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控制抗菌药物注射剂给药间隔在临床用药中的效果观察

2018-09-12牛晓方朱春燕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22期
关键词:注射剂间隔抗菌

牛晓方 朱春燕*

(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药学部,山东 菏泽 274000)

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对药理学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各种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使得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抗菌药物的滥用问题也更加凸显,导致细菌病毒耐药性在不断增强,极大地影响了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1]。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规定,合理控制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和联合给予间隔是确保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前提[2]。因此,为减少抗菌药物滥用,降低病菌耐药性,本文选取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200例患者,对其抗菌药物注射剂给药间隔以及应用效果进行了如下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病例200例,均来源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应用抗菌药物注射剂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同意配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这200例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100例,其中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47例,年龄为24~69岁,平均年龄(42.3±4.5)岁,下呼吸道感染27例,上呼吸道感染30例,肺部感染30例,其他感染性疾病10例。对照组100例患者中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2.4±4.6)岁,下呼吸道感染29例,上呼吸道感染28例,肺部感染29例,其他感染性疾病11例。研究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符合临床对比要求,且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100例患者未实施任何干预措施,对研究组100例患者抗菌药物注射剂给药间隔进行合理控制,具体为:①加强抗菌药物注射剂合理应用和给药间隔控制的健康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注射剂给药间隔控制意识,减少抗菌药物注射剂滥用[3]。②定期检查临床医师的诊断结果和开具的处方,及时发现抗菌药物注射剂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分析总结抗菌药物注射剂的应用方法和给药间隔,保障临床用药安全[4]。③从医院具体情况出发,制定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注射剂合理用药相关制度,并将抗菌药物注射剂使用以及给药间隔控制等资料搜集整理成册,发放给临床各科室学习,从而提高抗菌药物注射剂的应用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5]。根据不同类型抗菌药物注射剂,优化给药方案(图1)。

图1 不同类型抗菌药物注射剂优化给药方案

1.3 观察指标:分析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抗菌药物注射剂的合理使用情况及有效率,合理使用标准:符合医院关于抗菌药物使用的相关规定,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严格遵医嘱用药。疗效标准:接受治疗后患者症状完全消除,且无任何不良反应,视为显效:接受治疗后患者症状基本消除,没有出现不良反应,视为有效;接受治疗后患者症状无任何改善,视为无效。并统计两组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对比其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将本研究所收集的数据录入电脑,应用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s)和(%)分别表示计量与计数资料,差异对比用t检验与卡方检验,若对比结果差异明显,以P<0.05表示。

2 结 果

2.1 两组用药有效率比较:研究组有效率为92.0%,与对照组的83.0%比较,差异明显(χ2=5.371,P=0.034<0.05),见表1。

表1 两组有效率比较[n(%)]

2.2 两组抗菌药物注射剂给药间隔合理性分析:两组用药合理率比较,χ2=5.802,P=0.016<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研究组与对照组抗菌药物注射剂的给药间隔合理情况分析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通过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可知,研究组中发生不良反应2例,包括1例恶心呕吐,1例为过敏反应,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2/100);对照组中有9例发生不良反应,包括4例恶心呕吐,4例为过敏反应,1例为肝肾损害,1例为肾损害对照组发生率为10%(10/100),研究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比较,χ2=7.089,P=0.008<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3 讨 论

抗菌药物能够起到消灭或防止细菌生长的作用,在感染所致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均具有较好效果。但是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同样也会导致恶心、呕吐、腹泻和头痛等不良反应发生,影响临床治疗效果,所以如何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也是当前重点研究的内容[6]。抗感染治疗应在了解患者机体、病原体和药物关系的前提下,合理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剂量,制定合理给药间隔和用药方案治疗,从而充分发挥抗菌药物作用,降低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从而促进患者恢复[7]。

抗菌药物的研制和应用一直是临床药学和药理学关注的重点,由于对抗菌药物使用剂量和临床用药实践不明,使得抗菌药物滥用的情况极为常见[8]。有资料报道,较下级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已经超过50%,部分大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也在30%以上,抗生素滥用情况突出,长期滥用抗生素导致病菌耐药性急剧上升[9]。因此,进一步明确抗菌药物给药时间等知识,对临床用药时间给予合理指导,能够极大地提高抗菌药物治疗效果[10]。为减少抗菌药物滥用,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结合抗菌药物的不同特性,如药物后效应、药物血药浓度等,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尤其是在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通过适当减少药物剂量,延缓给药间隔等,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从而减轻对患者的伤害[11]。

有研究报道,合理控制抗菌药物给药时间,有助于规范临床用药,降低耐药性,提高抗菌药物作用,从而缓解疾病的发生,减轻患者经济负担[12]。所以在不熟悉用药理论的情况下,通常会出现过分注重临床疗效和忽视用药合理性的情况,控制给药合理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患者血药浓度,提高治效果[13-15]。通常可将抗菌药物分为时间依赖型和浓度依赖型两种,如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药物分属于这两种,不同药物在给药间隔方面存在较大差异[16]。氟喹诺酮类属于浓度依赖型药物,药物在血清和组织中的浓度是决定该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杀菌活性也会相应增强,对浓度具有较强依赖性,不适用于日剂量的集中使用[17]。青霉素类属于时间依赖型药物,其t1/2较短,在抗菌药物达到MIC的4~5倍即可达到最佳的杀菌效果,在这之后即使加大剂量其杀菌作用也不会发生改变,一旦药物浓度低于MIC浓度,细菌就会快速生长[18-20]。

本研究中,通过选取90例住院治疗患者,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抗菌药物注射剂使用合理率达到了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且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与对照组的22.5%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合理控制抗菌药物注射剂给药间隔,能够有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从而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

总而言之,对患者抗菌药物注射剂的给药间隔进行合理控制,可充分发挥药物作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保障临床用药合理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注射剂间隔抗菌
什么是抗菌药物?
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辅酶Q10注射剂说明书的公告(2022年第11号)
中药师干预对医院中药注射剂合理应用的效果分析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间隔问题
夏季养鸡 可用蒲公英抗菌消炎
间隔之谜
某院门诊注射剂药物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我院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与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上楼梯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