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保险对外开放的时代脉搏

2018-09-14王和

大众理财顾问 2018年9期
关键词:保险市场保险业外资

王和

与其他行业不同,我国保险业与对外开放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19世纪初,在清政府开放“海禁”的背景下,1805年,英国人在广州成立了我国第一家保险公司——谏当保安行,由此开启了我国现代保险业发展的历史。纵观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1865年“义和公司保险行”的诞生,“内外资”就一直是保险市场发展的一个关键词。曾几何时,外资保险公司一直垄断着我国保险市场,通过各种手段打压内资保险公司,同时利用垄断市场地位,获取巨额利润。又曾几何时,民族资本在富国自强的目标下,顶住了外资保险公司排挤和遏制,齐心协力,抱团打天下,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开放始终是我国保险市场的基本格局

在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开放始终是我国保险市场的基本格局。从表面上看,内外资保险公司同场竞技,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内资保险公司始终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到了1949年,外资的保险市场份额已高达62%,这从侧面反映了保险市场的开放程度。

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外资保险公司风光不再,黯然离去。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开启了全新的一页。保险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对外开放的经营本质,即通过再保险的形式,我国保险市场依然保持着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与交流,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保险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1978年,随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全面恢复国内保险业务摆上了议事日程,与此同时,开放的话题也被提出,并经历了3个阶段。

准备期(1980年—1992年) 在此期间,外资保险公司开始在我国设立代表处,加强了内外资的交流与沟通,同时,外资保险公司对于我国保险市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进入市场做必要准备。

试点期(1992年—2001年) 随着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外资保险公司正式进入我国保险市场,之后日本、加拿大、法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保险公司相继进入。投资方式也不再只是独资,出现了中外合资模式。试点区域也从上海扩大到了广州、北京等地。

全面开放期(2001—2018年)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事件是WTO,随着我国加入WTO,西方保险公司纷至沓来,他们利用各种手段,以谋求一席之地,我国保险业进入了全面开放时期。

中国保险市场一直是西方发达国家关注的重点

回顾历史,特别是我国加入WTO有许多值得回味和令人深思的地方。中国保险市场,一直是西方发达国家关注的重点,在他们看来,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市场,充滿着诱惑与想象,因此,当中国的国门打开时,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来设立办事处,不遗余力地争取牌照。WTO更是一个天赐良机,于是,保险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代表团与美国、欧盟谈判的焦点。

在这个过程中,中美谈判几近胶着,美方的核心诉求是全面开放金融市场,但无论是从当时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情况看,还是从金融在国计民生领域的重要性看,开放银行和证券行业的时机仍不成熟,这是谈判坚守的底线。但谈判总是要有退让,而最终结果是保险业率先开放。

当时的中国保险业还属于幼年时期,全面恢复国内业务没多久,真正意义的保险市场刚刚形成,市场机制非常不完善,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相对薄弱。WTO的谈判结果,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狼来了”的声音不绝于耳。这意味着要把一个还处于“学步”中的保险业“扔”到国际保险的大舞台,与那些国际保险大咖们同场竞技,让人感到深深的担忧,不禁要问:中国保险,是否具备了与“与狼共舞”的能力。

十几年过去了,凤凰涅,浴火重生。中国保险业不仅没有被“狼”吓倒,更没有被吃掉,反而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与壮大。2017年中国保险业以3.66万亿元的保费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的“偿二代”(CROSS)已成为中国保险靓丽的国际名片。中国的保险科技创新也令西方同行们刮目相看。2018年年初,原中国保监会陈文辉副主席当选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执委会副主席,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在国际保险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保险业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是大趋势

中国保险业一路走来,尽管全面深化改革仍困难重重,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特别是经营理念、市场规范、发展质量和经营效率方面。但与当初相比,今天的中国保险业,需要面对的更多是发展中的矛盾、问题和困难,与此同时,更多的是从容、自信与坚定。以至于在2018年4月,当国家宣布进一步扩大保险业的开放程度时,中国保险业已是波澜不惊,因为,此时的中国保险业已在思考“走出去”的话题。

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市场已经摸爬滚打了十几年,从机构数量看,外资保险公司已占据了半壁江山,但从业绩看,仍不尽人意。从当年的雄心勃勃,跃跃欲试,准备大干一场,到今天的壮志未酬,甚至有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无奈,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走出了一条意想不到的艰难道路。无论是痛定思痛,还是温故知新,外资保险公司需要认真梳理并检视过去走过的路,究其原因,不是一句“水土不服”能够概括。

首先,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发展面临“时差”问题,即中国保险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如果简单地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就可能成为不识时务者。

其次,外资保险公司面临的更大挑战是“识差”问题,即由于对中国市场的认知差距,导致与母公司沟通困难,特别是在发展战略层面难以达成共识。母公司往往自以为是,且强势武断,外资保险公司的管理团队往往陷入内外交困,难以施展手脚,空有一腔抱负。

时至今日,外资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策略,通过股权投资方式也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十几年来,在中国保险企业海外上市的过程中,不乏西方保险公司的身影,比如当年人保财险在中国香港上市,美国美亚保险(AIG)就是作为战略投资者介入其中,就很好地分享了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成果。

其实,就今天的中国保险市场而言,如果从股权结构的视角看,外资参与中国保险市场的程度已经不低。

面向未来,正如中国政府郑重承诺的将继续向全世界全面开放,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欢迎外资到中国投资发展,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因此,保险业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是一个大方向和大趋势,同时,中国保险业的发展也将进入一个全面和深度开放的新时代,这个时代的最大特点是更理性、更稳健和更规范,但如何把握好新时代的新机遇,不仅中国保险企业,外资保险企业也需要深入总结、思考并行动,共同为中国保险业的新发展做出贡献,并分享成果。

猜你喜欢

保险市场保险业外资
中外资管合作大有可为
人民币债券为何持续受到外资青睐
保险业:为“一带一路”建设护航
外资进入A股:用其“利”防其“弊”
2018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3.8万亿元
20条稳外资措施将出台
论中国保险业可持续发展
百慕大保险市场结构研究
农村女性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扩展
河北省保险市场运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