广西 河池 547600)

集体所有制源自前苏联,它的应用范围限于农村及城乡的工业和服务业,主要表现为集体农庄所有制。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是建立在以村级行政区划为单位、以土地所有权为特征、全体成员利益共享的社区性经济组织,其具有两个特征: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建立在行政区划基础上的,拥有行政区划内土地所有权的经济组织。而其它任何经济组织是没有土地所有权的;②在行政区划内的原住民,都是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无论他们是否参与了经济活动,都有分享集体经济成果的权利。其它的经济组织的成员,如果没有投入必要劳动,就没有权利分享经济成果。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十八大、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的重要内容。同时,2016年,中央政策文件明确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具体要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16〕37号)提出:以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改革为重点任务,以发展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为导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繁荣,为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目前,距离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只有3年,广西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一方面,广西集“老、少、边、山、库”于一体,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广西仍有538万贫困人口,是全国贫困人口在500万以上的6个省份之一,排在全国第4位。广西5000个贫困村,一半左右县(市、区)属于贫困县。今后5年平均每年需要减贫90万人以上,而且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条件较好的地方已基本实现了脱贫,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到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所有贫困县和贫困村全部“摘帽”时间非常紧迫,任务十分繁重。

本文经过对凤山县集体经济产业精准扶贫项目的实施,分析其现状,做法,存在问题,总结对策措施,为各地村级集体经济产业精准扶贫提供理论参考。

1 凤山县村级集体产业扶贫发展的现状

凤山县境内辖6乡3镇,2015年精准识别后,全县98个村(社区)中有46个属于贫困村。全县有贫困户11785户49348人,是全区“十三五”精准扶贫开发工作中最坚硬的核心区之一。近年来,凤山县立足产业扶贫全覆盖,着力抓好村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积极推进县、乡镇、村三级产业扶贫示范区创建工作,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及自我发展能力。

1.1 强化技改扶持带动,传统“五长”特色产业增效提质

近年来,受地力下降、劳动力成本上涨、管护技术差等因素制约,部分群众对杉木、油茶、八角、核桃、桑蚕等生产周期较长的传统产业精细化管护意识不强,管护不到位,在市场行情看好的情况下,产业带动群众增收、促进经济发展效果不够明显。这些传统产业不仅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还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脱贫攻坚以来,凤山县出台相关政策,通过以奖代补,扶持群众实施杉木低产林更新扩种、油茶低产林改造及扩种、八角矮化技改、核桃高产管护及扩种、桑园改良扩种等项目。杉木更新扩种每667m2扶持300元,桑园改良扩种每667m2扶持500元,油茶低产林改造、八角矮化技改、核桃高产管护每667m2扶持1000元。通过扶持,从“群众自主”管护为“政府引导+群众自主”管护。通过低产改造、更新品种和强化栽培管理等技术手段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力度,使传统产业重新焕发了活力,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表1 凤山县集体传统产业扶贫情况表

1.1.1 杉木产业 全县有杉木用材林2.87万hm2,其中,2017年种植0.133万hm2。按种植15年产木材8立方米/667m2,每1 m3木材800元计算,年产值可达427元/667m2。截止目前,杉木产业覆盖9个乡镇36个贫困村,2891户贫困户,贫困人口12560人,占贫困户总数的24.6%,(扶贫)涉及面积0.181万hm2,预计年出材1.45万m3,产值1160万元,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900元左右。预计可助力 2430户贫困户9720人实现脱贫摘帽。

1.1.2 油茶产业 全县1.967万hm2油茶中,亟待改造面积0.333万hm2。2017年完成新造0.133万 hm2,油茶低改面积0.047万hm2。新建油茶高产高效示范园89.3 hm2。按油茶干籽60kg/667 m2、每公斤14元计算,盛产期年产值达840元/667 m2。截止目前,凤山县油茶产业覆盖9个乡镇36个贫困村,4497户贫困户,贫困人口23520人,占贫困户总数的38.2%,涉及面积0.193 万hm2,预计产籽1050t,年产值1470万元。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600元左右,预计可助力1800户贫困户7250人实现脱贫摘帽。

1.1.3 八角产业 全县现有八角1.47万hm2。平均每年产生果250公斤/667m2,按每公斤3元计算,年产值750元/667m2,按1.1万hm2正常挂果面积计算,八角年产值1.24亿元左右。截止目前,八角产业覆盖全县9个乡镇36个贫困村,2351户贫困户,贫困人口10120人,占贫困户总数的20%,涉及面积0.053万hm2,预计产八角生果1130t,产值339万元。贫困人口年人均收入增加335元左右,预计可助力1035户贫困户4450人实现脱贫摘帽。

