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越千年的丝路对话

2018-09-11叶永晟

老年世界 2018年5期
关键词:耀州青铜器青花

叶永晟

包头博物馆近期隆重推出了《漫漫丝路泽遗百代——草原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粹展》。该展览由福建泉州市博物馆、陕西耀州窑博物馆、内蒙古明博草原博物馆、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和内蒙古包头博物馆联袂打造,展览集结了5家博物馆精心遴选的珍品文物200余件(套)。这些珍品文物亮相鹿城,静静地展示了鲜为人知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跨越千年,跌宕起伏的历程。

金戈铁马草原丝绸之路

草原丝绸之路是指蒙古草原地带沟通欧亚大陆的商贸大通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走向是从中原地区向北越过古阴山(今大青山)、燕山一带的长城沿线,西北穿越蒙古高原、南俄草原、中西亚北部,直达地中海北陆的欧洲地区,是当时游牧文化交流的大动脉。草原丝绸之路先后历经“石器之路”和“青铜之路”的演变,并随着草原游牧民族的融合变迁、发展壮大,极大地改变和影响着中原文明的发展进程,推动着欧亚文明的交融发展。蒙元时期在当时是国际化发展水平最广泛、民族融合最深入,国际贸易最繁荣的大经贸时代,草原丝绸之路也随之发展到鼎盛时期。以元上都、元大都为中心,辐射建立了帖里干、木怜、纳怜三条主要驿路,构筑了连通漠北至西伯利亚、西经中亚达欧洲、东抵东北、南通中原的发达交通网络。明清时期,草原丝绸之路渐渐衰落。

青铜刀、青铜剑、青铜动物装饰配件等精美文物在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各处均有发现,它们都有一个统一的名字——鄂尔多斯青铜器。由于这些青铜器在鄂尔多斯地区分布最集中、发现数量最多,又最具草原风格,因此被称为“鄂尔多斯青铜器”。短小精悍、造型生动、制作精良的鄂尔多斯青铜器,不同于中原青铜器的厚重博大,也有异于三星堆巴蜀青铜文化的奇异莫测,它是草原民族智慧和勇敢的象征。最具代表性的鄂尔多斯青铜器是一顶金冠。这顶金冠是用纯黄金制成,分上下两部分,重约1400克,上部冠饰是一支展翅欲翔的雄鹰,脚下的半圆形球体上浮雕一周狼噬咬盘羊的图案,金冠融铸造、锻压、锤打、抽丝等先进技术于一身,金碧辉煌、气势磅礴、制作精美,代表了当时金属铸造业的最高发展水平,是鄂尔多斯青铜器中的珍品。

金冠

此次展览展出的鄂尔多斯青铜器包括精美的青铜刀、青铜剑、青铜镜、青铜牌饰、青铜印、青铜豆和各类杆头饰等,林林总总,美不胜收。其中一件虎豕咬斗纹金饰牌十分有特色,整体略呈长方形,四周饰绳索纹,主体图案为浅浮雕的猛虎与豕(野猪)缠绕咬斗的场面,猛虎在下,腹部着地,前肢极力撑起上躯,昂头张口狠狠咬住野猪的后大腿根,后肢翻转朝天蹬踏野猪,虎尾下垂经胯下由后向前弯卷至背部,野猪虽然处于劣势,但仍死死咬着猛虎的一条后肢,奋力反抗,双方厮杀得难解难分。整体内容活灵活现,艺术感染力极强。这些饱含着狂野、奔放、彪悍个性的珍贵青铜器,生动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面貌。

雄关漫道陆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至中亚、西亚,最终到达罗马,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打通了亚欧大陆东西方文明的阻隔,架起了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的桥梁,形成了文化互通、经贸互惠的丝路网络,惠及沿线各国,泽世百代。

三彩骆驼

此次展览展示了耀州窑瓷器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器物,均为难得一见的重器和孤品,极其珍贵。耀州地处中原腹地,毗邻长安,随着“万国来朝”的唐朝经济文化实力的强盛,丝绸之路进入快速发展期,耀州窑瓷器作为重要的民用瓷器和外销商品供不应求。此次展览展示的唐代黑釉罐、黑釉钵、黑釉贴花龙流壶、黑釉瓜棱执壶是典型的耀州窑黑瓷,釉层较薄,黑色凝重深沉、造型浑圆丰满,给人以沉稳厚重之美。在展厅独立展柜内陈列着一个高49.4cm,宽11.8cm,引颈高仰的唐三彩骆驼,全身饰赭黄釉,背上置花边黄色毯和绿色囊袋,体形高大、釉色鲜艳、造型优美,堪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三彩骆驼媲美。

元代是丝绸之路的繁荣时期,形成了欧亚一体的自由贸易时代,耀州窑从烧制刻花、印花姜黄釉青瓷为主,逐渐转变为烧制黑瓷、白瓷、酱釉瓷为主,大量的耀州窑瓷器通过丝绸之路销往国外。在明清两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下,丝绸之路对外文化经贸往来走向衰微,耀州窑瓷器逐渐以国内销售为主,产量缩减。

烟波浩渺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沿海城市广州、泉州、宁波、扬州等地出发,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越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的一条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两晋隋唐时期,繁荣于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走向衰弱。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的港口。陶瓷器是泉州港出口的大宗货物,由此也促使泉州当地生产的德化瓷器产量和品质的大幅攀升,一举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名贵瓷器。高额的利润、旺盛的需求,吸引着南来北往的船队舳舻千里,绵延不绝。但是,受到当时航海技术的制约,许多商船迷失于大海深处。“泰兴号”沉船打捞出水轰动了世界,被列为世界20大沉船事件之一。“泰兴号”商船长50多米,宽约15米,重1000多吨,是当时少有的巨型帆船。1822年1月,从厦门港出发驶向印尼,绕道西沙,不幸触礁沉没,当时船上载有近2000名乘客和船员以及价值连城的中国瓷器。

此次展出的“泰兴号”海捞瓷中,有极具德化青花瓷特征的青花火龙纹碟、兰竹菊青花盘、圈点纹青花小碗、白釉小人摆件、青花山水纹碗和青花蝴蝶纹碗等典型瓷器,这些瓷器纹样简约、画风洒脱、笔触粗犷,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虽然历经海水积年累月的侵蚀,褪去了原有晶莹的光泽和艳丽的色彩,但是仍然能够展示出德化民窑纹饰流畅、布局疏朗,胎体润滑致密、釉质肥厚莹润的工艺特色和文化气息。在展品中,部分菲律宾海域出水的青白瓷让人驻足,青白釉仰覆莲纹洗、青白釉牡丹纹粉盒和青白釉芒口碗,虽历经风雨,依然不减德化白瓷如脂似玉、洁白透明的特质。款款青花漂洋过海,带去的是文化的交融和商贸的畅通,留下的是岁月的斑驳和不老的辉煌。

猜你喜欢

耀州青铜器青花
瓷上赏青花
青花赋
青花
青花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耀州瓷走在“十字路口”——向左是传统,向右是时尚
耀州瓷:时光雕刻千年——你的美一缕如烟,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耀州瓷
认识“晋式青铜器”
我是怎样走上青铜器研究之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