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钱选《秋江待渡图》中的绘画思想

2018-09-10王鹏程

大东方 2018年3期

王鹏程

摘 要:作为后人,想真正读懂一幅书画作品,首先要做好的功课有三点,即:“知其世,识其人,明其志”。就是首先要了解作者创作该作品时的历史社会背景,其次对作者本人的生平和艺术道路有深刻的认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作者想通过这幅作品表达自己内心怎样的情感或者志向,只要把握好这三点,分析作品自然不在话下。

关键词:钱选;秋江待渡;知其世;识其人;明其志

一、钱选生平

钱选(1239-1301),善诗书画,具有前朝遗民、南宋士大夫、在野的三重身份,使其不齿与当朝统治者合作,故而隐绝山林,寄情幽地。钱选心怀“出世”思想,想逃离现实世界,追求自由美好的境界。其实秋江待渡中的“渡”这一字具有深层含义,钱选不仅是想描写渡画中想要过江之人,也是在渡自己。佛家有云,渡己,亦是渡人。儒家主张为人生而艺术,“乐则安,安则久也”。老庄则主张“一致虚极,守静笃”,追求“还淳返朴”的人生,即艺术的人生。毫无疑问,钱选是赞成老庄之道的,并以身践行的。

二、秋江待渡

《秋江待渡》是宋末元初画家钱选的山水作品,长卷,青绿纸本。先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整幅作品以墨线勾勒山石林木轮廓,再施以青绿重彩,几乎不用皴笔,画法接近展子虔的《游春图》,明显带有“复古”的韵致,意境苍茫。

从时代风貌层次来看,以范宽、郭熙等为代表的北宋画家作画时,讲究以气取胜。气分两个层次:一为笔气、墨气、色气。二为气机、气势、气度。以李唐、马远、夏圭为代表的南宋画家和元代画家多是以韵取胜。韵,和也。山水传神的根源不在于技巧,而在于艺术家由自己的生命超越以后所呈现的精神主题,即作品的韵致。钱选作为一代名家,其能力不仅在于从第一自然的艺术之美中观察了第二自然并描绘出来,更在于发现了艺术中的第三自然,即理想的虚无之境。

该作品中间大量留白,色彩淡雅,澄明如镜。一方面整幅作品的构图尤为宽绰萧逸。中国艺术中的空白,是更大的谦虚与淡泊。因为我们的耳目视听,所有的感觉已是感觉的尸体,因而我们要向更渺遥的地方去,那便是感官的极限,一切都有新的可能存在。另一方面,大量的留白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空虚寂寥,几近心若死灰。对中间的水面部分的处理可谓逸笔草草,留以虚无之境,任后人揣思。元代文人画摆脱了宋代院体画对于形似的追求,又因经受过系统的训练,故不会过分放肆,因而走了一条中间道路,即追究冲淡平和,荒率萧疏的意境。钱选的这幅作品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近处岸边色彩运用巧妙,是整幅画面不再平白无力,而是化为悦动翩飞的乐章。树木由热烈奔放的暗红色转为象征冷静平和的清淡墨色,最终归于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浓淡相宜,均衡和谐的中正气象。正如唐人孙过庭所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落实到钱选本人,也可以理解为初时心中思绪万千,躁动不安,经过澄怀问道,最终归于寻常百姓生活,不再过问世扰纷争,只求心灵的静穆栖息。

其实画中那位近岸的待渡者不就是钱选自己的真实写照吗?钱选何尝不是在抑郁困顿中挣扎,渴望渡江而去,到达生命的彼岸。画中船夫载着两位客人向对岸许许远去,这和此刻正在近岸等待的待渡人焦渴远眺成形鲜明对比,弥漫于江面的哀怨忧愤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强化,夕阳斜照染红了远山,晚霞照耀在老树上折射出暗红色,低郁而沉闷,这也是待渡者的心灵写照,而画中右边部分,彼岸的山水苍翠,生机勃勃,这正是待渡者向往的美好境界,但无奈天色渐暗,时辰不早,不知船家渡完那船上的两个人之后,还有没有时间会回来渡自己过江,作者留给后人遐想的空间,并没有给出答案。

江面部分占满画面中间位置,极具张力和深意的,那看似平静如镜、水波不兴的江面,实则象征着满江哀怨与忧愤、不舍与绝意,形成了表象的虚无与实质的充盈的强烈对比,是整幅作品的高潮,然而物极必反,高潮之后,遥远的虚无之境才是作者的终极追求,作者出世的急切期盼为整幅作品建立了情感基调。

作品中上部分委蛇的连绵低矮的远山渐逝于左上方,这实则是钱选的精心布置,意在作品中部虚无缥缈延伸向未知而深邃的远方,或美好繁华或凋零晦涩,但无论如何,钱选是不屑于现实的苟且的,他渴望去未知的远方寻找答案,去寻找一个可以让心灵安顿的居所。整幅作品有山有水、有草有木、有船有客,但终归都化为一个大大的疑问:能否让自己渡到彼岸呢?毕竟那是一个理想的地方,一个能安顿孤寂生命的场所,哪怕是虚幻的或短暂的。

三、总结

元朝为异族所统治,知识分子饱受压迫,只能寄情翰墨。院體画逐渐衰落,宫廷画家开始流落民间变成文人画的主要成员,文人画正式确立。一反北宋形似与写实,转向扪心自问和自身主观意兴心绪的表达。钱选诗书画一体,可谓是文人画派的典型代表人物。自作诗抒怀,耳后将诗中思绪化为笔墨色彩陈于纸上,自题七言绝句:“山色空濛翠欲流,长江浸彻一天秋。茅茨落日寒烟外,久立行人待渡舟。”以小行楷字体化浑浑大篇为小部分,以忌喧宾夺主之嫌,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距离拉开,给人以萧疏朗逸之感,与画作整体构图和情感基调若合一契,相得益彰,这种诗书画一体的表现形式,以诗意充实画意,开创了元代绘画的新风格。

参考文献

[1]朱良志《生命清供》[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陈传席《中国画美学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

[3]陈传席《中国画山水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

[4]朱良志《南画十六观》[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