1.1.4 核桃产业 2016年全县核桃试产面积0.33万hm2,产量1044t左右,产值达4176万元。2017年全县核桃试产面积0.4万hm2左右,预计产量1250吨,产值4500多万元。进入大产期后,全县将年产核桃干果1.8万多t,年产值预计7亿元左右。截止目前,核桃种植已覆盖全县9个乡镇46个贫困村3.2万户,其中,涉及贫困户7321户32214人,占贫困户总数的62.01%,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180元左右,预计可助力650户贫困户2815人实现脱贫摘帽。

1.1.5 桑蚕产业 全县有桑园0.217 hm2。年养蚕3.5万张左右,产鲜茧1400吨,产值5600万元。2017年扶贫项目覆盖全县8个乡镇38个贫困村、1065户贫困农户,贫困人口4810人,占贫困户总数的10%,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3000元,预计可以助力980户3900人实现脱贫摘帽。

1.2 突出资源禀赋优势,新兴“五短”特色产业崭露头角

为了充分发挥县域内无工业污染,空气、水质洁净,土壤富硒等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挖掘自然生态有机特质,发展绿色生态有机特色产业。同时,通过县委常委“入户夜访”、主要领导进百村调研、督查、验收以及领导干部“进村入户·访贫问计”等活动,进入百村千屯万户调研,听取群众对发展产业的意见建议。在充分尊重群众的种养习惯和意愿的基础上,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原则,反复比较,选定了“互联网+核桃林下养鸡”、百香果、中药材、高山蔬菜、富硒大米等五个短、平、快特色产业,大力扶持推动发展,以弥补“五长”扶贫产业对贫困户覆盖率不高、短期内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带动贫困户脱贫摘帽难等“短板”。既注重精准到户,又强调连片发展。“一乡一业、数村一品”的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已初具雏形。

1.2.1 林下养殖产业 把“互联网+核桃林下养鸡”作为贫困户脱贫兜底产业来扎实推动。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贫困户参与”的原则,强化资金整合和扶持引导,充分利用扶贫小额信贷政策,以政府担保、政府贴息的方式,鼓励贫困户以“自养、联合养殖、合作社养殖”等互助合作养殖模式参与林下养殖核桃鸡。通过引进广西万寿谷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采取“企业+合作社或经济能人+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由企业提供鸡苗、饲料及技术服务,合作社或经济能人按照企业订单养殖,企业保价收回养殖户养殖的肉鸡并负责加工销售,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目前,全县成立林下养殖合作社671个,带动贫困养殖户11482户,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97.4%有9975户贫困户与万寿谷公司签订养殖合同,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数的84.6%;建成鸡舍22.85 hm2;共发放鸡苗147.02万羽,产值1.47亿元,涉及贫困户2573户;已出栏肉鸡69.4万羽,养殖利润1388万元,涉及贫困户2454户,户均增收5656元。年内计划发放鸡苗400万羽,实现产值4亿元,养殖利润0.8亿元,带动 5000户贫困户24000人达到脱贫摘帽收入标准。此外,全县养殖草坡大黄牛0.42万头,养殖黑山猪、黑土猪7.58万头,养殖石岭黑山羊3.55万只,养殖山涧清水鸭8.8万只、养殖田园食草鹅1.9万只、养鱼66.67 hm2。发展特色养殖成为凤山群众脱贫致富、改善生活的主要来源之一。

1.2.2 高山水果产业 把种植百香果作为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又一主打产业来抓。引进柳州博隆公司,投资建设百香果产品加工企业,签订百香果保价收购订单合作协议,通过“农村电商平台(大型电商平台)+种植户(合作社、基地) +大型百货超市”相融合的销售模式,销售百香果原浆、饮品、果酱、果酒等加工产品和鲜果,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目前,全县种植百香果1000 hm2,覆盖全县98个贫困村、579个贫困农户,贫困人口1986人,预计2017年产值1.3亿元,贫困人口均增收2000元,年内预计可以助力500个贫困农户1200贫困人口脱贫摘帽。同时,全县有其他高山水果种植面积1933.3 hm2。其中,梨类113.3 hm2、柑橘类326.7 hm2、蕉类113.3 hm2,桃类180 hm2、李类1933.3 hm2、其他水果300 hm2。覆盖贫困户2571户8189人,占全县贫困户总数的21.8%。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200元左右,可以助力900户贫困户3400人实现脱贫摘帽。

