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航海类与非航海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比较研究

2018-09-15杨国亮钟聪仕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

杨国亮 钟聪仕

摘要:海洋强国战略下,海事人才素质及心理健康问题愈加重要。相较于学术界对法学、医学等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有关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尚不多见。并且,由于航海职业特殊性要求,是否应对航海类大学生进行专属心理健康测评与教育,有待深入研究。基于此,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09名航海类专业和138名非航海类专业大学生进行测量比较。结果显示,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在7个症状因子上与全国大学生常模一致,未能突显出航海类专业的特殊性要求;非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不同年级、性别的两类学生之间也存在差异。因此建议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当分类别、分阶段实施。

关键词:心理健康;航海类大学生;SCL90

中图分类号:R395.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6009803

“一带一路”倡议和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使历来备受关注的海员这一特殊职业群体越发重要,而有关海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实业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所在。数据显示,世界上约有75%以上的海损事故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1],而海员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也远超陆上职业[2],所以心理选拔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海运人才培养和职业发展中就尤为关键。航海类专业大学生无疑是未来海员队伍的预备队和生力军,但现有关于航海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还不多见。那么,航海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普通大学生是否存在差异?如何设计各具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这些问题的探究对于航海类本科专业招生录取、人才培养等管理工作,以及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无疑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心理健康问题影响着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形成和对社会生活的适应[3],在德国[4]、美国[5]、俄罗斯[6]等国家都受到热切关注,在中国也不例外[7]。然而由于文化背景、抽样方法等的差异,所得结论各执一词,莫衷一是[8]。学者们所观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年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9]。并对不同的专业,特别是法学、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大学生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这些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区别[10—11]。同理,航海类专业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海员职业要比陆上职业承担更多的社会心理压力和身体健康风险[2],所以對航海心理学的建设,就需要把普通心理学结合海员职业做具体量化分析[12]。已有研究发现,航海类专业准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低于常模[13],不同学历的海员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且初中学历海员心理健康水平高于高中、中专、大专、本科学历组[14]。但由于时间的变化,学者们所用来参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常模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因而在今后的研究中要选择恰当的、近期的常模[9]。本研究将重点关注航海类与非航海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存在差异,并将分别与黄艳苹和李玲[15]大学生常模、仲稳山等[16]大学生常模进行比较,以期对航海类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深入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航海类专业以某海事院校的航海技术和轮机工程两个专业的本科生为调查对象,抽取8个小班,集体施测。共发放12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9份(90.8%),因专业招生限制,全部为男生,其中,大一学生占36.7%,大二学生占63.3%。非航海类抽取国际商务和跨境电商两个专业4个大班进行集体施测,共发放问卷148份,有效回收138份(93.2%),女生占82.6%,大一学生占51.4%,大二学生占48.6%。学生年龄18—22岁,分别占6.1%、10.8%、33.8%、16.9%、3.4%,未填者占29%。

2研究方法。采用Derogatis[17]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共90个条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睡眠和饮食)10个症状因子。采用1~5级评分法,所得总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该量表在国内外研究中广为使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8—19]。

将调查的原始数据用SPSS22.0进行分析处理。主要方法为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等。

二、研究结果

1航海类与非航海类大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与常模的比较。本研究选用了辛自强等[9]横断历史研究中时间最近的两个大学生常模:黄艳苹等[8]大学生常模(n=263 775)(下称常模1)和仲稳山等[9]大学生常模(n=9 941)(下称常模2),对SCL90的各因子进行单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航海类大学生抑郁因子显著低于两个常模(t=-2.60,P<0.05;t=-3.86,P<0.001),焦虑(t=-2.04,P<0.05)显著低于常模2,其余各项因子与两个常模均无显著差异。限于版面,相关数据结果可函索。

非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强迫因子显著高于两个常模(t=4.76,P<0.001;t=2.67,P<0.01),恐怖因子也显著高于两个常模(t=2.07,P<0.05;t=2.53,P<0.05)。而敌对、偏执显著低于常模2(t=-2.49,P<0.05;t=-2.68,P<0.01),与常模1则无显著差异;精神病性显著高于常模1(t=2.24,P<0.05),与常模2无差异。其余各因子与两个常模相比均无显著差异。

2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大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因子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航海类大二学生除了人际关系敏感与大一学生基本持平外,其余各因子都大于大一学生,但差异不显著,比如差值最大的为躯体化因子,但统计结果不显著(MD=0.15,t=1.509,P>0.05),因而可以认为航海类大学生在大一大二时心理健康水平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对于非航海类大学生,除了恐怖因子无显著差异之外,其余各因子均有显著差异,且都是大二学生因子得分大于大一学生。比如差值最小的为焦虑因子,大二学生的焦虑程度远高于大一学生(MD=0.21,t=2.336,P<0.05)。由此可知,非航海类大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大一学生显著降低。

