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长效机制研究

2018-09-15韩鸥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长效机制产教融合高职院校

韩鸥

摘要:产教融合是一种可以高度联系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的手段,同时产教融合也能够充分扩大高职学生在就业方向的选择余地,降低当前国内高职学生就业难度。但产教融合实际上是一种结合了校内与校外两个基本点的联系状态,因此若要在产教融合基础上对教学模式进行构建,校方就必然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构建一个长效机制以稳定教学模式设定中所有的固定值。基于此,以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制度等教学模式类别所包含的角度出发,对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长效机制进行全面的探论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6005703

引言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基本都围绕在培养专项职业技能人才等方面,因此高职学生未来的就业指向十分明显,即面向同专业或专业相似的工作岗位。而目前国内多数的高职院校都会将教学模式设置为“2+1”模式,即在两年间完成实训课程和理论课程,在剩余的一年之中参与实习活动。而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实习的实际效果往往无法完全保证。因此,许多学校就会在现有制度的层面上追求一种功效较长的机制,同时利用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作为基础,从而形成一个长期的、可循环的、有保障的高职教学模式,下文将对维持该种模式的长效机制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一、建立长效机制的价值性意义

从实际意义上将,长效机制并不等同于制度。制度可以说是一种建立在长效机制规模上的表现内容,而长效机制则是一种可联系内外、宏观或微观价值尺度的重要关联内容。因此,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中,长效机制是保证高职院校和外部企业能够产生长期关联的基本需求,一个全面有效的长效机制能够尽可能在高职院校掌控的教学时间内,维持产教结合链条状态的高度稳定。因此,从高职院校需要保持高效和长效的人才运送机制需求方面可知,建立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长效机制对于高职院校的长期稳定发展而言,具有绝对的稳定和保障作用[1]。

二、以高职院校教学为背景,分析产教融合教学模式长效机制构建应用的价值性内涵(一)内涵分析

基于产教融合概念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其能够充分减少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结构中的可替换理论课程内容,从而有效提升实训课程在整个高职院校中的比重。同时,在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融合办学的过程中,提供工作岗位的企业高层以及管理人员也能够从一个更直接和具体的角度,提前对岗位人员进行专业性的培训和调整,从而有效减少高职学生直接就业而产生的不适应岗位的现象。因此,基于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其内涵作用是具有双面指向意义的,合作方通常都会称这种形式为“双赢”。

(二)价值作用

首先,产教融合的充分实现必然会不满足于高职院校当前的教学结构,因此产教融合可以促进整个高职院校向着教学改革的方向发展。其次,产教融合条件下,仅依靠理论课程而开展教学的教师将面临被动优化升级的局面。因此,产教融合也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全面性。最后,产教融合的作用不仅限于学校层面,对于企业而言,这种托管培训的方式能够有效对应企业在产业优化升级过程中的高质量、新思想的人员需求。因此,产教融合也能够提升企业未来的人才资源水平,提升国内产业型、培训型人才组织的转型升级效率。

三、产教融合教学模式长效机制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长效制度

制度层面若要维持“长效”,校方与企业就必定要在一个绝对官方和安全的层面上建立一个保障制度。而高职院校往常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也就正因缺少该方面的因素,才导致校企双方在合作进程中常存在不确定危险因素。例如校企双方就常因为建立了口头的或简单的书面合作关系,就不再去专业机构申请法律上的保护,从而导致在人才交接或其他需要兑现合作关系的过程中常产生一些合法权益保障层面上的被动状况。同时,许多院校在发展校外合作时也没有一个固定和安全的媒介平台,使得多数高职院校在发展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时,参与制定教学模式的企业都极为有限,可供指向的专业岗位也比较少[2]。而在和已有合作关系的企业建立教学合作制度时,也很难能够在协定制度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时分配、综合评价等多方面的内容,多数地方政府也不会在主动条件下过于干涉制度的设定。换句话说,缺乏长效制度实际上就是因为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以及地方政府均未对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设定有着一定的重视态度所致。