1.2.3 中草药产业 引进“三九”药业、广西“一带一路”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与县政府签订中药材种植框架协议,拟在3年内投入8亿元,发展3333-6667 hm2核桃、八角林下仿野生中药材产业,品种包括九里香、十大功劳、花椒、山豆根、扶芳藤、钩藤等中药材;目前全县种植十大功劳166.7 hm2,花椒100 hm2,其它散种药材133.3 hm2。项目覆盖全县20个贫困村、3000多贫困农户,共13000多贫困人口,预计2017年产值3000多万元,贫困人口均增收150元。

1.2.4 高山蔬菜产业 鼓励农村群众复垦房前屋后空闲地、旧宅基地,扶持发展“小菜园”,丰富家庭“小菜篮”。利用空闲地发展的每平方米补助30元,利用宅基地发展的每平方米补助100元。同时,每亩扶持500元,鼓励高海拔地区群众大力发展苦瓜、胡萝卜、辣椒、食用菌等易储存运输的高山蔬菜,增加群众收入。目前,已完成200hm2高山蔬菜种植,预计收获鲜菜1180吨,总产值660万元、完成食用菌生产195万棒,总产值390多万元。项目覆盖全县15个贫困村、1500多户贫困户6000余人,人均增收500元,年内可助力500贫困农户2100人实现脱贫摘帽。

1.2.5 富硒大米产业 全县种植巴岗山贡米、百乐粳米等富硒水稻3100 hm2,覆盖全县9个乡镇、30个贫困村、2000多贫困农户,共8000多贫困人口,预计2017年产值7200多万元,贫困人口均增收600多元,预计可助力1200户贫困户5000多人实现脱贫摘帽。

1.3 注重规划夯实基础,旅游产业开发利用不断加速崛起

凤山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核心区。先后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长寿之源、国际长寿养生基地、中国长寿之乡等称号。今年年初入围“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县行列。注重旅游高品质规划。先后聘请华南设计院、棕榈旅游规划设计院、上海同济规划设计院、香港中旅国际旅游投资有公司等知名旅游规划设计单位 到凤山就旅游产业和景区建设进行反复规划设计。三门海特色健康小镇,穿龙岩、鸳鸯泉、三河六岸九山等县城4A级景区景点建设规划已基本就绪,正在逐步实施。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突破交通瓶颈,构建“四通五达”出县交通路网。目前,凤山至天峨(凤山段)、凤山至凌云(凤山段)两条出县二级路已经修通;凤山至东兰(河百高速连接)今年年底有望通车;凤山至乐业二级公路正在实施之中;凤山至巴马一级公路项目已经基本落实。5条二级以上出县公路修通以后,大大提升凤山县交通能力,加快促进凤山旅游资源开发,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同时,加强景区交通、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农家乐、宾馆、星级酒店等住宿餐饮配套服务,深度开发乡村田园、休闲观光探险、红色历史等特色旅游资源,积极培育一批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旅游业态,拉长产业链条。确定中亭乡中亭村等14个村为旅游扶贫重点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以及实施旅游项目建设,扩大了企业用人规模,鼓励企业引进贫困户就业,鼓励贫困户入股开发、土地租用和资源补偿等方式参与乡村旅游,带动贫困人口脱贫。

1.4 以“村企联盟”助推产业发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村企联盟”发展特色产业,把全县98个村(社区)打造成特色产业的“生产车间”,把龙头企业发展成为特色产业的“加工销售车间”,共同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由村(社区)“两委”成立村民合作社,把政府扶持的村集体经济发展资本金投入“相中”的企业,同时宣传、动员、组织贫困群众按企业需要发展相应的特色产业,并做好相应管理工作,向企业提供合格的产品质量和数量。企业每年按村(社区)组织生产的产品质量和数量、投入资本金数量支付村(社区)劳务费和分红。既解决村集体经济“做什么”“怎么做”的难题,又解决了企业发展资本金不足、原材料组织生产难题,培育了企业的发展。有96个村(社区)把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入股万寿谷公司,联盟发展林下养殖“万寿谷·核桃鸡”;有2个村选择与当地旅游企业联盟发展乡村旅游。每个贫困村每村可获得企业4~8万元的分红和劳务费,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村企联盟”满3年后,政府扶持的村集体经济发展资本金由相应企业负责偿还本金,政府贴息。

