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帝王的谥号

2018-09-11刘泽华

老年世界 2018年5期
关键词:谥号朝代帝王

刘泽华

秦始皇画像

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中国古代的名号是很突出的,它不仅有悠久的历史,且有很深刻的文化意蕴,其中最有规律性的是帝王的谥号和尊号。帝王谥号在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具有广泛的政治影响,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的生平事迹而给予的一种价值评定,“谥者行之迹也,累积平生所行事善恶而定其名也”。谥号包括谥和号,严格地说,即所谓“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但它的主体是谥。谥即是用含有特定含义的字表示对死者一生的总结性评价。谥号主要适用于帝王、后妃和重要大臣。

关于谥法的起源,自古至今尚无定论,有黄帝制谥和周公制谥之说。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周室衰微,谥法有了新的发展,谥的范围扩大到一般诸侯、卿大夫、贵夫人,评谥一般是一两个字,内容多是论及品行和政绩,即主要是对统治者的政治行为作出某种评价。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和极端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了维护皇帝的神圣不可侵犯性,防止“子议父,臣议君”的非圣无尊行为,秦始皇废除谥法,皇帝成了认识的禁区,只能服从而不能进行评论。

汉代虽恢复谥法,但帝王的至尊形象不可损害,嗣位皇帝对于祖先极为推崇,谥成了“尊名”的工具。臣子也慑于皇权的威力,同时本着君臣荣辱共体的观念,“人臣之义,莫不欲褒称其君、掩恶扬善者也”。唐代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君主专制主义的加强,对帝王的崇拜也加强了,帝王的谥号也越来越长,字数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规律性,唐帝谥号最终基本上是五字或七字,宋代十六字,明帝谥以十七字为准,清代则加至二十四字。“孝”字成为汉帝的共同谥称。唐朝帝王谥号(终谥)定型为七字谥,即“××大圣大×孝”皇帝,在其中分别填以不同的形容词。明代则以“×天×道 ××××× 文 ×武×××孝×”皇帝为格式。这些模式的主体大致不变,且都是统治思想的高度概括。从其内容上可以看出各代统治思想的继续和完善过程,孝、文、武、圣、天、道等主题是陆续提出并为各代所认同的。帝王承载了这些最高原则,“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等,后来又增加了“勤学好问曰文”等内容。“武”则是武功显赫、扩展疆土的标志,“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唐以前,文与武对一个君主来说是相对的,“言文则不称武,言武则不称文”。自唐高宗追尊太宗“为文武圣”皇帝以后,“文”“武”才在帝王谥号中连为一体。作为文化符码,文、武比圣、孝等抽象名词具有更实际的意义。从历史的经验看,文、武是统治网中的经纬线,武创业、文守成,被视为“百世不易之道”。

李世民画像

帝王谥号整齐划一,并在内容上对比排列,越到封建社会后期越呈现僵化的趋势。同时恶谥遭到非议,基本上以美谥为主。“惟美恶之谥一定,则荣辱之名不朽矣”,唐以后,即使亡国之君和遭到废黜的帝王,对他们也只是用表示哀悯的中性谥,而不是恶谥。纵观历史,有恶谥的君主只是极少数。王,就为权杖的光辉所笼罩,即使平庸、暴戾,也冠以诸多美名,以此掩盖其真实面目。秦汉以后谥号起到了美化帝王的作用,观谥而知其行的意义不复存在。

谥号、尊号是政治观念中继体嗣统的体现,并由此而形成一个连绵不断的君主系统,这个系统没有朝代之分、敌我之别,新的朝代总是给前代的亡国之君以谥,并且越到封建社会后期,越失去了谥法初期的原则和是非观念,亡国、昏暴的君主也多冠以美谥。

作为谥法的称谓条例,是儒家大力提倡的结果。同时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在理论上出现了对恶谥的非议,以图建立新的谥法精神。元代以后帝王没有恶谥,这对评价昏庸的帝王来说,显然是行不通的。

谥与尊号虽然只是语言符号的不同组合,却正是几千年来传统政治思维的凝聚。这些语言的政治功能超过了表意功能。

猜你喜欢

谥号朝代帝王
走,去抓帝王蟹
她与帝王为邻
帝王蝶的疯狂迁徙
猜朝代
朝代谁也不服谁
朝代谁也不服谁
漫话谥号
辽太祖尊号谥号考辨
说“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