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课程的价值探讨

2018-09-20糜泽敏

河南教育·高教 2018年8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化实践教学

糜泽敏

摘要:高校课程开设经历了一个客观发展的过程。独立开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课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是协同育人机制形成的必然要求、是以学生为本的根本要求。高校应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实施保障和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独立化;专业化

2008年,中宣部与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08方案”),提出“要从本科和专科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分体系中分别划分出2个和1个学分来推进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由此可见,积极加大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究,摸索出更加有效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对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提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思政课综合实践课程设立的背景

国家长期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为此,高校思政课也陆续进行了五次改革。党和国家长期以来十分重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对高校思政实践教学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例如:2004年中央在下发的第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高校在开展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组织开展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积极地引导他们走向社会,参与各种相关思想政治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地提升他们服务社会的能力。这一文件的下发将我国高校思政课领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另外,2005年,中宣部与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05方案”),要求各高校要在各自的思政理论课程增设实践环节,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机制层面的保障,持续推动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建立的进程。可见,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作为一个重要教学环节,给教学组织与实践评估等提供支持。在最开始实行“05方案”的时候,并未明确规定实践教学的学分与学时。而在实际工作当中,虽然大部分高校都针对思政课安排了实践环节,但并没有完整的教学大纲、教学体系和教学要求,实践环节时有时无,随意性较强。而且在实际运行中,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工处、团委组织的学生活动相混淆,没有能够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实践教学有效性低下。

“08方案”中规定,要从本科和专科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分体系中分别划分出2个和1个学分来推进其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这是我国首次以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学分,此举为我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到2011年,教育部在其发布的《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中将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管理下的二级指标列出,并针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建设标准进行了明确的说明,要求高校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编制进思政课的教学计划当中,并严格按照规定落实实践教学学分制度,建立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机制。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提高高校思政实践教学法覆盖面。教育部在2015年下发的《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中,还是将实践教学认定为“教学管理”之下的二级指标,而在建设标准里面则是提到“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的实践教学”。另外,教育部还要求实现实践教学的全员覆盖目标。这意味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正逐步地规范,实践教学的开展也必然取得了更为理想的效果。

二、高校独立设置“思政课综合实践”课程必要性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曾经指出,‘从根本上来讲社会生活就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广大哲学家通过各自的方式针对世界问题做出阐释,同时意图改变世界。在马克思主义认知观当中包括了实践观与生活观,而实践性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理论之间最明显的差异。”实践性能够作为马克思主义实现哲学革命的逻辑起点,同样也是其所具有的固有理论品格属性,基于实践开展理论创新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得以长盛不衰的核心。在实践的基础上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我们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的必然要求,它充分地认同了实践对促进人才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充分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在高校思政课中开设综合实践课程,有助于学生更为透彻地理解所学内容,更好地提升他们对思想政治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进一步丰富大学生认知事物、理解事物、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给予他们更多接触社会的空间和机会,让他们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知识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更好地践行科学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政治观等,以不断提升自身的价值实现能力。

(二)协同育人机制形成的必然要求

无论是高校自身,还是高校外部以及各高校之间都拥有着较为丰富的思政教育实践资源,但是在之前,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相关思想政治工作者与校学工部(处)、宣传部、校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并没有进行有效的思政教学资源的共享,并未搭建出一个完善的协同育人体系。在大部分情况下,各部门都是围绕自身的职能任务独自开展工作,相互之间的交流协作程度较低,“大思政”的教育理念并未得到完全有效践行,造成了严重的教育资源浪费。同样,思政课之间也都分别设置实践环节,实践内容重复、教师精力不够等问题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协同育人机制并不能够充分发挥出其应用的效能。因此,只有充分保证思政课综合实践课程的相对独立性,使其以一个专门的课程形式存在,并组建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全面部署思政课综合实践教学工作,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财务处、学生工作处(部)、团委和各二级学院加强协同,形成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在社区、企业、红色基地等建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基地,引导学生主动走出校门,增强其思想政治素质,掌握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有利于高校、社会、企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的形成。

(三)以学生为本的根本要求

开设高校思政课综合实践课程的教育根本任务,在承认学生是课堂主体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这也是高校思政课必须长期坚持的教育理念。承认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也就是说学生可以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安排实践活动,他们既是活动的参与者也是活动的执行者,这种学习不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被动式教学”,而是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在实践中获得直接体验和感受,增强对理论知识的领悟和理解,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检验、升华和内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实践获得成就感和自尊自信,开展自我教育,强化实践能力,并塑造出良好的人格。

三、高校“思政课综合实践”课程框架建构

思政课综合实践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课程,同时还是思政课程体系的关键构成要素。

(一)课程性质

思政课综合实践课程就是将目前高校本科生开设的四门必修思政课——《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近現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进行学分梳理,单独设置实践课程。该课程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单独设立、独立运行、独立考核”,总学分为2学分,总学时为32学时,自成独立体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平行存在,共同构成完备的思政课课程体系。

(二)课程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思政课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加深学生对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以及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及其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自觉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责任担当和能力水平。

(三)课程实施保障

高校成立专门的思政课建设小组,全面负责相关思政课综合实践课程开发、课程计划制订、课堂教学活动管理以及评价反馈等各项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教务部门作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主要职责是对所制定的思政课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执行方案等的审批工作,并协同其他部门共同参与学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布置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任务,会同人事处进行相应编制核算,检查、督导、协调全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宣传部、人事处、学生工作处(部)、团委和各二级学院积极配合,协助学校思政课综合实践课程各类教学活动的开展。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职责是对思政课综合实践课程进行具体的组织和执行,设立首席教师并会同其他教师共同编制出教学大纲、课程执行方案以及实践计划等,布置教学任务,对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和指导,核查实践教学经费的使用情况,针对各教师的教学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评分。高校思政课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由思政课专任教师和二级学院中具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称的辅导员担任,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全面负责相关实践教学的教育培训工作。专任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为教学大纲的编写、设计实践方案、学生实践作业的评阅工作,承担部分学生的实践指导工作。辅导员主要负责实践教学指导、学生管理、课程考核及成绩管理工作。

(四)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要充分体现出过程性学习的实践教学理念。高校思政课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时间从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始至第三学年第二学期结束。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分四个学期完成。思政课综合实践课程分为八个模块:社会调查、马列经典著作研读、红色经典作品品鉴、红色主题活动、志愿服务、参观考察、创先争优、时事聚焦。要求学生除模块一必选外,再从其他七个模块中任选三个模块作为自己的实践任务,制订实践计划,并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完成《实践进度计划表》,经指导教师审定后,逐项完成相应任务。自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原则上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完成一个模块的实践任务,至三年级第二学期开学前,完成全部实践任务,并提交相应的佐证材料和不少于3000字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报告》,考核成绩合格才能获得本课程学分。

综上,从分析高校思政课综合实践课程设立的背景,到探讨独立开设高校该课程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提出了高校思政课综合实践课程需要不断推动其独立化、专业化的建议,本研究仅从课程框架结构进行了初步思考,关于问题与困境分析、路径研究等需进一步研究。

责编:群平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化实践教学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