2 凤山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践与探索

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凤山县因地制宜,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人力物力财力向农村倾斜、政策向基层集聚,利用当地丰富的核桃林地和生态资源优势,找准发展路径,优化发展环境,多渠道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2.1 主要做法及特点

2.1.1 抓基层组织建设这个核心,构筑坚强组织堡垒 一是支部好。结合推进农村党组织“星级化”管理、“村党支部建设年”活动,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在各类产业合作社中建立党组织,充分发挥党支部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能优势,推动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在村“两委”换届中,通过“群众座谈听口碑、党员评议比作风、乡镇党委定成绩”方式,把政治素质好、“双带”能力强的优秀党员选为村“两委”干部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截止8月10日,全县98个村(社区)党组织已全部完成换届选举工作。二是动力够。凤山县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纳入农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地抓好“一村一企”“一村一品”工程,逐步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走上正轨。认真落实第一书记等驻村干部与派出单位责任、资金、项目“三个捆绑”机制,发挥各帮扶单位的优势,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做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不达标,驻村帮扶单位不脱钩。2017年以来,各村第一书记(乡村工作队员)参与协调各类扶贫资金达6亿多元,极大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助推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是活力足。强化组织保障,加大资金、人才支持力度,不断优化环境,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创造良好条件。结合农村党员大培训工作,实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培训工程,对村级“两委”干部、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相关人员开展轮训,提高他们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能力。在国家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政策的引导下,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农村龙头企业和协会以及农民家庭积极参与集体经济建设,鼓励农民个人积极参与村级集体经济生产、经营和管理,为村级集体经济提供充裕的劳动力。

2.1.2 抓农村资源整合这个关键,激活发展内生动力 一是集中力量。把发展村级特别是贫困村集体经济工作纳入乡镇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作为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任务,列入“两随机”督导调研的重点,强化督查考评,确保工作实效。全县形成了“党委领导、组织部牵头、支部发力、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格局,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二是集中优势。充分激活农村资金、资产、资源 “三资”,利用区位优势,通过独立经营、合作共建、入股分红、资产投资等多种灵活方式,创新思路,找准致富路。在发展贫困村集体经济中,立足资源禀赋条件,基于人力、土地和资金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本村的土地和动植物资源,积极发展种植、养殖及其加工产业,实现资源向产业的转变;充分利用好绿色产业、有机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努力推行清洁生产和清洁加工,把发展绿色有机产业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方向,全面提升村级集体经济的市场发展力。三是集中攻坚。开展攻坚行动,对98个村(社区)的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立足维护和发挥生态优势进行科学规划,根据土地资源、劳动力结构、资金统筹等要素变化情况合理布局产业发展格局,调整产品结构,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推动农村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1.3 抓产业扶贫这个载体,助推产业提速升级 一是培育壮大“五长五短”产业。以“一个目标,两个结合,三个转变”(即产业扶贫以促增收助脱贫为目标,与县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相结合,实现从“群众自主”到“政府引导+群众自主”转变、从“生产扶持”到“加工销售+生产扶持”转变,从“精准到户”到“规模发展+精准到户”转变)的产业扶贫工作思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创新工作机制,统筹整合资金,大力推动扶贫产业发展,形成了以杉木、核桃、油茶、八角、桑蚕等产收周期较长的 “五长”产业,以林下养殖、林下中草药、高山水果、高山蔬菜、富硒大米等产收周期较短的 “五短”产业,构建了“五长五短”、长短结合的扶贫特色产业体系。二是长产业全覆盖稳定致富。为贫困群众寻找脱贫的路子,凤山县推进了优势主导“五长”产业的全覆盖,注重示范带动,建立核桃高产管护、八角矮化、油茶低产林改造示范片,在经营方法、生产方式、生产技术等方面不断创新,带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三是短产业见实效确保脱贫。以“创特色、树品牌、促增收”为目标,凝聚力量开展脱贫攻坚特色“五短”产业富民行动,对“五短”产业给予生产扶持还引进企业带动、成立合作社推动,对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给予大力扶持,保证发展“五短”产业的贫困群众收益好、风险低,解决贫困群众收入问题。

