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2018-09-12徐湘燕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22期
关键词:阻塞性协同常规

徐湘燕 潘 滨

(新疆沙湾县人民医院,新疆 塔城 8321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的肺部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发病后呈进行性发展,也会引起全身效应,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力及生活质量[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点,气流受限常呈进行性加重,并伴有害颗粒或气体,主要是吸烟所致的肺部异常炎性反应。虽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直接累及肺,但也可引起显著的全身效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有密切相关,临床表现伴有气促、咳痰、喘息并反复加重;不仅损伤气道、肺泡和肺血管,同时还损伤肺外组织,如骨骼、骨骼肌、心脏以及其他器官;是一个多基因的全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病程以及对药物的治疗反应等都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在临床整个治疗过程中,如果忽视护理工作,将达不到预期效果。协同护理模式是一种健康模式,其遵循责任制护理的同时,充分发挥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保证治疗效果。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所收治的1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治疗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报道协同护理的应用方法及效果。

表2 两组患者各项肺功能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各项肺功能指标对比(±s)

组别 例数 FEV1(L) FVC(L) FEV1/FVC(%)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协同护理组 55 1.6±0.3 2.1±0.2 2.1±0.3 2.8±0.3 67.1±5.3 75.8±5.4常规护理组 55 1.6±0.4 1.7±0.4 2.1±0.4 2.2±0.4 67.2±5.4 68.2±6.3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所收治的1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根据不同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协同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患者5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见表1。经过统计学分析,组间对比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良好对比价值。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χ2)。取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肺功能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各项肺功能指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协同护理组患者的各项肺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协同护理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s)

组别 例数 性别(男/女) 平均年龄(岁)平均病程(年)协同护理组 55 25/30 67.8±2.4 3.2±0.2常规护理组 55 24/31 68.1±2.7 3.4±0.3 P->0.05 >0.05 >0.05

1.2 方法:常规护理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协同护理组采取协同护理模式,由医师和责任护士结合患者病情,共同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由责任护士、患者及家属共同实施,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1.2.1 言语劝说:掌握患者全身状况,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结合患者不同文化程度,采取集中授课及个性化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培养患正确的治疗观念,促使患者主动参与护理,认识到自我维护健康的重要性。

1.2.2 生活方式干预: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禁止烟酒,尽可能避免职业粉尘、化学物质等,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呼吸操,由患者家属监督执行;合理安排患者的饮食结构,进食高脂肪、蛋白质、低碳水化合物食物,增强机体体质。

1.2.3 健康宣教:根据患者及家属的受教背景及接受能力,采取适当的宣教方法,向患者说明协同护理的目的、方法及作用,争取患者的配合;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指导患者日常护理方法,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1.2.4 建立随访:在患者出院期间,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及家访,了解患者的病情,督促患者按照医嘱用药,合理膳食,规律生活,适当运动,预防感染,引导患者家属参与监督,充分发挥家庭及社会作用。

1.3 评价标准[2]:①采取 Master Screen Body 型肺功能仪检查患者的肺功能,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比值)。②采取自我护理能力自评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其中包括4个维度,分别是营养膳食、健康行为、压力处理及运动训练,每个项目完成度越高,则评分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

表3 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对比(±s,分)

表3 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协同护理组 55 58.2±5.4 90.1±7.2常规护理组 55 58.3±5.6 66.4±7.8 P->0.05 <0.05

3 讨 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中老年人一种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在发病后,通常伴有呼吸困难、咳痰、持续性咳嗽等,并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发生心力衰竭症状,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需要较长时间,对此,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尤为重要。

协同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不同于以往常规护理模式,建立协同护理小组,合理调整、分配医院护理资源及人力资源,使得护理活动按照计划实施,具有系统性、动态性、针对性,避免常规护理的分散性、片面性,提高患者的积极性,以更有效执行临床健康对策,促使患者由被动变为主动,增强患者自我责任感,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确保提高临床效果[3-5]。经过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协同护理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并且协同护理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由此说明,协同护理工作的实施有助于患者长期规范治疗,有效控制病情,改善预后,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总而言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取协同护理模式,提高自我护理能力,改善预后,疗效确切,稳固医患关系,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阻塞性协同常规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常规之外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与CAT评分的相关性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
探讨常规课的高效课堂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