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0+85+50) m跨铁路连续梁不对称转体设计研究

2018-09-20井江永

铁道标准设计 2018年9期
关键词:限界吊架合龙

井江永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西安 710043)

1 工程概况

桥址位于陕西省韩城市渚北村,国道108线在此处采用一联(50+85+50) m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连续箱梁桥上跨黄韩侯铁路及侯西铁路[1-2],桥梁长度190.9 m,桥面全宽27 m,双幅设置。黄韩侯铁路和侯西铁路均为单线、电气化铁路,上跨处两线线间距为18.2 m,桥梁中心线与铁路线路夹角为52°;为保证桥梁施工过程中既有线运营安全,桥梁采用转体施工[3]。桥下净空设计为9.8 m,满足电力牵引区段双层集装箱桥梁建筑限界的要求,并考虑转体过程中相关设备绝缘要求。本桥为双幅桥在同一桥墩上转体,为使两幅桥合龙段位置均置于铁路建筑限界以外,转体T构为纵、横不对称结构;球铰采用RPC球铰,最大转体吨位达130MN,在我国目前在建或已建成的转体连续梁桥中较为罕见[4]。

桥址处地层岩性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杂填土、冲洪积细砂、上更新统细砂、卵石;太古界全风化花岗片麻岩组成。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61g,相当于地震烈度7度,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6 s。桥址平面示意见图1。

图1 桥址平面示意

2 桥式方案、桥梁孔跨比选

2.1 桥式方案比选

本桥桥式方案先后研究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连续钢箱梁、大跨简支梁、T构连续梁等桥式方案,从经济、适用、施工方法、施工过程中对既有线干扰以及后期养护维修等方面进行综合比选,并征得铁路运营部门同意,最终采用混凝土连续梁方案,转体施工。桥式方案比选见表1。

表1 桥式方案比选

2.2 桥梁孔跨比选

影响本桥孔跨布置的主要控制因素如下。

(1)桥梁大里程侧与主桥(245+565+245) m双塔双索面斜拉桥相接,13号过渡墩位置已确定。

(2)14号主墩大里程侧为一涵洞出口,该处路基填土高约7 m,为减少桥墩基础施工时及成桥后对既有涵洞的结构及功能产生影响,14号主墩承台切角后距涵洞八字翼墙端墙需满足不小于2.5 m的净距。

(3)15号墩位于侯西铁路路基坡脚以外,此处路基填方小于1 m,为保证桥墩及基础施工不对既有线产生影响,15号墩承台切角后,承台边缘距铁路建筑限界净距不小于6 m。

(4)连续梁梁底需高于接触网顶面,同时满足铁路建筑限界及绝缘距离要求,桥梁净空需大于9.5 m[5],梁高受限,进而影响主跨跨度。

综合考虑以上控制因素,本桥孔跨最终采用(50+85+50) 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结构。桥型布置见图2。

3 主梁梁部设计

3.1 主梁构造

桥面全宽27.0 m,按两幅桥设计,每幅桥梁部采用单箱单室、变高度、直腹板、箱形截面[6-7];支点梁高5.3 m,跨中及边墩墩顶现浇段梁高2.5 m,梁底曲线为二次抛物线,边支座中心线至梁端0.8 m。箱梁顶宽13.49 m,箱梁底宽7.49 m,悬臂长1.5 m;腹板厚40~115 cm;底板厚30~120 cm;顶板厚35 cm;顶板设150 cm×30 cm的倒角,底板设60 cm×30 cm的倒角,梁部断面见图3。

图2 主桥立面布置(单位:cm)

图3 梁部断面(单位:cm)

为了保证合龙段位于铁路建筑限界以外,且最大悬灌段长度受铁路信号塔控制,本桥转体时转体T构为纵、横不对称结构,其中A幅桥小里程侧为(47.9+53.5) m转体T构[8],A幅桥大里程侧为(28.5+33.9) m转体T构;B幅桥小里程侧为(47.9+42.5) m转体T构,B幅桥大里程侧为(39.5+32.9) m转体T构。同时,为避免转体过程中两幅梁体产生相互干扰,中跨合龙段长度按3 m设计,均位于梁体变截面位置,以避开铁路建筑限界。主梁平面布置见图4。

图4 主梁平面布置(单位:cm)

箱梁采用三向全预应力体系。纵向预应力采用15φs15.2 mm~23φs15.2 mm高强度低松弛钢绞线,抗拉强度标准值fpk=1 860 MPa,双端张拉,管道形成采用镀锌金属波纹管成孔;横向预应力采用3φs15.2 mm及5φs15.2 mm钢绞线,抗拉强度标准值fpk=1 860 MPa,采用扁金属波纹管成孔;竖向预应力采用φ32 mm精轧螺纹钢筋,抗拉强度标准值fpk=628 MPa,配用JLM-32精轧螺纹锚,铁皮管成孔,采用二次拧紧措施,以保证预应力效果。

3.2 计算参数及荷载

(1)主梁自重:采用C55混凝土,容重26.5 kN/m3。

(2)恒载:包括结构及附属设备自重、预加力、混凝土收缩徐变影响力、基础变位影响力等;其中桥面附属设施二期恒载集度为80 kN/m。

(3)活载:每幅桥按3车道公路一级活载,活载多车道折减系数0.78,汽车荷载冲击系数1.1。

(4)温度力:桥梁合龙温度按10~15 ℃考虑,结构整体升温按20 ℃考虑,降温按25 ℃,混凝土线膨胀系数为1×10-5,日照温差按顶板升温15.2 ℃计算。以上温度模式按实际最不利情况合计。

