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教学法之我见

2018-09-10韩俊红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课堂应用问题教学法语文

韩俊红

摘 要:长期以来,如何正确地教语文,如何正确地学语文,一直是困扰师生的难题。本文结合当前语文课堂的现状,探究了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语文 问题教学法 课堂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8-0101-01

在如今课改的大背景下,语文能力显得越发重要。高考改革也在暗示着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然而,现实情况是学生一般情况下不太重视语文的学习,语文课堂的高效学习就受到质疑。那么,作文语文教师的我们如何守住语文的课堂?如何让学生有较高的收获感?如果让语文知识化为学生的自身的一种能力和素质?如何提高每一位学生语文素养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需要思考、探究的。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我们期待并且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质疑,在质疑中学会思考进而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在质疑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体验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掌握探究的方法,以期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大力倡导探索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我通过比较不同课型,不同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从学生,老师两个角度进行调查,调查数据显示:问题教学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模式。

1 语文课堂现状

1.1 学生的主体性难以体现,并且学生缺乏主动性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数据调查显示,课堂上能提出问题的学生仅占10%,有40%的学生不喜欢提问,50%的学生偶尔会提出问题,而在课堂上能主动动脑思考,并积极发表自己见解的仅占30%,20%的同学是等别人回答思考,而自己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50%的同学,希望老师全盘讲解。这些数据显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较差,不能积极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更不能提出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还不是处于主体地位。学生主动性不明显,多数教师还是满堂灌,学生多是在被动的学习。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老师布置什么就学习什么。离开了老师的讲解灌输,学生会无所适从,不知道要学什么知识,做什么作业。问题意识较弱,质疑精神贫瘠。这《与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差甚远。

1.2 课堂问题多而杂,有时是满堂问,缺少主问题和教学主张、教学精神的贯穿

从老师的角度来说,课堂问题多而杂,有时是满堂问,缺少主问题和教学主张、教学精神的贯穿。教学提问,教学行为缺少一贯性。提出的问题少有探究性,其中大多数属于封闭性问题。这样的课堂,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的主体主动性难以调动。没有了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是低效的。学生是被动接受而非主动探究,难以培养其合作意识,很难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学习应该是接受与探究的和谐统一。语文课堂需要关注,既要有必要的知识的传授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也要重视探究学习能力提升。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建立团队意识,在与他人的讨论及其他合作活动中学会正确的表达自我,学会倾听,学会分享自己的认识,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 有效提问的方法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探究的精神。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老师的引导作用是本文探讨的主要方向。笔者通过实践语文问题教学法,有了一些思考和总结。

2.1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有效、高效阅读。发现问题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始。而我们的学生习惯老师提问、分析、得出结论或答案的课堂模式。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提问的意识,也不知道從哪些方面入手质疑提问,更不知道怎样提问。因此,引导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是问题教学法开始的第一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引导学生会读书。几乎所有被调查的学生都认为中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是有必要的,他们希望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获得更多的知识,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但是只有7.03%的学生知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阅读方式,其余的学生面对着阅读文本,只习惯于略读或精读,造成阅读效率低下或阅读兴趣下降有阅读行为而无阅读效果。

2.2 反馈落实学生提出的问题

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的认真有效的阅读,问题提出来后,老师需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一部分问题,然后汇总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有些同学提出的问题浅显,而为了保护学生的提问的积极性,此类问题可以放在小组内合作解决。这样既可以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可以让他们在对比中,在小组成员的交流中欣赏到别人提问的智慧。悄无声息中提高自己。避免课堂交流中成为笑点而打击某一些学生的积极性。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J·W·盖泽尔把“问题”分为三类,即呈现型、发现型和创造型。呈现型问题指的是教科书或老师给定的问题,其思路和答案都是现成的,是学生交流可以自己解决的。这类问题并非学生主动参与的思考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质疑的精神。相比之下,“发现型”和“创造型”问题就具有创造的价值,是学生思考探索的结果,这类问题应该成为课堂交流的重点。

其次,筛选,归类,合并。有些问题虽然有一定的探究价值,但偏离了语文的教学方向,或者说非语文问题。此类问题,老师可以告诉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但并不作为课堂交流的重点,或者放在课堂上交流。

2016年中国教育学会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说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笔者认

为,问题教学法能有助于学生这些关键能力的养成。

参考文献:

[1] 杨强,郭宇峰,王涛.“问题教学法”的探讨[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04).

[2] 孟有能.问题教学法之我见[J].陕西教育:行政版,2012(4):66-66.

猜你喜欢

课堂应用问题教学法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有效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探究
浅谈“口号”在课堂应用中的作用
基于卓越电气工程师培养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改革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