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集群动态演化与基地发展研究

2018-09-10戴钰慧

中国商论 2018年29期
关键词:产业集群

戴钰慧

摘 要:产业集群是一般规模的中小企业通过抱团取暖的方式与大企业进行实力抗衡,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通过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是进行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产业集群演化三阶段模型,以海宁皮革城为例,将产业集群从数量扩张期、发展到质量提升期与研发与品牌创新期的演化过程与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相结合,论证了产业集群的演化发展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之间的交互关系。

关键词:产业集群 先进制造业基地 动态演化 海宁皮革城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10(b)-164-04

产业集群是一般规模的中小企业通过抱团取暖的方式与大企业进行实力抗衡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在某一个地理区域内,基于某个特定产业,其供应链上的众多的企业及组织的资源集合体,以及基于这一产业,在这种资源集合体内产生了专业化分工合作,从而达到技术、知识等资源的共享,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组织形式,这一形式不仅包括企业,也包括市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既体现在成本的优势、产品的差异化、区域的营销优势和市场的议价能力等直接经济要素上,又可体现在区域创新、品牌建设等非直接经济要素上。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其中制造业是最为主要的贡献者。根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统计年鉴资料显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要指标中,在383148家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制造业为358665家,约占到93.61%;工业企业法人全部资产1023398亿元总资产中,制造业企业法人的总资产达到782522亿元,占比 76.46%;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1109853亿元,利润总额66187亿元,制造业分别达到:992673亿元和57975亿元,分别占比89.44%和87.59%。这些数据说明了制造业在我国工业企业的各项经济指标中占绝大部分,制造业的兴旺对整个工业经济发展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浙江省作为我国的制造业大省,早在2003年8月27日,省人民政府便发布《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的文件,要求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请认真贯彻落实,重视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当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否能够成功转型升级将直接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在我国制造业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是基于产业集群形式的(Xu&Zhang,2008;Wang& Mei,2009;Long & Zhang,2012)。因而,有必要从产业集群发展演化的视角来探讨研究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本文笔者首先根据阮建青,石琦,张晓波(2014)提出的产业集群演化是经过产业集群的发展演化会经历数量扩张期到质量提升期,再到研发与品牌创新期间三个阶段的三阶段模型。其次以海宁皮革城为例,根据产业集群发展演化的内在机理和外在表像,将该产业集群的演化发展与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探讨。最后得出结论。

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1)根据产业集群的发展演化的内在的机理,其与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的建设发展的互动影响进行探讨与研究;(2)本文以海宁皮革城为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研究提供案例佐证;(3)本文的研究建议在一定程度上为先进制造业的建设发展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价值。

本文余下部分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回顾相关文献进行简单综述;第三部分:以海宁皮革城为例进行案例分析;第四部分:海宁皮革城产业集群的动态演化与先进制造业基地互动关系分析;第五部分:文章结论与研究展望。

1 文献综述

1.1 产业集群理论发展情况

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关于人类活动专业化分工的影响便是关于产业集群的最早论断。1890年,马歇尔将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地区定义为“产业区”,提出“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两个概念,并论证产业集群是由于外部性导致的。韦伯(1909)提出“聚集经济”的概念,将区位因素归纳为区域和聚集两大因素,认为由于企业决策者认为因迁移而追加的运输和劳动成本将大于集聚所得的利益,因此出现了产业的聚集。佩鲁(1945)首先提出用来研究经济增长的增长极理论,该理论定义位于某一区域内的一组扩张的、可诱导本地区经济活动深入发展的产业就是增长极。通过该地区主导产业的核心企业,进而发挥该企业所在的整个产业的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进而推动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学术界对于地域内的相同或相似产业的中小企业网络给予极大的关注,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对产业集群理论进行研究,发展成为新产业区理论。迈克尔·波特(1990)进行了产业集群理论的经典论述,阐述了产业集群的概念、特征等基本问题,使集群理论的研究进入全新的一个竞争力理论发展阶段,如图1所示。

