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梗死患者的心理特点以及人性化护理的效果体会

2018-09-12刘海燕谢丽斓叶冬玲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22期
关键词:后遗症人性化脑梗死

刘海燕 谢丽斓 叶冬玲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神经内科,福建 宁德 352100)

脑栓塞是一种临床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复发率高、致死率高、致残风险高、并发症严重等特点,其后遗症对患者生活质量也可造成非常大的负面影响。人性化护理是近几年在临床上兴起的护理模式,可有效满足临床需求[1]。在脑梗死患者护理过程中加用人性化护理,能够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受损情况,促使患者尽快恢复。本次研究以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为研究时间段,以此在期间于我院就诊脑梗死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法将其对照组及观察组,对比常规护理措施单用及联用人性化护理干预效果差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以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为研究时间段,以此在期间于我院就诊脑梗死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脑梗死诊断;按照双盲随机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45例,包括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龄55~85岁,年龄平均(68.45±7.39)岁;伴发糖尿病24例,伴发心绞痛26例,伴发高血压35例。观察组45例,包括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54~83岁,年龄平均(67.63±7.45)岁;伴发糖尿病20例,伴发心绞痛27例,伴发高血压33例。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数据差异不显著, P>0.05。本次研究排除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终末期疾病,排除凝血障碍等血液系统疾病,排除肿瘤及精神系统疾病患者,排除严重感染者或由其他原因导致与脑梗死后遗症相似患者。所有患者、家属及法定代理人均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自愿参与。

1.2 方法: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经常规护理措施及人性化护理方案开展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2.1 心理特征:脑梗死患者多突然发病,经急诊入院治疗,对所患疾病及预后均没有充分心理准备,加上相对陌生的医院环境,人际交往等方面压力使得其出现恐惧、不安、等负面情绪,尤其是在出现语言障碍、偏瘫等脑梗死后遗症之后,心理非常敏感,很容易因他人不经意的语言或行为加重心理负担。脑梗死患者多为高龄患者,具有老年生理特点,各脏器生理功能处于不断下降中,多“心有余而力不足”,害怕他人厌恶表情,对人际交往热情降低,加剧了患者自身的孤独感,从而产生焦虑、不安、抑郁、忧虑等不良情绪,加上既往患者身体素质较好,突然患病之后,生活质量大幅度下降,巨大的心理落差可造成患者过于焦虑、悲观,甚至绝望,对未来茫然、不知所措,非常恐惧[2]。

1.2.2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在掌握脑栓塞患者临床资料的前提下,了解其心理压力,给予其人文关怀,使其感受到温暖,有助于缓解其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可通过语言及非语言方式表示自己对患者的关心及支持,尊重患者的隐私权,照顾其自尊,并且鼓励家属多陪同患者,并参与其康复训练过程,给予其支持,促使患者树立治疗信心,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疾病、治疗与未来的人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3];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注意细节方面的交流。

1.2.3 吞咽康复护理指导:吞咽障碍是脑梗死患者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护理人员需辅助患者给予半卧位,适当抬高躯干,使头部稍靠前,保证出于合理坐姿用餐,有助于促使其保障正常吞咽反射,避免误吸呛咳情况发生;在患者用餐时需保证环境安静,有利于减少注意力分散风险,杜绝外界干扰。如果后遗症非常严重,护理人员则给予鼻饲措施,但存在呛咳、误吸及反流风险[4];在护理过程中,如果发现任何异常,均需及时给予针对性有效处理措施。

1.2.4 饮食指导:护理人员需向患者及家属重点强调饮食控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做好相关医学知识的宣教工作,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争取其配合。护理人员积极参与医护患三方交谈,获知患者饮食偏好,并结合临床需要,制定符合个性化需求的饮食计划,督促患者执行饮食计划,与患者家属或陪护人员做好沟通,保证患者摄入充足热量,饮食营养均衡;多建议患者以流食、纤维素含量丰富为主要饮食原则,可有效降低便秘发生风险,从而避免因便秘引发的病情恶化。

1.2.5 皮肤护理:由于脑栓塞病情限制,患者康复时间较长,部分患者甚至长时间卧床,因此,多建议保持皮肤清洁、定期翻身、定期按摩,有助于降低褥疮发生风险。若患者出现二便失禁,还需注意保持会阴及臀部清洁,及时更换床单被罩;督促患者每晚睡前温热水泡脚,保证足部良好血运,降低皮肤溃疡、感染发生风险。

1.2.6 导管护理:很多脑脑梗死患者留置引流管,比如留置导尿管、鼻饲管等,或经静脉途径给药,因此需做好导管护理,避免药液外渗,做好导管固定,避免非计划拔管。

1.2.7 专科护理: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进行专科护理,如语言及肢体功能训练等,鼓励患者自我管理,如自我更衣、进食、洗澡等,提升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若患者出现失语情况,则需在此期间向患者解释失语症,并以语言以外的方式与患者交流,并开展语言康复训练,给予相应的针对性护理措施,指导并协助患者以单音节发音;可使用影视作品,或书籍刺激患者语言功能,当患者开展语言功能锻炼时取得进步时,及时给予支持及肯定[5]。

1.3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选择SPSS23.0软件分析数据,行t检验,并以(±s)表示计量资料,当P<0.05,提示数据差异明显,能够获得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NHISS评分及Bathel指数:观察组患者干预后NHISS评分、Bathel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NHISS评分及Bathel指数(±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NHISS评分及Bathel指数(±s)

分组 NHISS评分 Bathel指数观察组(n=45) 13.09±4.84 78.67±3.61对照组(n=45) 21.48±5.39 58.50±3.95 t 7.7692 25.2852 P 0.0000 0.0000

2.2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SAS&SDS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干预后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SAS&SDS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SAS&SDS评分比较(±s)

分组 SAS评分 SDS评分观察组(n=45) 28.44±6.56 30.29±6.12对照组(n=45) 39.97±7.22 41.50±6.95 t 7.9287 8.1204 P 0.0000 0.0000

3 讨 论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老龄化的加剧,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代表的老年人群体高发疾病每年患病人数呈上升趋势。以脑梗死为例,该病具有病情复杂、进展迅速、迁延难愈等特点,而且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很容易被掩盖或忽略[5],加上往往突然发病,患者尚未做好充分精神准备,就发现此时已经出现肢体活动障碍、记忆力下降等不良后遗症。脑梗死病程及恢复一般较长,加上老年人中很多担心成为儿女的负担,因此很容易出现焦虑、不安、紧张、恐惧,甚至绝望等负面情绪,正常生活及工作受到严重干扰,其睡眠质量及食欲等均不同程度下降。因此护理人员需遵医嘱给予其治疗及护理措施,并耐心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及时疏导其负面情绪,有助于提高治疗及护理依从性,保持情绪平稳,优化预后[6]。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施行常规护理+人性化护理干预,其干预后NHISS评分、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Bathel指数干预后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总之,掌握脑梗死患者心理特点,应用人性化护理对常规护理进行干预,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受损情况,缓解不良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而且患者及家属均比较满意,值得进一步在临床应用及推广。

猜你喜欢

后遗症人性化脑梗死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春天的“后遗症”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你有没有网络消遣的后遗症
两分钟的脑震荡诊断测试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人性化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