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科学课堂”添点“料”

2018-09-11李岩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科学课堂高效思考

李岩

摘要:课堂的高效一直是各科教师思考并且追求的,一直能够引发广大同仁的思考。如何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呢?或许我们的课堂也如化学反应一样,需要加入一些催化剂,才能使课堂的反应更加剧烈,也才能使学生的大脑在汲取和消化知识的反应中更加敏捷快速。

关键词:高效;科学;科学课堂;思考

什么是高效的课堂?我认为高效的课堂:是情感的课堂,能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是能动的课堂,学生会主动参与;是开放的课堂,能把课堂外延扩展到社会大舞台。

而要实现课堂的高效,最需要处理的问题是: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因此,我认为高效的课堂必须先从学生的自主能动做起,只要充分挖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的效率必然事半功倍。

那么,如何实现课堂的高效性?如何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热情呢?或许这是我们需要花大力气思考的。

本文以七年级同学要学习的平面镜成像问题为例

好问题,好情境——激活学生思维的催化剂,拉近学生与科学之间的距离

一、认识平面镜

观察:出示一面大镜子,问学生在这面镜子中看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回答看到了自己的脸,同学的脸。教师引导:镜中的“脸”是平面镜所成的像。

建立模型:像镜子、玻璃板这样表面平滑透明且能够成像的物体叫做平面镜,以上现象就是平面镜成像。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和学生举例构建平面镜模型,认识平面镜,激发探究兴趣。)

好实验,好探究——激活课堂的催化剂,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触摸”科学的本质

二、探秘镜中像

1.观察镜中像,建立猜想

观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桌上的镜子进行观察,观察平面镜中的像和物有什么关系(像和物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像和物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学生通过观察提出猜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像和物左右相反;物体远离平面镜像变小;像与物应该等大。

学生的猜想是围绕像和物的大小关系及像和物的位置关系这两个问题展开的。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利用这面大的平面镜设计实验加以验证。为了成像清晰,我们用发光的蜡烛作为物体进行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镜中的像,建立像和物的关系的猜想,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其中“物远像小,物近像大”这一错误前概念可以通过实验加以破除。)

多维方式,多角度思考——科学教学的催化剂,启发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设计“新”的实验方案

2.设计实验,搜集证据

同学们借助了和物相同的不发光蜡烛作为比较的标杆,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种方法就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等效替代法。

实验:出示相同的蜡烛邀请学生上来尝试,请其他学生来判断像和物是否重合,由于看不到镜子后面的发光蜡烛,因此学生无法判断像和物能否重合。

问题:能否找到既能成像又能看到平面镜后方物体的平面镜呢?

学生经过思考后想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试验。

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将镜子后方的膜撕掉,使其变成玻璃板再邀请学生完成实验观察像和物是否重合。

换成玻璃板后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发现像和物重合,从而得出结论:像和物大小相等。接着提出问题:有同学认为像的大小与物距有关,怎么通过实验验证?学生很自然地会想到:改变物距,观察不发光蜡烛能否与像重合。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演示引发冲突,发现实验设计难点,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边思考边实践,逐步形成完善的探究像与物大小关系的实验方案,在设计的过程中体会等效替代法的重要作用,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

问题:我们已经将探究像物大小关系的实验设计好了,同学们能接着往下设计探究像距和物距关系的实验吗?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与设计。

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并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通过移动白板中的实验装置加以演示后,请其他小组对实验设计进行完善。

整合实验方案:①使发光蜡烛在平面镜中成像,将另一座相同的不发光蜡烛放在玻璃板后,透过玻璃观察它能否与玻璃中的像重合,记下物和像的位置;②借助其他规格的蜡烛,改变物距,重复上述实验2次;③取出玻璃板下的白纸,用刻度尺测出物距和像距记录数据;④分析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在完成探究像和物大小关系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合作设计探究像和物位置关系的实验,并通过小组间互助完善实验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设计实验需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好流程,好方法——开启学生思维的情感催化剂

3.实施实验,得出结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施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填写学习任务单。

学习汇报实验结果并得出以下结论:平面镜所成像与物大小相等;像距等于物距;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成在平面镜后方。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实验,学生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和协作的习惯。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观察与体验活动中,体验到探究知识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愉悦,激发热爱科学、探究真理的愿望。通过寻找像的位置的活动加深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三、深究平面镜

分析误差:出示其中一组实验数据,发现误差较大,物距和像距始终相差0.3厘米,引导学生观察玻璃板,找到误差形成原因----玻璃板有厚度。

改进实验,提出问题:选择怎样的玻璃板可以减小误差?学生根据刚才的分析回答:选择的玻璃板越薄误差越小。

情境:有一組实验者实验时不管怎么移,都无法使标杆和物重合,拍下实验照片呈现玻璃板放置方式,引导学生寻找问题所在----平面镜未与纸面垂直。

实验:教师演示当平面镜倾斜时成像情况,学生观察:平面镜倾斜,像成在平面镜后斜上方。

改进操作:实验时平面镜要与纸面垂直。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验的改进,初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应用平面镜

问题1:如果检查视力时要求人到视力表的距离为5m,房间两面墙之间的最大距离是3m,可以怎么做?

学生运用平面镜成像规律提出方案:将视力表挂在距平面镜3m处,人站在距平面镜2m处进行检测;将视力表挂在距平面镜2.5m处,人站在距平面镜2.5m处进行检测。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平面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解释生活现象,深化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

五、归纳总结

问题: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关于平面镜成像现象,你还有哪些疑问?

学生回答并提出疑问:平面镜为什么可以成像?平面镜所成的像为什么是虚像?

今天我们从小游戏出发,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发现了科学,并加以应用。这是一个从生活经验中抽象出科学原理的过程。希望大家带着新的问题在平面镜的世界里,继续发现,不断探究,日益提高。

结束语:有一句谚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必须是有趣的。教师的职责在于让学生对获得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唤起学生亢奋愉悦的心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使学生觉得学习是快乐的。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能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给我们的课堂加入一些催化剂,就一定能使课堂的反应更加剧烈,也才能使学生的大脑反应更加快速。

让我们教师在愉快中教学,学生在喜悦中成长。

参考文献:

[1]崔鸿,《初中科学课程自主学习指导策略初探》

[2]方红峰,论初中《科学》教材的设计,新课程《科学》教师培训解读。

[3]孙建辉,新课程背景下科学课堂教学趣味化浅说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海市东塍镇中学317005 )

猜你喜欢

科学课堂高效思考
让科学课堂更加有序、有效
创设情境,引发头脑风暴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利用家庭资源延伸科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