1.2 我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研究的相关文献

陆立军等(2004)分别定义“制造业”“世界”“基地”“先进”的涵义,并认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体现在基础设施、研发与创新、生产经营、政府服务以及人的素质、意识、观念等5个方面的现代化、国际化。庞瑞芝、白雪洁(2005)认为:面向世界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具有“通过某类或某几类相关制造业企业集聚形成的产业基地”和“一个市场环境较完善的工业化区域”两个层面的含义,并指出推动较完善的市场环境建设有助于构建面向世界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着眼于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化服务平台建设。陈瑛、汤建中、邓立丽(2005)指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规模化、先进性和外向型,并提出长江三角洲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议包括:组建先进制造業的网络系统、务实先进制造业的坚实基础和打响先进制造业的产品品牌三项。

1.3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研究综述

王立军(2003)认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是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和区域政策,并在该基础上对浙江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产业集群重点选择与保障措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郑文哲、郭金喜(2003)中分析了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从建设文化工程、创新工程和合作工程三大方面全面推进浙江产业集群向先进制造业基地转化。余东华和赵梦(2004)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是由外部经济性、联合行动与制度效应所构成的综合效应,并以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为例,指出根据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结合当地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选择当地具有一定基础和发展前景的产业,着力培育发展成为产业集群,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基地,增强胶东半岛的经济实力,提高其国际综合竞争的能力。

综上所述,以上文献对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研究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不足的是以上的研究都仅从某些方面进行定性的研究,缺乏定量研究,也没有具体的案例研究,这正给本文提供了研究空间。本文以海宁皮革城为案例,从产业集群发展演化的角度进行先进制造基地建设的探讨与研究。

2 海宁中国皮革城案例分析

2.1 海宁中国皮革城概况

浙江省海宁中国皮革城于1994年建成开业,是目前我国最具影响力、生产和销售规模最大的皮革专业市场。中国皮革服装、裘皮服装、毛皮服装、皮具箱包等皮制品的集散中心,也是皮革价格信息、流行趋势、市场行情的发布中心。海宁皮革城经过20多年快速发展,2010年1月26日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海宁中国皮革城正不断开拓创新,2013年9月,海宁中国皮革城网上交易平台—— “海皮城”正式上线,次年12月,启用了中国皮革行业首个移动APP应用—— “玩转海皮”,尝试O2O商业模式;2015年3月,互联网产业融资服务平台—— “皮城金融”启动上线;7月,跨境电商平台—— “漂洋过海”启动上线,由此,稳步开启线上线下融合推动产业发展的新历程。目前总部市场总建筑面积130余万平方米,经营户5900余家,市场建筑面积280余万平方米,其中包括海宁皮革城本地市场:皮革城一期市场、二期鞋城和皮草广场、三期品牌风尚中心和四期的裘皮服装专业市场;还包括通过自营投资、股权收购等方式建设了辽宁佟二堡、河南新乡、江苏沭阳、湖北武汉四川成都等九个连锁市场,通过拓展连锁市场、扩容总部市场、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经营业态等全方面方式,海宁中国皮革城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形成了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发展态势。

2.2 海宁皮革城产业集群演化三阶段

(1)数量扩张期(1994—2010)。海宁中国皮革产业形成初期,在信息、资源、政策等方面因素有所限制的情况下,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先后在海宁地区建成的皮革城一期、二期、三期、四期以及五期市场形成了集生产、加工、旅游、销售为一体的庞大的海宁皮革产业本地网络。2008年,海宁皮革城本地市场发展发展趋于成熟之际,提出了“内涵式发展、处延式扩张”并举的发展战略,立足海宁,辐射全国,拓展更大更宽阔的市场,分别在成都、湖北武汉、河南新乡、辽宁佟二堡等地新建或并购皮革城,随着生产规模的与日俱增,展现了该产业空间战略布局。

