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2018-09-12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22期
关键词:脑血栓类药物颈动脉

于 淼

(辽宁省朝阳市第二医院,辽宁 朝阳 122000)

临床中,脑血栓属于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致病原因为脑动脉粥样硬化。该病的发病率比较高,致残率与致死率也较高,治疗后经常出现多种并发症,且后遗症较多[1]。患者一旦发生脑血栓,症状主要表现为乏力、语言障碍、头痛、口眼歪斜及偏瘫等,伴有神经功能缺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本组研究针对本院86例脑血栓患者进行治疗,对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86例脑血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中,男性27例,女性16例,年龄最小38岁,最大76岁,平均(51.2±5.3)岁,病程最短2 h,最长8 h,平均病程(4.9±3.1)h;观察组中,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最小39岁,最大77岁,平均年龄(51.7±4.9)岁,病程最短2 h,最长9 h,平均病程(5.0±2.9)h。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中华神经学会1996年修订)中对脑血栓的诊断标准,均经脑部MRI、CT诊断确诊;排除血液、免疫、神经等系统疾病者,排除恶性肿瘤患者、心肺疾病者及药物过敏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基础治疗,包含降压、改善脑循环、吸氧及抗感染等,保持充分的休息,同时给予营养神经药物及低盐食物。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生产企业:德国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080078)进行治疗,患者临睡前口服100 mg该药物,每天1次,连续服药14 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服药基础上联合给予阿托伐他汀(生产企业: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070060)治疗,睡前口服10 mg,每天1次,连续服药14 d。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颈动脉斑块面积及Barthel指数进行对比。疗效标准:痊愈:患者所有临床症状消失,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90%,致残程度0级;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40%~90%,致残程度1~3级;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18%~40%;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没有改善甚至恶化,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幅度低于18%。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对所有患者治疗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采用χ2检验与t检验,用%表示与±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经过1年随访,观察组中,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的例数分别为20、13、8、2例,对照组分别为12、9、14、8例,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为81.40%,两组对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改善情况对比:在NIHSS评分、颈动脉斑块面积及Barthel指数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对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脑血栓发病初期,有血栓形成,主要是血小板被激活后,释放血栓素,待血栓素凝固以后会附着在斑块上。相关研究显示,脑血栓形成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挥直接作用[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些年来,该病呈现出年轻化发病趋势,发病率也逐渐升高。临床中对该病进行治疗时,主要以抗血小板及调脂治疗为主。

本组研究中,针对脑血栓患者给予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联合用药治疗进行研究。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中应用比较广泛,属于还原酶抑制剂,对相关蛋白酶的分泌也有抑制作用,例如炎性细胞、泡沫细胞,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因此在脑血栓患者治疗中,该药物对患者症状改善具有重要作用[4];此外,他汀类药物也属于限速酶,对肝脏合成胆固醇有抑制作用,对机体内胆固醇合成能够有效控制,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达到调节血脂的作用,对动脉粥样硬化过程具有延缓效果。阿司匹林属于镇痛解热药物,其作用机制为镇痛、抗感染、解热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在血管内皮受损、高胆固醇血症等情况下,可活化血小板,降低黏附分子及炎性介质表达,对已经形成的斑块可起到稳定作用,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从而达到对疾病治疗的目的[5]。本组研究中,在阿司匹林用药的基础上联合给予阿托伐他汀对患者进行治疗,从治疗结果来看,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在相关指标改善方面,联合用药也明显优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的改善效率,两组综合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改善情况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改善情况对比(±s)

注:*表示与治疗前对比,P<0.05;#表示与对照组对比,P<0.05

组别 NIHSS评分 斑块面积 Barthel指数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3) 23.37±3.71 10.97±2.36*# 1.71±0.41 1.37±0.51*# 16.96±2.82 64.93±4.27*#对照组(n=43) 25.37±3.63 16.37±2.91* 1.74±0.42 4.45±0.50* 27.03±2.88 44.87±3.43*

综上所述,对脑血栓颈动脉斑块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可显著缩小患者颈动脉斑块大小,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治疗效果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脑血栓类药物颈动脉
多肽类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正电子类药物全自动核素分装仪的研究进展
研究他汀类药物联合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奥托格雷联合纤溶酶用于脑血栓治疗的疗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