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高“高”在哪, 大家这样看

2018-09-19编言

关键词:老高电教典型

编言

为什么老高值得我们学习

临汾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文华:高本增同志能创作出这么多精品力作,绝不是偶然的。支撑他二十多年如一日投身党员电教事业的精神动力和优秀品质,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坚守使命的爱党情怀。高本增同志作为一名党员电教工作者,把电教片拍摄作为为党工作的一个光荣使命,用最贴近党员群众的方式,用一部部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电教作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传播好声音。二是挖掘典型的敏锐视角。高本增同志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有丰富的基层组织工作经验,对上他勤于学习、紧跟政策导向,对下他熟悉基层、了解基层党员需求,具备了挖掘典型的政治敏锐性和精准鉴别力。他善于从“小人物”身上折射出“大情怀”,以“小切口”反映“大格局”,让广大党员在“众声喧哗”中听到党的声音,在“众说纷纭”中听懂党的声音。三是吃苦奉献的意志品质。高本增同志在基层一线拍摄时,翻山越岭,风餐露宿,能够就野菜、忍刺扎、住“房车”,这种甘于吃苦、用心用力、执着奉献的精神,成就了一部部优秀作品,也生动诠释了组工干部“安专迷”的职业操守。四是精益求精的独到匠心。高本增同志连续五届都有全国一等奖作品,还有两次获“十佳摄像奖”,一次获“十佳编导奖”。他每部作品都有少则1到2年、多则3到5年的跟拍周期,渗透着他的心血和汗水,凝聚着他对标一流、追求卓越的价值追求。

中组部党员教育和干部测评中心三处调研员、副处长李天勇:了解高本增同志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老组工,同时也是一个老电教,我们经常说他老高很高,是獲奖的专业户。他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可以用这样几个词来概括。一个是热爱。电教工作是一个很苦很累的活,他服从组织需要,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考虑个人名利,二十几年如一日默默坚守,这是一种流淌在血液里的热爱。第二个是专注。对待工作他是一丝不苟的,从典型的选择到镜头的选取,他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方法。电教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常做常新、发展非常快速的行业,单从设备来说更新换代的速度就很快。但是作为一个上了年纪的人,他能始终跟上时代步伐,走在技术前沿,成为一个既熟悉组织工作又精通电视艺术的复合型人才,实属不易。第三个是接地气。我们以前有一句广告语是,“你的脚上沾了多少泥土,你才有多少对待百姓的真情”。正是因为高本增能够双脚沾满泥土,根植三晋大地,所以才能拍摄出众多的反映我们山西党员先进的代表,才能把基层一个个真实的、鲜活的人物用电视的语言来呈现给大家,使大家受到感动、受到鼓舞。

山西省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主任曹备战:高本增同志既是一个先进典型的发现者、宣传者,也是一个敬业奉献、奋发有为的先进典型。高本增同志在党员教育电视片的创作上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在典型选择上站位高、导向正。他选择典型,一看政治标准、二看群众口碑、三看平时表现、四看大局需要。正是由于高本增同志对拍摄对象的严格把关,才能成功地塑造出一批叫得响、站得住、推得开的典型,使其作品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始终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二是在典型拍摄上能吃苦、下真功。高本增同志从一个不懂拍摄的“门外汉”成为电教片拍摄的行家里手,创作出一部部精品力作,推出一个个先进典型,靠的是人一己百的刻苦精神,靠的是醉心事业的不懈坚守。他能下常人下不到的苦功,一部时长20分钟的作品,往往要经年累月地跟拍2000到3000分钟的素材。也正因为厚积薄发,从大量素材中撷取精华,才成功塑造了一批批形象丰满、特色鲜明的典型人物。三是在典型的挖掘上接地气、善打磨。高本增同志能够走进人物生活来挖掘典型的真实,通过与拍摄对象同吃同住,用镜头记录最真实、最接地气的工作生活场景,记录人物感人的瞬间、奋斗的足迹和抉择的艰难,进而完整地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内涵呈现出来,使得人物真实鲜活生动,形象可信可亲可敬。四是在典型的推介上全媒体、重长效。在当前传播媒体多元化、传播形式多样化的形势下,高本增同志不仅能拍摄出优秀的电教作品,也能积极向各级媒体推介。比如,《山桃花》中的宋学琴、《枣娃》中的郭若桥、《基石》中的程鹏,他们先后登上新华全媒等新闻媒体,形成较大影响。高本增同志拍摄典型,不是为拍而拍、拍过就放过,而是密切跟踪关注,长期沟通联系,经常鼓励指导,使先进典型树得更牢、走得更远,示范引领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更加有效。