(2)质量提升期(2010—2013)。2010年开始,海宁皮革服装企业增速减缓,直至2013年,皮革服装企业陷入发展低谷。受全国各地皮革服装电商营销的持续冲击,品牌商品销售下滑,贴牌商品订单量甚至出现30%以上的下降趋势。加上暖冬因素,皮革城销售旺季不旺,四季度返单量锐减,大部分服装企业于当年11月底便停工。奥王、龙马、汉诺威3家企业销售收入分别比2012年下降25%、31%和36%。全市制革企业产能虽然与市场需求趋于平稳,但是受皮革服装销售颓势影响,服装革滞销,价格开始松动,库存积压。由于行业整治需要,制革企业每年大量的环保资金投入对利润空间挤压明显,利润率大多不足2%,部分亏损,整个皮革市场出现“柠檬市场”。随着人工成本上涨,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皮革企业效益上行压力较大,受到内生质量危机的影响,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在海宁中国皮革城内部企业通过信息、技术等资源共享,规范产品质量,市场竞争机制,增强本地网络内企业间联结度,优化了皮革产业市场。

(3)研发与品牌创新期(2013至今)。海宁中国皮革城作为中国皮革产业的领军者,一直秉承“服务皮革产业,引领皮革时尚”的发展信念和服务宗旨,通过拓展连锁市场、扩容总部市场、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经营业态等全方面方式,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的皮革风尚中心。再外扩发展的战略下,海宁皮革城感受到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积极进行研发与品牌创新。品牌建设成果突出,目前海宁市皮革产品共有两个中国知名品牌、6个浙江省名牌和7个嘉兴市名牌、1个中国驰名商标、7个浙江省著名商标和12个嘉兴市著名商标、4个国家免检产品。其中,雪豹集团、蒙努集团荣获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授予的“中国名牌”称号和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国家免检产品”称号。此外海宁皮革城还非常重视产品的研发与创新,每年举办中国皮革博览会,定期举办皮革时尚周、中国国际皮革、裘皮服装设计大奖赛等活动,创新研发新品,引领皮革风尚。近年来,海宁市政府非常重视区域品牌的培育扶持步伐,出台了一系列名牌带动战略的实施意见。例如:对获得中国名牌或驰名商标的企业奖励100万元,获得省级名牌或省级著名商标的企业奖励10万元。海宁中国皮革城则对企业自主品牌建设给予扶持,在租金收入中提取10%作为自有品牌奖励资金,凡在皮革城商铺招牌上突出自有品牌宣传达到要求,且经销自有品牌皮装比例超过50%的商家,将在考核合格后返还租金的10%等优惠政策。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激励,政府重视品牌培育,海宁中国皮革城里的企业品牌意识逐步增强,产品的设计开发水平也相应提高。在中国皮革协会主办的历届“全国皮革服装设计大奖赛”中,海宁中国皮革城多次榮获各类大奖。最后,海宁皮革城通过跨区域市场网络发展,实现了皮革产业内企业的品牌输出和管理输出,进而实现品牌影响力的更进一步升华,如图2所示。

3 海宁中国皮革城产业集群动态演化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

3.1 海宁中国皮革城产业集群动态演化对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的影响

海宁中国皮革城产业集群的动态演化根据前一章的论述,经历了三个阶段升级的发展演化,从数量扩张期、质量提升期到研发与品牌创新期。从数量扩张期从数量扩张期演进发展到质量提升期的主要动力是内生质量危机,从质量提升期演进到研发与品牌创新期的主要原因是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产业集群在演化的过程中,是通过流程升级、产品升级与功能升级这三个路径得以实现的。通过这三个路径,可以说明产业集群在技术、管理和创新等多方面都存在诸多优势。这些优势不仅助于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发展,而且是构建先进制造业基地先导条件。其中行业层面上存在信息资源优势、人才优势、行政管理优势,融资途径优势和技术创新优势,在微观企业层面上存在着的分工和合作,协调发展等优势,这些都是为产业集群演进对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促进的重要影响,如图3所示。