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大学生因子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航海类专业大一学生各因子得分与非航海类专业大一学生均无显著差异;非航海类专业大二学生在强迫(MD=0.31,F=4.682,P<0.01)、人际关系敏感(MD=0.20,F=3.565,P<0.05)、抑郁(MD=0.22,F=3.548,P<0.05)、焦虑(MD=0.22,F=2.995,P<0.05)、精神病性(MD=0.19,F=4.847,P<0.01)5个因子方面均显著高于航海类专业大二学生,其余4个因子也都比航海类专业大二学生要高,但统计不显著。表明航海类专业一年级学生与非航海类专业一年级学生健康水平相同,但非航海类专业二年级学生要比航海类专业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要差。

对不同性别之间的SCL90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除了敌对和偏执两个因子外,女生在其余7个因子上均显著高于男生,说明女生存在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排名前三的依次为:强迫(MD=0.306,t=2.902,P<0.01)、抑郁(MD=0.266,t=2.719,P<0.01)、焦虑(MD=0.250,t=2.866,P<0.01)。

三、讨论

1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大学生平均水平基本一致,未能突显出航海专业的特殊性要求。由于航海环境的涉外性、风险性等特点,要求对从业人员的选拔和培育应当包含心理内容。有学者甚至建议可借鉴军事飞行员的心理选拔方法[20]。所以航海人才培养中应当体现出与普通类别大学生有所不同的心理健康要求。但在本研究中发现,与SCL90大学生常模相比,航海类大学生仅在抑郁和焦虑两个因子上水平较低,而在其余七因子上则无显著差异。反映出在总体水平上,航海类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没有显现出其专业培养的特殊性要求。这一结论与鲍宏杨和谢骏[21]的研究相一致,尽管相关院校都意识到心理素质对航海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但仍然没有做出相应改进,对航海专业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专业雷同,不具有针对性与独特性,没有形成自己的专属体系。结果由于心理素质培养的欠缺,部分航海类毕业生心理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未来航海职业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海员中发生心理障碍也同缺乏职业性选拔有关[22],因此不仅在航海类专业大学生的人才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注重其特殊性,在招生选拔中也应当考虑增加心理健康水平测试,以减少后期心理障碍的发生概率。

2海事院校非航海类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低,这应当引起注意。本研究发现,海事院校非航海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大学生常模相比,在强迫、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上得分更高。虽然在敌对、偏执因子上显著低于常模2(n=9 941),但与常模1(n=263 775)相比无明显差异,其余因子得分差异不显著。与同校航海类大学生相比,非航海类大学生在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等因子上得分更高,且达到了边缘显著水平。反映出在海事院校中,非航海类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低于普通大学生的平均水平,还明显低于同院校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可能的原因是,与其他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不同,一些典型的学生问题,比如缺乏动力、职业前景模糊等[8],在海事院校的非航海类大学生中更为严重。而航海类学生职业发展方向较为明确,择业不确定性更低。另一方面,海事院校(特别是非综合性海事大学)的學科建设大多强调航海特色,资源配置更多向航海类专业倾斜,非航海类学科则相对不足,学生心理感知普遍处于“比较劣势”,反而比其他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心理落差更大,因此心理健康水平更低。这一问题仅仅从心理健康教育层面来对待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各海事院校从教育本质和学科的健康发展角度来认真思考。

3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关注在年级、性别等因素上的差异。与辛自强等[9]横断历史研究的发现相一致,本研究所观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在专业类别上不同,在年级、性别等方面也都存在差异。本研究发现,航海类大二学生除人际关系敏感之外的8个因子上均高于大一学生,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而非航海类大二学生则在除了恐怖因子之外均高于大一学生;并且非航海类大二学生在强迫等5个因子得分均高于同年级航海类大学生。由此可见,不同年级的航海类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发生了变化,尽管还不够显著;而非航海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大二时则显著降低。所以有学者建议,心理健康问题的防护措施的确应当分阶段实施,不能一概而论[6]。另外,不同性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区别:女生在躯体化等7个因子上显著高于男生,只在敌对和偏执两个因子上无显著差异。说明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男生更多,强迫、抑郁、焦虑等症状更严重。因而在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中,应注意性别差异,对女生进行更多的关怀和疏导。