2.1.4 抓村级经济组织这个实体,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一是精准发展脱贫产业。根据突出“特色、绿色、加工、规模”的要求,凤山县按照宜工则工、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宜商则商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则,以政府发动、干部推动、群众主动、能人大户带动的方式,大力发展特色优势种植业、养殖业和林下经济产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村现代服务业等富民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高贫困农民脱贫致富能力,确保如期实现贫困村“一村一品牌”、贫困户“一户一项目”的增收目标。二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在46个贫困村积极培育一批能与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有效对接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每个贫困户有1个企业或合作社带动,通过直接帮扶、委托经营或股份合作等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使贫困户参与各类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实现全覆盖。三是产业基地示范带动。每个村成立一个村民养殖合作社,村民合作社按照每个养殖点每批养殖6万羽的规模建设2个集中养殖基地(小区),合作社养殖户社员利用自有资金或小额扶贫贷款,入股村民养殖合作社。政府用产业发展扶持资金或信用贷款,全额建设集中养殖基地(小区)的标准鸡舍及适度水电路生产配套设施,包括饲养职工住房及配套用房,集中养殖基地(小区)作为村级集体经济资产。由村民养殖合作社委托万寿谷公司专业养殖团队统一组织,规范、规模、科学化饲养,按照每股年养殖1200羽的规模三年内循环养殖,与万寿谷公司签订定向委托专业养殖团队养殖及保价回收协议,万寿谷公司保证养殖年回收率90%。回收价15元/羽,劳务费按照入股户8元/羽、专业养殖团队3元/羽、村民合作社2元/羽、农投公司2元/羽的标准分配。按照每批养殖12万羽,年养殖24万羽,出栏率90%计算,每村合作社年获收益48万元,除用于支付养殖场地租金外,余下部分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用于林下养殖产业发展。

2.1.5 抓“整合资源、下放权限”这个政策,创新服务便捷提效 2013年开始在广西率先推行“整合资金·下放项目”工作机制,2014~2015年深化为“整合资源·下放权限”,2016~2017年提升为“整合资金·规范公开”,把对口帮扶资金和分散在财政、扶贫、发改等部门项目资金整合起来,发挥资金合力,提高使用效益。一是推项目。把分散在发改、扶贫、农业等部门,对技术要求不高、不涉及公共安全、金额在50万元以下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下放到基层,由村“两委”组织实施,群众得到实惠的同时,增强了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2016年,共整合资金5.78亿元,使用5.21亿元,使用率达90.19%,资金支出进度在全区106个县(市、区)中排第一名,获得自治区财政资金奖励2000万元,在2017年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得到彭清华书记的充分肯定。今年累计整合下放项目878个2.5亿元。二是建制度。结合村级集体经济的集体属性,适度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厘清村(社区)“两委”与企业、村民与企业、职工与企业、管理队伍与企业的关系,逐步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管理科学化。按照国家关于农村资产管理的规定,建立健全村级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制度,提升村级集体经济管理水平,确保村级集体经济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三是强监督。强化监管,确保政策实施到位、项目规划到户、项目落实到位、投入安排到位,资金使用到村到户,增强扶贫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全公开。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对项目进行公示,鼓励和动员有条件、有能力发展产业的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开发,通过产业扶贫政策扶持、广泛宣传产业脱贫典型,引导和激励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开发。

2.1.6 抓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机遇,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一是创建特色农业示范区。抢抓2016年、2017年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行动的机遇,以产业为主线,根据区域特色进行布局,指导帮助乡镇创建乡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特色优势种植业、养殖业和林下经济产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村现代服务业等富民产业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协调发展。二是全面推动“五村”建设。以土地增减挂钩为抓手,从2017年开始,利用5年时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创建“生态村”“平安村”“产业村”“文化村”“和谐村”等“五村”创建活动,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引导投入,打造一批新型生态宜居、产业兴旺、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村屯,推动凤山县乡村旅游,努力实现“让生活更美好、群众更幸福、社会更和谐、发展更快速”的目标。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土地流转,盘活农村资源,以股份合作制改革为切入点,规范合作经济组织创新,鼓励外来资本投资现有土地连片开发利用。鼓励农民用土地入股,使土地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以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开拓乡村新功能、新业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将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产业建设紧密结合。

