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018-09-20高伟

河南教育·高教 2018年8期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红色文化资源获得感

高伟

摘要:红色文化资源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对大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深刻领会“四个选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意义。以浙江财经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为例,在课堂知识讲授、研究性教学及学生作品展示中融入浙江红色文化资源,能够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感。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知识讲授;研究型教学;作品展示;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

红色文化资源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意义。笔者以浙江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为例,从“知、研、示”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提升这门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一、在课堂知识讲授中融入浙江红色文化资源

红色文化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制度资源以及精神资源,具有地域性、易接近、亲和力强等特点,而且具有天然的政治导向,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目标存在内在的契合性。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利用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浙江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通知》指出,要用足、用活浙江省的鲜活案例,将理论武装与国情、省情教育联系起来,与师生身边的事情和切身感受结合起来,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生动性、吸引力与说服力。浙江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用足、用活浙江红色文化资源,首先要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通过专题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形式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课堂知识的传授当中。

比如,在教材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重点讲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者李大钊及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章《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这是学生在中学时期重点学习的内容,大都比较熟悉。教师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融入浙江红色文化资源,《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译者——浙江义乌籍的陈望道就具有代表性。陈望道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五四”运动后从日本返回祖国,积极投身爱国运动,后受陈独秀委托,在故乡分水塘村的一间柴房,翻译《共产党宣言》,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历经两个多月,终于完成了翻译工作。《共产党宣言》的出版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反响,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上的重大事件。鲁迅评价陈望道是真正为大家着想的知识分子,为国家做了一件好事。毛泽东也曾对斯诺说,有三本书对他影响特别重大,使他建立起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第一本就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周恩来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面对与会代表,对陈望道说:“陈望道先生,我们都是你教育出来的。”高度肯定了陈望道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的杰出贡献。除陈望道外,浙江籍知识分子沈雁冰也翻译了列宁《国家与革命》的首章内容及布哈林的《俄国的经济政策》《共产主义是什么意思》《美国共产党党纲》《美国共产党宣言》等。浙江籍知识分子还创办了被陈望道誉为“浙江的一颗明星”的《浙江新潮》,被誉为“舆论界中最亮的两颗明星”之一的《星期评论》,被称为民国“三大副刊”之一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觉悟》的主编邵力子,主要撰稿人沈雁冰、俞秀松、陈望道、施存统等均为浙江人,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翻译、专论、评述,绝大部分是由他们来完成的。施存统、陈望道、邵飘萍等还积极参与了同无政府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基尔特社会主义者的三次大论战,在论战中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师可以通过专题教学的方式,讲授浙江籍知识分子群体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所做的贡献及其产生的重大影响。

教材第八章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提到刚刚执掌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面临诸多严峻挑战,特别提到“国民党从大陆撤退时遗留下的100余万军队,200多万政治土匪及60多万特务分子还有待肃清……”教材时间跨度大、涉及内容多,对相关事件记述不可能面面俱到,宏观、简约是其特征,但如果直接照搬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则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就要做好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化工作,将教材上的几句话转化为内容充实的教学案例。浙江省萧山县,是国民党统治下的“模范县”,又是省会杭州的南大门,斗争复杂,有敌情基础,全县有土匪四十多股,武装土匪活动频繁,并偷袭人民政府、策反人民武装、偷袭粮库、敲诈勒索等,严重影响了政权的稳定。中国共产党依靠广大民众开展治安剿匪工作,肃清了匪患,保卫了人民政权。教师在讲授时可以将剿灭诸、萧、绍边区反共司令部执行大队,浙东游击司令部第四支队第一大队,钱江南岸联防指挥部留备队等几股土匪作为案例重点讲授,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研究性教學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

研究性教学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式学习而获得知识、提升研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处于主动地位,而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处于被动地位。研究性教学以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前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则由课堂的主导者、知识的输出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问题研究的合作者。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研究性教学中,红色文化资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利用革命文献开展研究性教学

