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中的遗香:柳永与慢词

2018-09-10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8年19期
关键词:长调柳永宋词

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貢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在内容上把词从官词中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

柳词在宋词史上的开创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

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而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词至柳永,体制始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柳永对慢词的探索创造,后来的苏轼、辛弃疾等人或许只能在小令世界里左冲右突,而难以创造出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那样辉煌的慢词篇章。

2.市民化的写法与抒情的自我化。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柳永由于仕途失意,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他又经常应歌妓的约请作词,供歌妓在茶坊酒馆、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演唱。因此,他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转而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情事。

3.词的表现方法的改变。

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的词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炼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诸如副词“恁”“怎”“争”等,代词“我”“你”“伊”“自家”“伊家”“阿谁”等,动词“看承”“都来”“抵死”“消得”等,柳永词都反复使用。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像是直接与人对话、诉说,使读者和听众既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词的体式和内容的变化,要求表现方法也要作相应的变革。柳永为适应慢词长调体式的需要和市民大众欣赏趣味的需求,创造性地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写景状物,不用假借替代;言情叙事,不需烘托渲染,而直抒胸臆。

清末民初的词家郑文焯:屯田(柳永官屯田员外郎,故称)北宋专家,其高浑处不减清真,长调尤能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做挥绰之声。

女词人李清照: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九成。

宋代黄裳评价柳永:予观柳氏文章,喜其能道嘉祐中太平气象,如观杜甫诗,典雅文华,无所不有。是时予方为儿,犹想见其俗,欢声和气,洋溢道路之间,动植咸若。令人歌柳词,闻其声,听其词,如丁斯时,使人慨然有感。呜呼,太平气象,柳能一写于乐章,所谓词人盛事之黼藻,其可废耶?

梁衡《读柳永》:也许我们可以责备柳永没有大志,同为词人不像辛弃疾那样:“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不像陆游那样:“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时势不同,柳永所处的时代当北宋开国不久,国家统一,天下太平,经济文化正复苏繁荣。京城汴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新兴市民阶层迅速形成,都市通俗文艺相应发展。恩格斯论欧洲文艺复兴时说,这是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市民文化呼唤着自己的文化巨人。这时柳永出现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市民文学作家。

1.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2.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据说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

3.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慢词是宋词的主要体式之一,它与小令一起成为宋代词人常用的曲调样式。明刻本《类编草堂诗余》以词在58字以下为小令;58至90字为中调;90字以上为长调。此说也已成为一种习惯的区分,虽不一定拘泥,但可作大致的参考。

慢,古书上写作“曼”,亦是延长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张炎《词源》云:“慢曲不过百余字,中间抑扬高下,丁抗掣拽,有大顿、小顿、大柱、小柱、打、掯等字,真所谓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偶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之语,斯为难矣。”这一段话,其中有许多唱歌术语,我们已不是很能了解,但还可以以此了解慢曲之所以慢,就因为有种种延长引伸、悠扬舒缓、曲折有致、韵味不尽的唱法。慢词的内容细腻深婉,与其长调相配,情感抒发可谓幽深缠绵,荡气回肠。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首词是柳永慢词的代表作,采用层层铺叙的手法,描写了杭州的繁华和西湖的秀色。上片侧重写杭州的都会风貌,先点明杭州位置的重要和历史的悠久,然后从市内的“烟柳画桥”写到郊外的钱塘怒涛,又从江上写到市内的繁华富庶。下片前半段写西湖的秀丽风光,先用“清嘉”二字总括湖山之美,再从四时风物,昼夜笙歌,湖中人物等方面对西湖进行细致描画,其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最为脍炙人口。

古典诗词作为重要的文学体裁,虽然历经巨大发展,掀起过若干次高潮,但与其在封建社会的辉煌程度和取得的丰硕成果相比,如今可谓萧条冷落:写诗者少,关注者寥,更鲜有广为传诵的佳篇名句。最主要的原因,忙碌的生活状态使文化人的闲情雅趣不在;急功近利的学校教育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上只有背诵与赏鉴做题。总之,生活太快,不需要诗词,尤其是慢词。倒是在流行乐坛,古典诗词不时唤起人们的文化记忆,但我们对古典诗词的传承还应着眼于教育的改进。

示例一:

唐末宋初,诗已发展至令人赞叹的巅峰,如鲁迅先生所言:好诗已叫唐人作尽了。宋诗创作要想再创新意,不落窠臼,确实很难。

但智慧的宋代文人们却另辟蹊径,顺应宋代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选择了更便于流传、吟诵、歌咏,更加平民化的词。

于是,宋词便从“诗余”的角落里缓缓站起,在奔涌的文学洪流中屹立,占据半壁江山。

对于唐诗的精华,宋人视若珍宝,非但没有弃之如敝屣,反而加以继承、发展、创新。宋词继承了唐诗丰富多彩的题材,而错落有致的长短句更能跌宕起伏地叙写;宋词继承了唐诗灵活多变的手法,而宋词的随性自然更能使艺术技艺前承后合,浑然一体;宋词继承了朗读的韵律美,而宋词的时缓时急、整散结合更使人醉心;宋词继承了唐诗或细腻、或哀怨、或豪迈的万千情怀,而宋词的张弛有度更能将词人的碧血丹心表现得淋漓尽致;宋词继承了唐诗变幻莫测的文风,而宋词的包容开放更能使开阔雄浑、清丽活泼、高远广邈、婉约含蓄氤氲于那一阕阕的玲珑玑珠间……

示例二:

真情在每一个普通人的身边,我们常常因好高骛远将它忽略。捕捉人性中的真情,必得有一颗淡泊宁静的心,远离了喧嚣,贴近了平凡,于真切细微处体察那动人的情愫,方能抒写人性的至真至美,传唱千古。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柳永,即使在死后数年,每年的清明,坟前依旧有非亲非故的女子歌舞为之安魂。那些遭人唾弃的女子许多并未见过他,她们怀念的其实更是一种被关注、被尊重的感觉。只因深入体会过底层小人物的生活辛酸,吟唱着普通人的缱绻真情。“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优美意境令历史动容,那些远古的离愁别绪,唤起各个时代的共同心声,无数底层人的真情跨越了最遥远的时空,代代传递,感人心怀。

猜你喜欢

长调柳永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柳七官人寻花问柳觅新词
马背长调
长调歌王
蒙古族长调在地方中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及策略
宋词
刘羽亮??《宋词数首》
柳永的词
论蒙古族长调的地区性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