(二)院校在设定教学模式时并未对产教融合有充分了解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都未能对产教融合有一定的充分了解,于是在开展面向产教融合的课程设定时,就仅仅采用其他相同形式学校的固有形态对本校课程进行改良。但长效机制的实际意义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以自身院校的专业特色和合作企业的岗位特色的糅合,通过双方进行人才培养计划的协商才能夠完成设定。同时,长效机制的长效也不是指长时间不变动,教学模式若要在保证完成教学原则的同时还能够兼顾产教融合的岗位培养方针,就必定要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将自身加以全面改良,如此才能够满足教学要求、满足企业要求、满足学生在受教效果方面的要求。但目前多数学校都仅仅是将教学模式的改良完成合作双方的基本内容要求后即停止更新,这便使得多数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都仍旧停留在墨守成规的状态下,无法构成具有真正产教融合教学意义的长效机制[2]。

四、对建立在长效机制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分析研究(一)教学模式的构建要具有完善的制度扶持

首先在法律方向,高校同合作企业要建立法律层面的保障制度。制度的建立可以通过校内和企业内部的法律专员,也可以在共同协商的前提下申请第三方法律咨询机构加以辅助。其目的包含但不仅限于要求保障制度要具有充分的法律效力,也要在维系双方全程参与的条件下保证教学模式保护制度具有绝对的意义作用。其次为了完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长效作用,校方可同当地组织机构联系,向产教融合专业机构和当地政府申请要求在建立联系的过程中提供查询、引导等基础服务,务必要保证在教学模式设定和实施过程中,校方的每一个活动手段都能够建立在合理和合法的基础上。最后,为了彻底构建“长效”机制,校方和企业也应该直接向上反映,要求国家尽快设立和完善保障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实际价值的保护政策。为了保证教学模式的实现质量,上级教育管理部门也可针对教学资源进行督查,或制定围绕在教师资源周边的专门培训与审核制度,尽可能保障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是具有实用性和相关政策支持的。

(二)教学主内容需要具有全面性、细致性特征

1专业方向的长效性分析。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重点永远都是在于“长效”二字,因此在设定教学模式时,校方也要充分考虑到长效能够为专业设定带来的指向作用。例如在设定一些具有明显专业实践指向性的专业课程时,教学管理人员就应该提前对该专业的综合市场和未来就业情势进行一个充分的预判。而预判后的专业教学模式设定也要围绕在两方面,一是有效,二是细致。有效则就是需要仅靠专业行情进行专业课程的更新设定,细致则代表专业课程的设定需要具有实践特性,具体可针对一项实践课程的某一个难度活动区域,尽可能利用课程提炼的方式提高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培养能度。

2課程结构的长效性分析。引言中提到,现代多数的高职院校都在使用“2+1”模式的课程结构,而考虑到长效性即代表着加大专业训练力度的根本目标,校方应该将上述模式继续加以细化调整。例如可调整为“3个1”模式,直接再次精化压缩理论教学的课时占用状况,提升校内实训的课时用量。这种安排模式看上去是减少了学生夯实理论基础的时间,但实际上在第二个1的设定中,校方完全可以使用校内实训的方式,一方面降低学生直接参与校外实训的不认同感和陌生感,另一方面直接缩减学生在学习理论基础后参与实践中的空白时间,尽可能在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印象最深的时间段完成面向工作岗位的第一轮实践培训,如此便能在提升实训时间的条件下,完成对学生“长效”能力的培养[3]。

3课程内容的长效性分析。在以产教结合为背景的课程内容设置中,教育管理方必须要以企业岗位对于人才培养的内容趋向为重要参考点,也要充分查询学术领域在该专业层面上的更新状态。一旦发展课程内容已被更新和优化,校方要尽快改良和更新校内课程内容。只有在保证课程内容为“长效可用”,才能够间接保障整个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也是维持在长效机制内部的。

(三)办学模式要充分贴近产教融合的价值观主旨

产教融合的重点在于保证学生在校所学的所有知识内容,无关理论和实训,都要尽量贴靠在校内实训范围内,因此办学模式作为构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结构,其主旨内容就必须贴近产教融合的价值观主旨。

1校内实训办学模式。校内实训教学模式的核心点即在于要培养学生真正的实践能力,具体可通过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创新可用实训资源等形式,保证学生在参与实训课程时所使用和接触的一些实训用具都是建立在产业最优应用基础上的。

