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辅导员在高校精准扶贫工作中的角色与对策

2018-09-15高虹琳饶志雄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角色贫困生辅导员

高虹琳 饶志雄

摘要: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贯彻落实国家“精准扶贫”的要求,在深刻领会“高校精准扶贫”的重要内涵的基础上,结合高校辅导员在高校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总结出辅导员在其中的角色定位并提出“认定+资助”“班集体+党支部”“监管+引导”“心理咨询+社会工作”的工作对策,从实践层面透析高校精准扶贫工作中辅导员的重要角色及工作意义。

关键词:高校精准扶贫;辅导员;贫困生;角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6003403

一、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简述及当前高校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的。2014年1月,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2014年3月,习近平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2015年6月,习近平在贵州就加大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力度时又全面阐述了“精准扶贫”的概念,提出“六个精准”。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增加扶贫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坚持中国制度优势,注重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其中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的重点就在于高校与技术[1]。2016年两会期间,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就学生资助工作答记者问时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学生资助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为目标,以建立“精准资助”工作机制为抓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不断创新资助育人途径和方式,努力开创学生资助工作新局面[2]。

对于高校及从事相关工作的教师而言,高校精准扶贫的核心在于“找真贫、帮真贫、真扶贫”,帮扶到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让学生从心理建设、生活保障、视野格局等多个角度实现脱贫。目前高校相关教师主要存在贫困认定流程、扶贫体系、结果评定和后续工作开展等困难。贫困认定工作是高校扶贫工作的基础,很多高校存在认定模式单一,没有创新意识,按照传统的“灌水式”“输血式”的扶贫模式进行帮扶,评定不精准、学生基本情况了解不全面不细致等问题。在认定流程过程中,出现同质化、僵硬化、滞后性、公平性等问题,由于评定期限通常为一年,在此期间教师对学生的动态掌握不清晰,缺乏对应的预警机制,工作较为被动,对于后续的贫困认定和评奖评优都产生了较大的隐患。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他们作为高校扶贫的直接对象,参与贫困认定、评选、经济补助等全过程,主要存在认知、心理、社会支持等问题。贫困生是高校中的弱势群体之一,与普通学生相比他们的心理压力与思想负担更为沉重,社会支持更薄弱,社会资源也较为欠缺,由于基础薄弱学业压力更大,焦虑心情不知如何排解,以上的种种情况会进一步导致他们日常自我封闭、自卑,也因此与教师、与同辈产生戒备和疏远感,对于他人更加敏感多疑,也更会容易产生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3]。其次,面对学校提供的“奖、贷、助、补、减”全面资助体系,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会逐渐产生“等、要、靠”的依赖思想,甚至有严重依赖,歪曲政策的趋向[4];有些学生在学业方面不积极要求上进,沉迷于网络游戏,拖欠学费导致恶性循环,最终被学校劝退;有些学生甚至在毕业后还贷不及时出现诚信问题。

二、辅导员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识贫者。辅导员在高校开展精准扶贫过程承担的角色中,精准识贫是核心和重要的开端。贫困生的识别及认定工作是整个过程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贫困识别中辅导员扮演的是承上启下的角色,“对上”要针对国家发布的指导方针、学校发布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通知进行认真的学习和详细的解读,针对有疑问的内容与相关负责教师进行确认;“对下”辅导员要掌握学生最详细的真实信息,通过班导师、同辈群体、家庭成员三个维度进行情况搜集,既要将学校扶贫助困的资助政策详细并持续不断地讲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并充分地接受,又要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真实情况进行申请。根据学生递交的材料,辅导员可以再次根据学生档案、家访材料、同学访谈等各类方式对于申请的真实性进行识别,从而确保资助到最需要的学生。在识贫的过程中,辅导员要秉承公平原则,不带有任何偏见。要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关文件、学校认定的严格规定进行审查和评判,要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给出最真实的意见,并且在保护学生隐私的情况下做到公开,通过此环节辅导员能够了解到学生真实的生活状态,因此在识贫过程中既有责任又有优势。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帮扶者。对于贫困生的帮扶贯穿于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与生活。针对贫困学生的帮扶有多种类型,包括经济帮扶、教育帮扶、心理帮扶、文化帮扶、能力帮扶、格局帮扶等多种方面,作为辅导员来说,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内容主要以教育、心理、文化、能力为主。从学习方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心理方面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增强学生的信心;从文化方面帮助学生融入到大学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中,树立健康的“三观”;从能力方面培养并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帮助他们开展人际交往。多种帮扶内容的共同发展,最主要的就是要将“输血式”帮扶变为“造血式”帮扶,有创造性地开发学生的潜力,引導学生讲出自己的困难,从“大水漫灌式”向“精准滴灌式”帮扶模式转变,精准帮扶到最需要帮助的学生,帮助到学生最需要的方面。

3家庭突变学生的精准预警者。一部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会由于家庭原因或是个人原因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近年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突发意外的事件增多也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辅导员作为贫困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管理与服务教师,要建立学生意外预警机制,从寝室—班级—年级三个层面了解到学生的最新变化,在贫困学生的行为、感情等方面发生异常时要第一时间掌握信息,通过表象的异常了解到真实的内在变化,与校心理咨询中心密切联系,在突发情况发生时做出适当的预警,发生问题后能够“靶向治疗”就显得十分重要。贫困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辅导员要多关注贫困学生的行为动态,对于每个人异常情况要随时掌握信息,做出最适合最及时的判断,将危害程度降到最小。