2.2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凤山模式

近十几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凤山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逐渐下滑和荒废。至2015年底,全县98个村(社区),基本上没有土地、林地、山林等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只有个别村通过出租村委办公用房获得少量收入外,同时,由于脱贫攻坚工作量大、繁杂,村“两委”干部也没有时间从事集体经济生产经营活动,大部分村(社区)集体经济已经“归零”,空壳村现象十分突出。面对村集体经济发展困境,凤山县对照《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调整精准脱贫摘帽标准及认定程序的通知》中提出的村集体经济发展“依托村集体所有资源、资产和资金,采取自主经营、合作经营、入股、租赁、劳务服务等形式,获得稳定收入”的要求,认为“入股”方式是破解凤山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的最佳选择;2016年以来,凤山县强力推进“互联网+核桃林下养殖”项目,引进了万寿谷公司在凤山县投资办厂,对“核桃鸡”养殖项目实行养殖、销售一条龙经营服务,经营环境好,生产稳定性强,为村级集体经济投资入股提供了现实条件。

2.2.1 “入股搭车”模式 村民合作社作为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实力还比较弱小,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不强,需要搭乘大企业、大产业的发展快车,融入大企业的产业链条借力发展。一是资金入股:政府筹集村集体经济资本金,贫困村投入100万元,非贫困村投入50万元,统一入股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村民合作社推动,贫困户行动,发展林下养殖核桃鸡产业。全县成立了98个村民合作社、649个养殖专业合作社,覆盖贫困户11482户,覆盖率97.4%,年出栏核桃鸡102万羽,产值1.82亿元,贫困户户均收益3400元,养殖利润固定8%比例分红作为集体经济收益,贫困村分红8万元,非贫困村分红4万元。通过此项实现2017年全县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覆盖、全达标。二是资产入股。以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合作社为经营主体,通过政府扶持,在每个行政村建成2个年养殖规模达12万羽的核桃鸡养殖标准化鸡舍,作为村集体资产,每只鸡提取1元利润作为集体经济收入,此项每个村每年可实现收入24万元。三是开发入股。全县整合1.8亿元投入各村级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开发建设,以政府投入按照一定比例折算为村民合作社入股股金的方式,参与景点经营收入分红。如中亭乡中亭村开发生态农业和红色旅游,每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村集体年分红收益10余万元。四是资源入股。以凤山成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和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为契机,推动凤山国际健康公园建设,通过村级集体资源入股和村民合作社参与管理等方式折算股份,参与旅游开发公司的分红。如乔音乡久隆村整合集体土地、林权、资金建立村集体股本,入股巴腊猴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每年实现收益10万余元。

2.2.2 “村办项目”模式 在全县推行“整合资源、下放项目”工作,把分散在扶贫、发改、交通、水利、文体等部门的小型惠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下放到村一级,由村民合作社组织实施,村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得到进一步增强,项目建设进度快、质量好、群众参与度高,项目所获利润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2017年全县共整合了98个项目7300万元资金下放给村民合作社组织实施,村集体经济收益累计576万元。

2.2.3 “自办产业”模式 村民合作社依托自身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实现集体经济收益多元化。一是利用扶持政策发展本村特色产业。县出台《凤山县脱贫攻坚特色产业富民行动扶持激励政策》《凤山县2016年“互联网+林下养鸡”项目补助暂行办法》《凤山县脱贫摘帽激励政策》等,对发展产业进行补贴,调动了贫困户和村民合作社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全县98个村民合作社均投入了各类产业项目。二是推动社会帮扶项目在本村落地见效。先后引进了光伏发电、乡村旅游等集体经济项目在贫困村落地,盘活结存财政扶持资金和中国一汽帮扶资金7300万元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把深圳市对口帮扶的2500万元帮扶资金集中用于4个贫困村的脱贫摘帽工作。三是利用集体资源兑现集体收入。盘活本村集体山林、土地、房产等资源,通过租赁、入股等形式兑现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并通过发包、租赁、联营等方式开发利用,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2.3 产业扶贫凤山模式的有益经验

经过长期的实践,凤山县总结积累了一些产业扶贫发展的经验,探索出一条符合实情、效果明显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2.3.1 长短结合,科学选择产业是前提 扶贫产业的选择事关贫困群众是否接受、能不能推广实施的关键。群众对传统产业的有感情,熟悉管护技术,生命力强,推广起来比较容易,如杉木、油茶、核桃、八角、桑蚕等,政府引导、适当扶持,就可以得以推广复壮。难在短、平、快产业的选择,如何让贫困群众短期内获得收益,为脱贫摘帽作贡献。在短、平、快产业选择上,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必须充分调查研究,符合绝大多数群众意愿,技术上容易掌握;必须在市场销售上有保障;必须有可观的效益。