老高的作品里蕴含着什么

中央电视台山西记者站站长赵旭:我用四个关键词来谈谈对高老师作品的认识和体会。第一个关键词是“规律”。在人物的选择上,他凭从事组织工作多年的经验,看人看得准、把人把得严,遵循了组织工作的规律。同时,在拍摄环节,把真实作为新闻的灵魂,不先入为主,很好地把握了新闻宣传规律。第二个关键词是“基层”。在基层、走基层是他最重要的标签,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第三个关键词是“过程”。高老师作品当中记录了很多过程,塑造医生有医生完整救人的过程,塑造一个摩托村医有他路上摔倒的过程。这些过程现场在镜头中呈现,不用我们再说更多的语言证明,就是真实的,就是可信的。第四个关键词是“态度”。这主要体现在他对于作品的严谨态度。

《人民网》记者麻潞:高老师是一个拍摄“狂人”,现年61岁的他开着依维柯,几百公里来回跑,一出去动辄就是二三十天,左耳失聪十二年,糖尿病二十年,萎缩性胃炎、心脏病、左腿膝盖半月板撕裂,这些都挡不住一颗热爱的心。他在一个人物拍摄花上三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别人正常拍片子,是“5比1”的比例,五分钟素材换一分钟成片,而对他而言,是“100比1”。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内容和深度,当然绝非赶工期似的拍摄所能比。

山西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山西广播电视台编委、总编室主任王云飞:高本增同志是个组工干部,因而他的政治站位高,所发现、拍摄的典型都经过实践考验,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些年,他为组织系统记录了很多先进的典型,为我们传媒提供了更多的先进人物,也通过新闻媒体平台更广泛的传播,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和鼓舞。高本增同志作为一个老组工,开着一部汽车,扛着一台摄像机,组成了“一个人的摄制组”,只为坚守一个使命——记录先锋。靠什么来支撑下去呢,靠一个人的信念!祝愿他能实现100部记录先锋的目标。

《党的生活》杂志社副总编王衢:高老师的作品有烟火气。他走进典型的工作和生活当中,用小切口去表现典型的坚守、典型的奉献、典型的信念,用典型最真实、最生活的一面打动观众。高老师的作品有亲切感。他镜头里呈现的典型,都是最真实、最纯粹的状态,有坚定、有无助,有拼搏、有迷茫,可以说这样有血有肉的典型才最可贵、最可敬、最可亲。高老师的作品有时代性。他拍摄的典型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初心。作为报道全国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的一名后辈记者,我从高老师身上真正读懂了什么是“老电教”的使命。

与老高的交往中有什么收获

大同市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主任高连:真实是纪录片的灵魂和生命。无论白天黑夜、屋里屋外,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老高栉风沐雨、不避寒暑,用一组组镜头真实自然地记录了先进典型的酸甜苦辣。我在看他的作品时,能感受到拍摄对象对镜头不陌生、不恐惧,没有隔阂、没有距离,而这些只有在熟悉的情况下才能拍到,这也体现出老高是用真情去拍摄。老高的作品还让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必须具备专注、执着、痴迷的品格和精神。术业有专攻,一个人的能力也有大小,但要成就一项事业,必须用“心”去做。

翼城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郑磊:高本增同志作风扎实、经验丰富,在组织部工作35年间,走遍了全县212个行政村,这让他明白典型的闪光点在哪里,成为选树典型的内行。发现典型、珍惜典型、宣传典型的组工情怀是高本增同志拍摄不辍的动力。高本增同志作为一名老组工,对好典型有强烈的责任感,觉得不把他们的事迹拍出来、推出去,就感觉对不住他们。“安专迷”的组工精神是高本增同志取得豐硕成果的保证。高本增同志秉持“不干则已,干就要干到最好”的拼劲,多年潜心研究,用心琢磨体会,一步步从门外汉成长为行家里手。

党的十九大代表、大宁县优秀共产党员贺星龙(《村医贺星龙》主人公):高老师让我感动的是他那种实事求是、精益求精、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和吃苦精神。他像家里的长辈一样关心指导我,经常教导我要走好自己的路,要对得起党组织的培养,要对得起获得的荣誉。可以说,能成为党的十九大代表,这与高老师的教育引导有很大的关系,我从内心里感谢高老师、敬佩高老师。

汾西县优秀共产党员宋学琴(《山桃花》主人公):201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高老师的镜头,这一拍就是3年。这期间,高老师来了30多次,拍了160多天。我感谢高老师让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人逐渐走进大家的视野,让我九年的坚守为人熟知,让我逐渐成长为一个对党无限热爱、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共产党员。我感谢高老师对我的关爱和培养,他让我明白现在平台多、政策好,只要个人努力、勤奋,无论在哪里,都有实现梦想的机会。

猜你喜欢

老高电教典型
用最典型的事写最有特点的人
多项式求值题的典型解法
油香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电教使初中数学教学锦上添花
电教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误会
快速致富有绝招
典型引路 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