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的研究

2018-09-10李春慧

环球市场 2018年2期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建议

李春慧

摘要: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和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给企业带来日愈严的风险挑战,近几年,美国安然事件、中国獐子岛事件以及新华制药事件等一系列的问题,暴露出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不完善给公司造成的巨大损失,于是公司治理逐渐受到企业重视。内部控制作为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也为公司日后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本文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首先对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的基础理论进行阐述,然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并对假设逐一检验,得出结论。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达到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目的。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有效性;建议

第一章引言

近几年,美国安然事件、中国新华制药、獐子岛事件等内部控制失败案例层出不穷。这些事情究其原因是公司内部控制的弊端,对内外部风险的防范不足。这些案例使企业陷入深思,企业应该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环境,如何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从公司治理结构的立场,为提高内部控制提供思路,也提供理论依据给相关监管部门,用以制订和完善相干法规[1]。

在国外,公司治理的理论中,Blair认为公司治理是一种有机安排,它融合了不同的法律、文化、制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这样的有机安排,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上来区分;狭义上,公司治理是一套由控制与激励组成的完整的的制度安排,以解决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包括董事会结构与功能、股东权利等一系列的棘手的问题;广义上,公司治理则指的是在有关利益相关者之间如何分配的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一套负责的制度安排[2]。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程度不断深入,我国不断深化现代公司制度改革,学者们把研究的热点放在了公司治理问题上。吴敬琏(1994)在《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中指出,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组织结构,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组成,目的是实现三者制衡[4]。李维安等(2001)提出观点,公司治理是一个体系,其包括主体和客体、边界和范围、机制和功能、结构和形式等诸多因素[3]。

第二章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

本课题从股权结构层面,探讨股东与经营的效率和效果的关系。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呈现出不同性质的股权并存和相对较高的股权集中度的特征鉴于此本文从上市公司的基本情况出发,从控股股东性质和股权集中度方面进行分析。

由于上市公司大都是国有企业改革形成的,所以国有股比例占据主导地位,更加关注政治目标,因此国有持股主体他们很难真正对经济负责,国有股产权存在各种缺陷使得其人格化代表的缺位,最终导致企业经营效率效果的失效[5]。因此提出:假设1:在一定范圍内国有股比例与企业经营效率效果呈现正比例关系。

如果股权结构比较分散,股东他们对经营者直接监督,造成的成本比较高,而所有股东之间却要分配较弱的监督成果,导致股东对经营者的监督水平下降,于是公司的经营效率和效果水平下降。因此提出:假设2:在一定范围内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经营效率效果呈现正相关关系。

C.collins和Jelly I.Porras(1994)认为,一个独立、有效的董事会是企业平稳有序、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6]。独立董事凭借自己的专业判断力和独立性,可以一定程度上制约控股股东的越界行为,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6]。因此提出:假设3:独立董事比例与企业经营效率效果有效性正关性。

我国监事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监督管理人员有无违反法律、法规、公司章程以及股东大会决议的行为;负责检查公司业务,财务状况和查阅账簿及其他会计资料;负责核查董事会拟提交股东大会的会计报告、营业报告以及利润分配等会计资料[7]。因此提出:假设4:监事会规模与企业经营效率效果正相关。

虽然《公司法》允许董事长兼任总经理,但是两职合一意味着公司少了董事长对经理人员的监督,权利更加集中。这样的组织结构使得公司内部信息传递成本变小,在获取有用的市场消息之后,能最快的进行利用,从而有利于经营绩效的提高。因此提出:假设5:两职兼任与企业经营效率效果正相关。

在股权集中度越高的企业,大股东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经理人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者,侵害股东利益,把股权集中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两职兼任的组织结构会削弱董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力度,容易给舞弊现象提供便利条件[8]。做出这些假设:假设6:控股股东性质与财务报表可靠性正相关;假设7:股权集中度与财务报表可靠性正相关;假设8:独立董事比例与财务报表可靠性正相关;假设9:监事会规模与财务报表可靠性正相关;假设10:两职兼任与财务报表可靠性负相关。

由于我国特殊国情,上市公司总体上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很容易造成部权责利的失衡,会致使内部控制的制定存在利益倾向。假设11:控股股东性质与法律法规遵循性正相关;假设12:股权集中度与合规性负相关;假设13:独立董事比例与合规性正相关;假设14:监事会规模与合规性负相关;假设15两职兼任与合规性负相关。

二、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根据研究分析需要,拟选择843个沪深上市公司2012-2014年度的数据进行分析,将数据不全和异常的上市公司排除在外,由于金融业和保险业使用不同于普通上市公司的制度,所以也将这些数据排除在外,最终确定843个样本数据。本文公司治理方面的数据主要来源于Winds数据库、国泰安金融数据库、中国行业经济报告数据库,用EXECL进行数据筛选和整理,并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检验。