通过阅读革命文献,学生掌握了比较充足的历史资料,然后梳理历史脉络、重现历史原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再通过查找文献、分析史料得出基本结论。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近距离地感知历史,消除隔膜;另一方面,可以将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与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进而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质量。比如,教材第四章第三节在记述“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相关内容时提到,“在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1921年9月,经过共产党人的努力,浙江萧山县衙前村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协会,开展反抗地主压迫的斗争”。教材叙述较为简单,学生理解也较为肤浅。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去阅读文献《衙前农民协会宣言》《衙前农民协会章程》《衙前农村小学宣言》等,通过文献阅读,学生认识到了1921年衙前曾在共产党的历史上创造过“四个第一”:第一所教育农民子女的农村小学校,第一个农民协会,第一个农民革命行动纲领,第一次农民革命运动。文献丰富了教材的内容,提升了学生了解和探索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合作设置问题:建党初期,工人运动是重点,为什么共产党人还关注并领导农民运动呢?衙前农民运动的领导人是怎样动员和组织农民的?衙前农民运动为后来中国共产党深入开展农村革命提供了哪些经验和借鉴?为什么说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军?为了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学生会再次回到文献中,并延伸阅读更多的历史文献,在充分掌握史实的基础上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二)利用红色遗存、陈列馆、展览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开展研究性教学

浙江省有多处红色资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140多家,比较重要的红色遗存和纪念场馆有100多处。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小长假、周末等时间实地探访家乡的红色遗存、实地参观纪念场馆,回到历史场景,触摸历史真实。在实地考察调研、搜集与整理相关资料及访谈乡亲的基础上,学生撰写调研报告。比如,有的学生在探访了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后在调研报告中写道,“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所呈现的,比以往历史书上所学更细致具体。不是泛泛而谈,而是从浙东入手仔细讲解它的每一次变革。讨田战役、横河战斗、长溪岭战斗、梅园丘战斗……正是这一场场我们之前闻所未闻的战斗,为之后的抗日胜利打下良好的基础。谭启龙、何克希、张文碧、杨思一、连柏生……还有更多陌生的名字,在拼尽全力守护着浙东地区……浙东,此时就在脚下的这片土地,我们对它的爱又增一分,只因这里沉睡着的人值得被敬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研究性教学,提升了教学的亲和力、针对性和说服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研素养,实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达到了在学习中感悟历史、提升理论认识的目的。

三、在作品展示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

作品展示是指为配合教学,要求学生把教师布置的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作业改编成形象的作品,以艺术的形式当众展示出来,从而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是主角,作品展示的方式由学生自己决定,可以是演讲、可以是朗诵、可以是辩论、可以是图片展示,也可以是学生自编、自演的历史情景剧等。教师是配角,主要承担指导、督促、协调和把关的作用。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实现了转换,有利于课堂的翻转。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无数浙江籍的英勇战斗在浙江的英烈,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惧强敌、投身革命、浴血奋战、勇于献身,截止到浙江省解放前,在册烈士就有7000名之多,其中浙江省11位省委书记或代理书记中有9位英勇牺牲。土地革命时期,仅浙江陆军监狱关押的中共党员和其他革命者就有1500多人,“而牺牲者多达150余人,这其中包括前后四任浙江省委书记,另外还有14位省委常委以及32位縣委书记”。在讲述教材第七章第四节“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将这部分内容以作品展示的方式融入教学中,预先给学生布置作业——“不忘初心忆英烈”,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档案馆或实地参观、走访等方式,了解革命英烈的斗争史迹,并通过适当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在课堂展示环节,有的学生展示了自己翻拍或者复印的革命烈士的照片及文物图片,并解说了照片背后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有的学生用诗歌抒发了自己参观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后的感想。有的学生收集整理并真情朗诵了革命烈士的遗书。一张张照片、一封封遗书,展现了革命先烈们对信仰的执著、对亲情的眷顾、对理想的追求,直指人的心灵。有的学生说,从照片上看到“同志们,胜利的时候,请你们不要忘记我们”这句话时,瞬间对革命烈士充满了崇敬与感恩。有的学生说,“看到了革命烈士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的一幅幅画面,让我感受到了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革命烈士崇高的人生追求和大无畏的奉献精神”。还有些学生虽然未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但从他们饱含热泪的双眼,我们能感受到英烈精神已经深深地震撼了他们的心灵。作品展示能够将思想性、艺术性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的说服力与亲和力,从而使学生深化认识、升华感情,产生共鸣、获得力量。

责编:夜雨

猜你喜欢

研究型教学红色文化资源获得感
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的路径探讨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民族精神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创新创业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研究型教学设计的《国际金融》教学实践研究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现代计算流体力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高校武术课程教学中实施研究型教学的课程设计研究
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现状及法律保护对策
SWOT理论视域下商洛市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