四、管理建议

1在航海类专业招生选拔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增加心理健康筛查与特定的干预机制。航海类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未来海员队伍的心理素质和工作状态。如果在招生选拔和后期培养中不做特别说明和要求,学生将不可能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和工作情境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尽管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因素众多,但应当在招生和培养环节设置心理健康筛查机制,并针对职业特殊性要求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培训工作,通过航海心理讲座、心理应激演练等活动,帮助航海类大学生获得适应未来航海职业要求的心理素质。

2对海事院校非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加强引导,提高自我调适能力,改善心理健康状况。不同专业之间的横向社会比较客观存在,相对而言,海事院校非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处于心理弱势状态。一方面,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地进行自我认知,选择适合的比较对象和比较内容,减少心理落差;另一方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既要说明与航海类的不同,也要通过心理健康专题研讨、心理情境剧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此外,跨学科交流互访、心理挫折教育等活动的开展,也将有利于提高非航海类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对航海类和非航海类专业分别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依据性别和年级做出适当调整。不同大学生群体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应当“因材施教”。既要有通识类的基础知识课程,也要有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专项课程。除了前述的航海类与非航海类不同职业导向的课程设计之外,针对女生,可以专门开展舞蹈心理教育、形体与心理健康、女性职业发展等拓展课程;针对不同年级,应根据本阶段的心理需要,进行适当调整,比如大一侧重环境适应、大二是兴趣拓展、大三是专业认知、大四是就业择业等。

参考文献:

[1]Rothblum A.M. Human error and marine safety[EB/OL]. (20061021)[20160919].http://www.uscg.mil/hq/gm/risk/EGuidelines/RBDM/html/vol4/Volume4/Gen_Rec /HumanErr.html.

[2]Oldenburg M., Hogan B., Jensen H.J. Systematic review of maritime field studies about stress and strain in seafaring[J].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Occupational & Environmental Health, 2013,86(1):1—15.

[3]Kase T., Endo S., Oishi K. Process linking social support to mental health through a sense of coherence in Japanese university students[EB/OL]. (20160510)[20160919]. http://dx.doi.org/10.1016/j.mhp.2016.05.001i.

[4]Kreβ V., Sperth M., Hofmann F., HolmHadulla R M. Psychological complaints of students: a comparison of field samples with clients of a counseling service at a typical German University[J].Mental Health & Prevention, 2015,3(3):41—47.

[5]Prince J. University student counseling and mental health in the United States: trends and challenges[J].Mental Health& Prevention, 2015,3(3):5—10.

[6]Kulygina M., Loginov I.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multistage prevention program: The Russian experience[J].Mental Health & Prevention, 2015,3(3):17—20.

[7]Yang W., Lin L., Zhu W., & Liang S. An introduction to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t universities in China[J].Mental Health& Prevention, 2015,3(3):11—16.

[8]Berger H., Franke G.H., Hofmann F., et al. Mental health of students and its development between 1994 and 2012[J].Mental Health & Prevention, 2015,3(3):48—56.

[9]辛自强,张梅,何琳.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学报,2012,44(5):664—679.

[10]Skead N.K., Rogers S.L. Running to wellbe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impact of exercise on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law and psychology stud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 and Psychiatry, 2016,49(5):66—74.

[11]Wege N., Muth T., Li J., et al. Mental health among currently enrolled medical students in Germany[J].Public Health, 2016,132(2):92—100.

[12]朱国锋.我国航海心理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航海,2001,37(2):88—91.

[13]王佳丽,尹翠.航海类专业准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交通医学,2014,28(1):69—74.

[14]卓锦雪, 陆勤,高锦平,等.海员心理健康状况和应付方式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调查[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4,37(2):94—97.

[15]黄艳苹,李玲.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评估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Meta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5):366—371.

[16]仲穩山,李露.全国大学生SCL90 新常模构建问题研究[J].中国校医,2009,23(3):251—253+256.

[17]Derogatis L.R., Lipman R.S., Covi L. SCL90: An outpatient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preliminary report[J].Psychopharmacology Bulletin, 1973,10(9):13—28.

[18]Ignatyev Y., Fritsch R., Priebe S., et al.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symptom checklist90R in prison inmates[J].Psychiatry Research, 2016,38(3):226—231.

[19]童辉杰.SCL90量表及其常模20年变迁之研究[J].心理科学,2010,33(4):928—930.

[20]季红光,王海明,张麟.海员的心理选拔问题[J].交通医学,1998,12(3):293—294.

[21]鲍宏杨,谢骏.高职院校航海类毕业生的海员从业倾向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4):75—78.

[22]葛培荣.航海院校“航海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J].交通职业教育,2015,34(6):35—38.

(责任编辑:陈树)2018年6月第37卷第6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Jun.2018Vol.37 No.6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
烘焙有益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老年人不可忽略心理健康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