3.2 海宁中国皮革城先进制造业基地对产业集群动态演化的影响

一个地区一个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要捷足于这个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海宁皮革城作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其建设和发展受到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关注和重视,并受到具体的政策导向,因此海宁皮革城先进制造业基地对产业集群动态演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府、媒体、社会公众等客观主体对产业集群动态演化的影响。政府首先可以从宏观上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防止出现市场紊乱,保证企业有序竞争,为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基础的成长提供孵化器;其次,政府通过具体的减税、奖励等方式鼓励产业集群企业“三去一降一补”,有助于产业调整供给侧改革;最后,政府的产业政策有利于一个地区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媒体一方面可以通过对于“名牌商标”“优质产品”的宣传报道,深化公众对于该品牌的认知与印象;另一方面,媒体能发挥监督的作用,促使产业集群更有效率的进行分工合作,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经济效益。

成熟的产业发展演化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构建打下扎实的基础,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会产生虹吸效應,从而促进产业集群的演化升级调整,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新常态的发展与升级。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产业集群的动态演化升级过程的剖析,从内在因素外在比较两个方面分析了产业集群动态演化经历的数量扩张期、质量提升期和研发与品牌创新期三个阶段。本文以海宁皮革城为例,首先论述了该产业集群的演化升级过程;其次作为先进制造业基地代表,以此为例进行两者交互影响作用的路径分析,最后论述,在政府产业政策的引导下,达到两者相互影响的良性循环。

本文关于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的相关论述,有两点启示:一是产业集群在发展、升级、演化的过程中,如何稳扎稳打,逐步推进,迅速发展?这对于整个嘉兴市50多个产业集群,甚至浙江省530余个产业集群都值得思考并可以借鉴;二是如何发挥政府的产业、税收等鼓励政策,使产业集群的发展演化与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一个良性的闭环,促进当地经济新常态、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剑锋,唐振鹏.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8).

[2] 林竞君,蔡秀玲.基于网络嵌入性的集群生命周期研究——一个新经济社会学的视角[J].经济地理,2005(2).

[3] 庞瑞芝,白雪洁.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内涵及特征探析[J].经济论坛,2005(9).

[4] 曲钥,蔡昉,张晓波.“飞雁模式”发生了吗?——对1998—2008中国制造业的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3,12(3).

[5] 阮建青,石琦,张晓波.产业集群动态演化规律与地方政府政策[J].管理世界,2014(12).

[6] 阮建青,张晓波,卫龙宝.危机与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质量升级——基于浙江产业集群的研究[J].管理世界,2010(2).

[7] 魏守华,石碧华.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 2002(1).

[8] 张辉.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在经济机理[J].中国软科学, 2003(1).

[9] 张晓波,阮建青.中国产业集群的演化与发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10] 朱英明.论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J].中国软科学,2003(7).

[11] Akerlof,G. A.“The Market for‘Lemons: Quali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0,84.

[12] Ali,M.,Peerlings,J.,and Zhang X.“Clusteringas an Organizational Response to Capital Market Inefficiency: Evidence from Micro-enterprises inEthiopia”[J].Small Business Eco nomics,2014,43(3).

[13] Blanchard,O.,Shleifer,A.,2001,“Federalism with and without Political Centralization:China Vs. Russia in Transitional Economics: How Much Progress? ”[J]. IMF Staff Papers,2001,48.

[14] Giuliani,E.,Rabellotti,R. and Pietrobelli,C.“Upgrading in Global Value Chains: Lessons from Latin American Clusters”[J].World Development,2005,33(4).

[15] Huang,Z.,Zhang,X.and Zhu,Y.“The Role of Clustering in Rural Industrialization:A Case Study of Wenzhous Footwear Industry”[J].China EconomicReview,2008,19.

[16] Otsuka,K.and Sonobe,T.“A Cluster-bas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olicy for Low-income Countries”,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World Bank,2011.

猜你喜欢

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视角下高职物流教育与区域物流协调发展的合作机制研究
区域性产业集群、价值链与体育用品之间关系的研究
关于产业政策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律的初探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饮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