2.3.2 加大投入,政府引导扶持是载体 没有政府的引导扶持,任何产业都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发展起来。发展产业的基础是广大群众,必须充分发挥县、乡、村组织机构优势,大力宣传引导,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推动。如在“互联网+核桃林下养鸡”产业中,县委主要领导亲自拟写、亲自到各村召开座谈会宣传产业发展政策,把宣传动员、组织群众发展产业作为县、乡镇、村和帮扶干部脱贫攻坚工作绩效考评的重要考核内容来抓落实。必须真金白银的投入,优惠政策的支持。如在“互联网+核桃林下养鸡”产业中,不仅扶持养殖贫困户每户0.4万元建鸡舍,通路、通水、通电补助,还给予办理5万元贴息扶贫小额贷款,解决养殖户购买鸡苗、饲料引用来源,利用财政资金,为发展林下养殖贫困户购买保险,降低养殖风险。在百香果产业中,凤山县成立林下养殖办公室,组织技术人员多次进村入户培训养殖技术,并实行技术人员分片包干制,负责鸡苗防疫和养殖技术指导。

2.3.3 企业带动,品牌推动发展是关键 市场风险是农业产业发展致命因素。政府必须引进企业,搭建好企业与农户间的桥梁,由企业来带动群众,走市场化道路、按市场规律发展产业。先后引进广西万寿谷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柳州博隆果业有限公司、凤山源丰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凤山仿野生中草药种植有限公司等投资近5亿元,建设育种、育雏、饲料及产品深加工、电商销售等基地和平台。采取“公司+农户(或基地、合作社)+保底价回收”的产业发展模式,统一向贫困户提供种苗、技术服务和肥料(饲料),政府引导、合作社组织农户种养,产品由相应企业保价收购、加工、销售,政府和企业同心协力加大产品推介和品牌营销力度,走“农村电商平台(或大型电商平台)+农户(或合作社、基地)+大型百货超市”相融合的销售道路,加强在全国大中城市营销体系建设和布局,形成产销一体化,确保群众产得出、质量好、卖得出、效益好。

2.3.4 完善机制,规范科学管理是保障 发展扶贫产业是实现脱贫摘帽的关键,必须建立健全特色产业发展的责任机制、督查机制、考核机制和队伍机制,规范、科学推进扶贫产业发展。凤山县先后构建了“县委常委包乡镇、政府领导包专项、人大政协领导包督查、县直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五包”扶贫产业发展责任制;创新推行“人大政协领导分乡包村督查、乡镇之间交叉检查、县乡相互督查、县级专项督查”督查机制;建立了“5+1”扶贫产业队伍机制,即每村由1名驻村第一书记、1名帮扶单位分管领导、1名乡镇包村领导、1名乡镇包村干部和1名村党支书共5人作为扶贫产业发展工作队,同时,每个贫困户还明确了1名扶贫产业包扶干部。出台《凤山县脱贫攻坚期间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把干部工作重心引到包扶工作上来,促使干部真扶贫、扶真贫,贫困户真脱贫。

3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产业扶贫面临的问题

凤山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然存在部分村集体基础薄弱、管理落后、发展粗放、后劲不足等问题。

3.1 产业扶贫面临的问题

虽然目前全县产业扶贫取得了较大进步和成效,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一是大多农户土地面积少而分散,在自有土地上发展扶贫产业收益不明显。同时,农村土地确权进程慢,流转难度大、费用高,难以通过流转土地规模发展。部分农户宁愿选择转移就业不愿意发展产业。

二是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划定每一种产业的重点发展区域,存在产业规模不分大小都全县铺开、全县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不够突出问题,产业间相互“插花”,给产品收购、加工带来不便,增加运输难度。

三是部分产业还没有龙头企业带动,产品销售保障性不强,市场带动能力弱。如核桃。

四是管理管护技术跟不上产业的快速发展脚步,技术服务能力偏弱,农民科技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产品质量和数量难以保证。如百香果病虫害的防治、使用有机肥的监督等跟不上。

五是受出县交通能力有限和特色产品交易市场发育不全等因素影响,运输成本偏高,产品流通渠道不顺畅。如八角。

六是产业投融资平台不健全,后续扶持资金跟不上。如林下养殖。

3.2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面临的问题

凤山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底子薄、基础差、起步晚,仍然面临不少的问题:

一是集体资源匮乏,发展活力不足。凤山县大部分集体土地、山林都已承包到户,村级集体固定资产大多变卖,缺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基础条件,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主要是依靠提取征用土地补偿金、集体资产租赁收入和财政补贴收入等,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农村人才匮乏,发展思路不清。一些村“两委”班子存在着传统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惯性,在文化程度、思想观念、能力素质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特别是文化程度不高的村干部,发展思路狭窄,只考虑到短期的经济发展,缺乏长期的经济发展规划和目标,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是缺乏政策扶持,发展力度不够。虽然全县围绕脱贫攻坚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也投入了一些财政扶持资金,但作为国定贫困县,财力十分有限,导致政策扶持力度还不够大,覆盖面不够宽,针对性不够强。

4 发展凤山县村级集体经济几点建议

凤山县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也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实现途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目标迈进。

4.1 推进融资扶持,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启动难题

凤山县通过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盘活结存财政扶持资金和中国一汽帮扶资金作为村级集体启动资金,给予46个贫困村每村100万元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扶持资金;统筹解决52个非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扶持资金,每个村安排50万元,为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4.2 加速产业落地,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

以打造“一乡一产业”“一村一品牌”为目标,在巩固原有核桃、八角、山油茶等特色产业基础上,继续发展核桃鸡养殖、百香果种植等特色种养业。引进广西万寿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柳州市博隆食品有限公司、广西一带一路健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该县,除林下养殖核桃鸡外,逐渐发展林下种植百香果及仿野生中草药,并通过把企业生产加工基地建在该县养殖、种植基地内,减少产业生产成本,增加产品附加值;通过土地流转、租赁等形式置换土地,既解决企业发展用地问题,各村及群众又可“坐地分红”,增加群众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入。

4.3 加快企业进村,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巩固难题

推行“企业+合作社+行政村”模式,由企业(合作社)进行自主经营,确保专项资金保本增效。行政村所选择合作的企业(合作社)必须是涉农企业,且在凤山县有生产或加工基地;旅游扶贫项目选择合作的企业(合作社)必须是在凤山县从事旅游开发、信誉好、有扶贫意愿的旅游开发企业。行政村通过设立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把100万元集体经济扶持专项资金投入企业(合作社),企业按不低于合同(协议)总入股金额8%的年回报率托底分红。

4.4 盘活村域资源,破解村级集体经济提升难题

充分利用资源,通过开发利用集体所有的房屋、土地、山林入股合作社,每年可获得4万元到8万余元村集体经济收益。启动村(社区)“两委“专职负责电商扶贫工作体系,把农村电商建在村综合服务中心,由村(社区)“两委”统筹管理电商服务站,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空间。目前已投入运营或在建该类型电商服务站61个,预计年内实现全县98个村(社区)农村电商服务站全覆盖。

4.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集中力量攻坚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积极谋划乡村振兴的政策举措和具体路径,全力打造产业兴旺的高地、生态宜居的胜地、打造生活富裕的宝地、打造乡村治理的阵地、乡风文明的福地,让农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互联网+”、“旅游+”、“生态+”等农业新业态。深入推行“党建+集体经济”,坚持一村一策,列出时间表、路线图,编制和完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集体资产资源,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在不同村屯、不同条件下的实现形式。

4.6 建立健全机制,确保规范运行

针对多数村民合作社成立时间短,以及在财务管理、生产管理、机制运营等方面尚未规范和完善的问题,进一步加大指导工作力度,督促指导各村建立财务收支和审批管理制度,完善村级财务公开制度,实行“村财乡管”制度,确保村级集体经济资金规范化运行,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

4.7 加强组织建设,加大激励支持

结合农村基层党组织“星级化”管理、“村党支部建设年”活动、农村党员积分化管理等,不断提高基层组织组织力。建立激励机制,允许村民合作社在年终经营盈余中分配一定比例作为合作社中村“两委”兼职人员或其他作出贡献人员的奖励,激励村干部、村民投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4.8 加强培训力度,强化智力支撑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大对发展集体经济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对有关政策的学习研究,加大与智囊机构的合作力度,科学统筹规划,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4.9 加强风险评估,防止风险发生

健全集体经济项目部门联审机制,防范市场风险。建立村级集体经济风险预警机制,加大分析研判力度,防止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认真探索公平、合理、科学的村级经营性资产量化办法,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的管理和监督,为村级集体资产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集体经济村级全县
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和粮食安全保障法列入2022年立法计划
村级义务消防队值得一试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伊川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探索
谁为村级产业“接生”?
破解空壳村,党建如何引领——以汉滨区壮大集体经济为例
能寻下好产业,看得见恓惶人——蒲城依托“村级社”破解“空壳村”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