2教研一体办学模式。教研一体虽然与实训教学相比其主动性较低,但于校内开展专业研究能够充分减少学生在自主研究的过程中产生的错误思维,从而培养出真正具有课题研发能力的学生,提升学研专业学生整体的应用水平。

3双证教育办学模式。产教融合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高效就业,而在国内就业市场中除了要求高职学生拥有基础的大专学历外,也会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即具有专业的资格或任职证书。而双证教育办学模式能够从一开始就考虑到就业趋势对学生的要求,将专业资格证的考试内容直接融入到教学模式中,如此便能减少学生在自主考证的过程中应用掉大量的不必要的准备时间。真正在考虑到“长效”的层面上,构建为学生所学考虑、为学生就业考虑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

4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是近期内各个高职院校才选择使用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模式实际上在提升教学模式的综合效果层面上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一方面企业是招揽人才的最终地点,其能够比学校更准确地获取行业未来定位。另一方面学校能够在企业要求的情况下调整教学模式时,也能够将所培养的人才更加贴合直接就业的方向。而同时,校企合作办学也能够丰富高职院校在教学人员方面的专业性特征。例如,企业可以直接派遣高层管理人员和有经验的工作人员直接对学生进行实训讲解,有效解决校内实训教师在实际经验上的不足问题。

(四)教师团队要重视优化和更新

在高职院校教学团队中教师资源基本上都能够与专业配置吻合,因此这也就使得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资源配置都比较固化。多数教师都不会具备自主优化专业教学能力的思想,校方也不重视对于老教师的能力培训。而在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中,校方为了保障教学机制的“长效”性,就会采用双层次优化更新的方式,保证高职院校内部教师团队的专业能度永远维持在该专业教育的最优阶段中。首先教师团队的优化更新要从校内培训开始。校方可以按照不同的校内专业进行划分,组织教师直接参与相关专业的教学优化学习讲座、专业未来就业导向讲座等。也可以与合作企业共建培训合作的制度,要求参与实训教学的教师定期到企业内部,以直接角度对企业运行模式和专业实践形态进行观察和参与。其次校方要时刻开通人才招聘渠道,要尽量提高人才流入的门槛,直接在优中选优,以优秀的教学新人才提升校内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实际质量价值。最后校方也要不间断对外沟通,要明确形成有效长效机制的唯一稳定点就在于保持更新。具体的沟通方向可分为以下几种:合作企业、非合作企业、新型创业型企业、专业教学培训机构、行业领先人员。沟通的目的在于时刻保证校内教学资源时刻处于行业领先状态。

(五)企业提高认识

1加强宣传教育。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和行业企业协会可以加强对产教融合的宣传,让企业认识到产教融合在提高人才培养效率、提升人才整体素质、满足企业生产需求、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让企业明白,培养人才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义务。而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根本的受益人除了高职院校和学生,也包括企业。

2落实相关政策。企业提高对产教融合的认识不能光凭口号,而是应该落实相关政策,为企业吃上一颗“定心丸”:首先,政府统筹。政府应该加强统筹,扭转校企合作任性而为、各自为政的局面,发挥政府在产教融合中的协调、指导和监督作用,明确社会、地方、企业、学校和个人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力、义务和责任,并利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的杠杆平衡好各方的关系,保障企业的利益。第二,优惠政策。针对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例如,人才优先选拔政策、税务减免政策、财务补贴政策、项目优先审批政策等等,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产教融合中来。

结束语

经过上文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长效机制的全面研究可知,在教学模式的构建中,高职院校能够产生关联的选项越多,考虑到的未来发展层面越丰富,长效机制的长效作用就会越明显。因此,在高职院校构建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时,就需要以全面性和细致性原则作为主要点,通过扩展利益共同体的方式,真正实现建立在长效机制层面上的产教融合。

参考文献:

[1]许永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建设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23):60.

[2]杜晓.浅谈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改革思路[J].商情,2017(23).

[3]杨杰.高职院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7(20):55—59.

猜你喜欢

长效机制产教融合高职院校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为资源下沉建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