三、变量定义和计量

本文依据COSO委员会的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衡量指标是公司经营绩效目标、财务报表可靠性目标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目标的完成程度,也就是本文因变量。因此本文选取的衡量指标是CPA出具的年度财务报告审计意见,即标准无保留时取1。反之为0。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目标,当公司当年没有被处罚措施取1,反之为O。

为了准确的验证假设,根据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定义选取控股股东性质、股权集中度、独立董事比例、监事会规模、两职兼任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上文对内部控制定义的解释,文章选取公司经营绩效、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公司法律法规遵循性为研究目标,构建三个回归模型。模型如下:

验证有关企业经营绩效的假设,构建多元计量模型,模型1:CR=C+β1Sh+β2Ga+β3In+β4Ssi+β5Du+β6Si+β7So+ε1。验证有关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假设,财务可靠性是二项分布,所以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模型2:Re=C+β1Sh+β2Ga+β3In+β4Ssi+β5Du+ε2。验证有关合规性的假设,合规性是二项分布,所以也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模型3:Le=C+β1Sh+β2Ga+β3In+β4Ssi+β5Du+ε3。其中,C是常数量;β1、β2、β3、β4、β5、β6、β7是回归系数,代表改变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量;Cr、Re、Le是因变量;Sh、Ga、In、Ssi、Du是自变量;Si和So是控制变量;ε为干扰因子。

四、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见表1)

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调整R方的值为0.218说明自变量可以解释因变量21.8%的变化量,于是自变量可以公正合理的解释公司经营绩效目标。本文建立模型得到的最终DW值为1.954,和2相差无几,因此残差自相关可以忽略。根据上表实证得到的回归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在1%的水平上,公司经营绩效随着股权集中度增加而增加,即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股权集中可以有效避免股东对经理层的监督控制不到位,从而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董事长与总经理两项职务有一人担任,在5%的水平上与企业经营绩效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说明这种公司组织结构在一定的范围内给绩效带来利益。

对财务报告可靠性影响的Logistic回歸分析:Cox和Snell的R方值仅为0.041,这说明公司治理结构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的解释性不强,有很多因素会影响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但是如果只从公司治理角度考虑是存在局限性的。为了对Cox和Snell的R方进一步调整,使得取值范围在0-1之间,Nagelkerke把Cox和Snell的R方除以它的最大值[8],本模型中NagelkerkeR2为0.210,说明模型的拟合度一般。

第三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本文的研究结论

本研究基于理论分析,作出假设、验证假设,最后得出结论,分析结果结果如下:

股权集中度: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过高或者过低,都会使得公司作出的决策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从而影响公司的经营效果。本文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要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在这个范围水平上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经营绩效和财务报表可靠性正相关,但是与合规性负相关。

控股股东性质:国有控股在一定的范围内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发挥产生积极影响,实证结果也发现控股股东性质与内部控制正相关显著,其中与合规性在0.05水平上正相关。

监事会规模:监事会规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现正相关。因为监事会处于公司监督的重要位置,对董事会及经理层的活动及行为形成有效的约束,多数人监督总比少数人监督力度要大,发现管理的不足和漏洞,并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维护企业的正常经营秩序。

独立董事占比:独立董事比例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正相关,是呈现不显著的正相关。

董事长兼任总经理:董事长兼任总经理与财务报表可靠性目标和公司法律法规遵循性目标负相关,与经营绩效目标正相关。

二、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对策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寻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期望对现实的公司治理结构调整起到一定作用,从而提高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把上面的研究结论作为起点,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优化股权结构。除了一些与国计民生有重要关系的企业需要保持国家的有力控制,其他公司应该倡导市场经济的自由投资,减少民营资本和非本国资本等非公资本的投资障碍,使股权适度分散,增加对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督。

第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能够让独立董事真正发挥独立决策、独立监督的作用。在重人情关系的中国,我们尤其需要独立董事保持真正的独立。因此从独立董事的选择、独立董事的薪酬领取等角度出发,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减少其对公司内部董事的依赖,真正从所有股东的权益角度出发做决策。

第三,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从实证检验的结果看到,虽然两职合一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不显著,但对三个内部控制目标都是负相关。因此,需要分开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职权,这不仅可以维护中小股东权益,也有利于公司采纳更多好的建议,更有利于公司持久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有红,胡燕.试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对接[J].会计研究,2004年10期.

[2]张先治,戴文涛.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影响程度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7):89-95.

[3]Doyle,J.,Ge, W.and McVay, S.2007.Dtermenants of Weaknesses rn Intemal Controlover Finacial Reporting.Joumal of Accounting andEconomices.44: 193-223

[4]王鹏.内部控制质量企业特征与盈余质量[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2).

[5]栾和涛.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一基于我国创业板企业的实证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4.

[6]张川、沈红波、高新梓.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审计师评价与企业绩效[J].审计研究.2009,第6期

[7]白华.论控制活动[J].会计研究.2012(10):42-48.

[8]刘祖基.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分析[J].财会通讯.2013.

猜你喜欢

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建议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公司治理结构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
三代人的建议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