(5)基础不均匀沉降:本桥桩底置于卵石土层中,相邻两桥墩基础不均匀沉降值取1 cm。

(6)预应力钢筋:本桥为公路桥,纵、横向钢束管道摩阻系数μ=0.23,管道偏差系数k=0.001 5,张拉端锚具回缩6 mm,松弛损失、收缩徐变及其他各项损失均按《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计算。锚下控制应力取1 395 MPa。

(7)施工临时荷载:每套挂篮(含施工机具、人员等)按800 kN计算。

3.3 静力计算结果

梁部计算采用西南交大编制的《桥梁结构分析系统》(BSAS)程序对箱梁进行各施工阶段和运营阶段的纵向平面静力分析计算。主要对各截面强度、抗裂性、应力、变形、自振特性等内容进行检算。根据计算结果,在荷载短期效应组合作用下并考虑荷载长期效应的影响,梁体竖向挠度为7.8 cm,满足规范不大于L/600的要求(L为计算跨度);箱梁主要计算结果均满足规范要求,主要计算结果见表2~表7。

表2 短期效应组合下正截面抗裂验算 MPa

表3 短期效应组合下斜截面抗裂验算 MPa

表4 长期效应组合下最小正应力验算 MPa

表5 效应标准值组合下最大正应力验算 MPa

表6 效应标准值组合下最大主应力验算 MPa

表7 效应标准值组合下钢束最大应力比验算

4 转体设计

4.1 转体系统

本桥采用转体施工,梁部按两幅桥设计,桥墩采用矩形桥墩,基础采用承台桩基础,桥墩及承台基础不分开,整体旋转52°[9-10]。承台总厚度为6.5 m,其中上承台厚2.5 m,下承台厚3 m,中间后封混凝土厚度为1.0 m。转体系统如图5、图6所示。

图5 转体系统立面(单位:cm)

图6 转体系统平面(单位:cm)

4.2 球铰

转体球铰采用RPC球铰,由于转体时结构自重较大,14号墩上承台底重力达110 MN,15号墩上承台底重力达85 MN,另考虑风荷载及施工误差等因素影响,故球铰吨位应有一定的安全储备。因此,14号墩最终采用吨位为130 MN的RPC球铰;15号墩最终采用吨位为100 MN的RPC球铰[11]。

4.3 撑脚及助推反力支座

为了增强转体过程中结构的稳定性,防止结构发生较大倾斜,保证转体安全,在下转盘上表面沿滑道两侧各设置了8个助推反力支座,助推反力支座沿圆周方向夹角为24°,径向厚度为10 cm;同时在上转盘下表面沿圆周均匀设置了8个双φ63 cm RPC撑脚。撑脚内浇筑C120级活性粉末混凝土。为减小撑脚与环形滑道的摩擦,撑脚底面焊接20 mm厚的不锈钢板。

4.4 滑道

为了减小撑脚与下转盘的接触摩擦,撑脚支承面置于同一水平面内,从而使转体发生轻微倾斜时,仍能平稳运行[12]。在下转盘顶面设置外径4.9 m,宽1.1 m的环形滑道,滑道由表层5 mm厚的四氟滑板及下层3 mm厚的不锈钢板组成,滑道钢板镶嵌于磨光的环形滑道槽内。滑道槽在混凝土终凝前应反复打磨,磨光平整度及高程误差控制在1.0 mm以内。

4.5 纵横向配重

由于A、B幅箱梁T构均为不对称结构,且球铰未设置纵横向偏心,为防止不平衡重力对球铰产生影响,悬臂梁段施工时应进行纵向平衡配重;同时,同一桥墩上A、B幅梁部T构悬臂长度亦不对称,因此,转体前,还需进行横向平衡配重,以保证转体时纵横向平衡。另外,由于球铰四周设有撑脚,故不再需要临时支撑结构。

5 移动防护吊架设计

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中跨合龙段施工对既有铁路运营的影响,中跨合龙段施工时采用移动防护吊架进行防护[13-15],移动防护吊架主要构造见图7。

图7 移动防护吊架构造(单位:mm)

合龙段主要施工步骤为:结构旋转前,先将移动防护吊架安装于铁路建筑限界以外,结构旋转到位后,将防护吊架沿纵向行走轨道滑动至B幅桥跨中合龙段位置,施工B幅桥跨中合龙段;B幅桥跨中合龙段施工完成后,防护吊架沿纵向行走轨道滑动至A幅桥跨中合龙段位置,施工A幅桥跨中合龙段;A幅桥跨中合龙段施工完成后,防护吊架沿纵向行走轨道退回至铁路建筑限界以外。

6 结语

(1)由于本桥桥式方案、孔跨布置受控因素较多,最终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结构,满足桥梁使用功能;采用转体施工方法,施工速度快,对既有线影响小。

(2)本桥为双幅桥在同一墩上转体,转体吨位大,球铰采用大吨位RPC球铰,并通过调整每幅桥中跨合龙段位置,采用纵横不对称转体T构进行转体,使每幅桥中跨合龙段置于铁路建筑限界以外,减少桥梁施工过程对既有线运营的干扰。

(3)本桥中跨合龙段施工时,设计采用移动防护吊架对既有线进行防护,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中跨合龙段施工对既有线运营的影响。

猜你喜欢

限界吊架合龙
欧盟技术标准体系铁路限界计算方法研究
基于无应力状态法的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主梁合龙方案
新型支承体系多跨矮塔斜拉桥合龙方案研究
连续刚构桥梁一次性合龙关键技术研究
地铁车站综合支吊架结构设计要点
土耳其地铁项目限界计算方法研究
装配式支吊架在汽车产业集聚区的应用
国内铁路最大跨度连续刚构梁合龙 中老铁路:控制性工程阿墨江双线特大桥合龙
有机硅流化床换热管束的吊架装置设计
化工管道支吊架设计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