4出现各类问题贫困生的精准思政教育者。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资助价值观,开展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辅导员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除了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更要让贫困学生深入挖掘并学习蕴含在资助中的思想、内涵和道德价值观念,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精神补给,在学习和生活中凝聚精神力量。辅导员通过与贫困大学生的持续交谈,让学生了解并接纳辅导员的用意,帮助他们消除消极、自卑,甚至懒惰等不良情绪与心理,让他们通过资助能意识到奋斗的重要性,怀有感恩之心,成长为身心健康、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5帮助贫困生助人自助的精准增能者。除了对贫困学生的经济帮困、心理帮扶,更为重要的就是能力的提升。能力是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主要体现在学生达成目标时所具有的素质与水平。能力水平既包括做事待人的能力,也包括自我建设的能力。因此,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应是帮助贫困学生建立起“能力的意识”。辅导员在日常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关的工作中,要有针对性地鼓励贫困学生,运用自身的资源,帮助他们学习技能,鼓励他们外出实践实习、勤工助学,激发他们“自强”的内在力量,在遇到困境时懂得自我帮助,让他们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内在力量。

三、辅导员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做法及对策

1“认定+资助”。认定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以及为他们匹配最适合的经济资助是辅导员最重要的高校扶贫工作。在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工作中,辅导员要认真学习国家出台的相关文件、本校的高校资助政策,了解奖助相关规定及具体细节,在家庭经济困难认定过程中公平公正地开展工作,制定可操作性强和可信服性高的评选办法,将评定过程中烦琐的内容清晰化和明了化,保证评价导向明确,评价机制健全,评价体制透明,评价方式灵活。通过不同的方式了解到贫困学生家中真实的情况,让认定工作合理、高效,让资助更加客观真实。通过前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的开展,能够帮助辅导员详细了解到每一名贫困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帮扶资金发给最需要的学生,也从源头预防了“等、靠、要”的消极态度和想法。

2“班集体+党支部”。辅导员在日常的管理中,班级和党支部是最重要的两个团体,班团骨干和党员干部也是日常事务中的骨干,在高校精准扶贫的工作中辅导员可充分发挥两个团体、两个组织的作用。通过班集体了解贫困学生的日常动态,有任何异样的情况可以通过班集体及时获得并进行预警,也可以通过集体的力量帮助贫困学生获得温暖,缓解心理压力,更好地融入群体,个人更好地成长;通过党支部的成员可以向贫困学生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党员深入到同学中,使用同辈的语言进行交流,通过朋辈的帮扶力量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可以鼓励“等、要、靠”的学生认识到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对资助怀有感恩之心。

3“监管+引导”。辅导员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对于贫困学生的动态管理十分重要。在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后,贫困生并不是认定结束后就无法更改,辅导员要动态地监管贫困生的各类情况,在此阶段可与班导师共同商议。若家庭经济困难逐步好转,则可以拿掉贫困学生的“贫困帽子”,仍要持续关注学生的日常动态;若家庭出现突发状况导致家庭面临严重的经济压力,则可以提出申请帮助学生进行补充经济帮扶,对家中有突发变动的学生要重点关注,避免因经济原因或是心理原因导致其学业受到影响。这些工作要求辅导员及时掌握信息,定期对“贫困生资格”进行等级复查与动态监管,对于家庭有变化的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适应家中的变化,不要因此而辍学弃学,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学习,对自己的心态进行适当调整,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定基础。

4“心理咨询+社会工作”。高校贫困学生由于比普通学生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与思想负担,这就需要辅导员能够将关注度更多地放在压力大、自卑、自尊心过强、抑郁倾向等有各类问题的贫困学生身上。辅导员要掌握基础的心理知识和社会工作知识,在与贫困学生交往时,能够准确观察并捕捉到其存在的具体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在日常中能够运用心理学技巧和社会工作方法帮助贫困学生预防可能会出现的心理或生活问题,定期展开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帮助贫困学生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度过大学生活,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心理知识与社会工作的知识与方法帮助他们锻炼自己,更加地了解自己,实现“助人自助”,自我增能,既有健康的心态,良好的素质,也有过硬的技能,在求职的过程中找到满意的工作。

四、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国家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十分重视。困难学生作为高校中较为重要的群体,需要各方的关注。辅导员在扶贫的工作中所充当的角色和所发挥的作用对于贫困学生大学的学习与生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为识贫者能详细地了解学生,作为帮扶者能通过经济、心理等各项支持服务学生,作为预警者能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学生,作为思政教育者能够将正确的三观带给学生,作为增能者能够将学生塑造成内心强大、办事能力强的优秀人才。通过“认定+资助”的贫困帮扶、“班集体+党支部”的精神支撑、“监管+引导”的应急响应、“心理咨询+社会工作”的创新方式,以全方位、多系统的措施帮助贫困学生。既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精准扶贫,又能够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实现精准脱贫,辅导员在其中的角色与举措有着重要的意义。

參考文献:

[1]习近平扶贫新论断: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和精准扶贫[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103/c100128006150.html.

[2]教育扶贫,“十三五”期间实现“精准资助”——杜玉波副部长就学生资助工作答记者问[EB/OL].http://www.moe.edu.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603/t20160311_233083.html.

[3]王宇航.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扶贫”[J].皖西学院学报,2014,30(4):142—145.

[4]丁正荣,刘文庆.新常态下高校学生“精准扶贫”问题分析与实施策略[J].机械职业教育,2016(6):29—30+39.

猜你喜欢

角色贫困生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