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尔沁民歌的内容特点探析

2018-09-10杜欣桐

剧作家 2018年5期
关键词:科尔沁蒙古族民歌

杜欣桐

科尔沁民歌种类多样,有反压迫剥削的《嘎达梅林》,有思念亲人、怀念故土的《诺恩吉雅》,更有表达爱情、互诉衷肠的 《韩秀英》 。三种不同种类的科尔沁民歌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各自的特点。本文从背景内容、音乐本体等角度对以上三首民歌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总结出科尔沁民歌的内容特点以及折射出的历史文化。

一、科尔沁民歌研究现状

近些年来,关于科尔沁民歌的相关研究论文逐渐增多,笔者搜集到的资料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研究传统音乐方面的论文有:陶秀珍的《科尔沁民歌文化研究》,色音套格特的《科尔沁民歌外来文化影响研究》等五十余篇。

2.研究创作方面的论文有:包清文的《科尔沁民歌在当代音乐创作中融入的研究》一篇。

3.关于内蒙古地区民歌传承与保护方面的论文有:王兴斌的《科尔沁地区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与传承研究》等七篇。

二、科尔沁的历史概况

科尔沁原本是一个蒙古部落的名称,现在是科尔沁部族居住、生活的地区。十三世纪初,科尔沁部落经过几次大规模迁徙之后,于明朝中叶进入松嫩平原。目前,科尔沁地区指以通辽市为中心,包括兴安盟以及周边的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等地区。受到部落文化的发展和地缘关系的影响,当今的科尔沁已成为文化地理学名称,科尔沁文化可谓是以蒙古科尔沁部落社会文化为基础组成的地域文化范畴。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十三世纪时曾使用畏兀儿字母来拼写蒙语。到忽必烈时代,藏族喇嘛八思巴于1269年创造了一种蒙古新文字,即八思巴字。1307年,蒙古族语言学家搠思吉斡节儿创造了至今通用的蒙古文字。中国的蒙古语的使用由于环境的影响和对语言结构要求的严谨,使得现在大部分蒙古族年轻人,特别是城市里的一代,渐渐不再使用母语交流,语言的传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内容、风格、形成及特点与蒙古族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和历史传承等方面有密切的联系。“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经济,“毛毡帐裙”“食唯肉酪”的生活方式,“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自然景色,这些都使得蒙古族音乐文化从古至今焕发着奇异的色彩,散发着浓郁的草原气息。在科尔沁地区一带生活的蒙古族现在大概有近150万人口,这一地区的蒙古族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并大量通婚,潜移默化地受到了东北地区汉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使得其文化具有草原文化特征的同时,又有着一定的农耕文化的特征。

三、歌曲表现内容以及音乐形态分析

《嘎达梅林》是科尔沁的一首短调民歌,歌曲是以蒙古族传奇英雄的人物命名的[1]。歌曲讲述的是英雄嘎达梅林起义反对军阀的牧垦草原计划[2],保护蒙古牧民利益和抵御草原沙化的事迹。歌曲为典型的一曲多词式的分节歌结构,单一部曲式。歌词以鸿雁为情感依托,以第三人称视角客观化道白,具有明显的叙事民歌特点。以一字一音的音节式歌词布局为主,叙述性特点较浓。乐曲以委婉抒情的d羽五声调式为基础,由上下两个(5+5)对比关系的乐句构成规整性收拢型乐段。两句的第二小节音乐材料相同,使音乐的统一性大大增强。结束落音一高一低八度呼应,使情绪起伏张弛有度。在每一句的倒数第二小节处材料一致,具有合尾式的统一特点,这也使得对比关系的两个乐句具有一定的归一性。旋律线以五度上行跳进开始,情绪激动、饱满深情;节奏强起,真挚肯定,并以均分为主的四分音符使音乐的流动性增强,情感得到充分诠释。节拍为板眼性较强的4/4拍,在中速稍慢的律动中委婉抒情,缓缓道来。

“老哈河水长又长,岸边的骏马拖着缰。美丽的姑娘诺恩吉雅,出嫁到遥远的地方……”蒙古族短调民歌《诺恩吉雅》,原本长达三十段,现已搜集整理的有十六段,是非常典型的一曲多词的分节歌结构,抒情题材。歌曲描述了漂亮贤惠的蒙古族姑娘诺恩吉雅听从父亲的意愿远嫁他乡,日夜思念家乡的亲人与故土。

歌曲《诺恩吉雅》最初流传于奈曼旗老哈河一带,后来流传于内蒙古草原,至今已传遍大江南北,展现了草原独特的风情与历史。乐曲为单一部曲式,由四个(2+2+2+2)对比关系的乐句构成的方整性收拢型乐段。歌词以第三人称的角度,以叙述的形式,直观描写了主人公的事迹与情感。委婉抒情的g羽调式,4/4节拍,一个字一拍,每一拍点上由带有连音线的两个音组成,增强了音乐的歌唱性。开始处的上四度跳进深情饱满,中间多处跳进也使得情绪更加婉转悠扬。每一句开始于强拍,使音乐真挚肯定,但每一句的结束音都落在了小节的第二拍上,这种改变节拍原始强弱规律的切分节奏,又增强了音乐的动态性。

《韩秀英》这首歌曲主要讲述了她与色扎布真挚的爱情以及韩秀英曲折的人生。韩秀英出生于蒙古镇旗一个小村落,她与本屯的一名青年色扎布相爱,但因家境贫寒,母亲不答应这门亲事,后在母亲的逼迫下与富家子弟成亲。

乐曲依然是一曲多词的分节歌结构,单一部曲式,由四句构成,以一字一音的音节式写作手法为主,以第二人称的角度进行陈述,具有一定的对话性特点。前两句为同头异尾的平行关系,后两句也为同头异尾的平行关系,两者之间又形成了发展关系。第三句是以补充性手法,重复了上一句的材料并进行了展开。整首乐曲为规整的(3+3+3+3)收拢型结构,乐句数量上的对称性与每一句小节数量的不对称性,使音乐在往复重复的循环中,又冲出了一定的束缚,具有了抗争、浪漫的情节。旋律线以八度跳进开始,音区音域跨度较大,感情热烈饱满。附点节奏与切分节奏的交替运用增强了音乐的律动性,同时增强了音乐的歌唱性。另外,强起的音乐首音使情绪肯定、真挚,以中速4/4节拍为基础的d羽调式,使音乐委婉抒情。

三首民歌都基于内敛的羽调式,旋律音程以上行跳进为主,多为内心情感的流露。但在豪迈、宽广的气质下,兼具温柔、细腻的情怀。委婉抒情的4/4节拍,中速和中速稍慢的律动基础,一字一音的音节式歌词特点,又增强了民歌的叙事性和故事性。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蒙古族民歌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内容所涉及的题材风格方面,都有着极大的优势。尤其是由于蒙古语的代代应用,文字的广泛普及,文化的世代传承,在民歌的挖掘和保护方面,可以说都是其他民族应该学习的對象。如今,根据蒙古族民歌改编创作的音乐作品,在民族文化中也都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注 释:

[1]嘎达梅林(1892年—1931年4月5日),蒙古族传奇英雄,出生于内蒙古哲里木盟(今通辽市)达尔罕旗(今科尔沁左翼中旗)塔木扎兰屯人,姓莫勒特图,名那达木德,汉名孟青山,又名业喜 。嘎达是蒙古语,意为家中最小的兄弟,“梅林”是其官职,即札萨克达尔罕亲王那木济勒色楞的总兵。

[2]牧垦草原计划是把草原开垦成农田种植粮食作物,这种做法会加剧土地的沙漠化,打破生态平衡,极大地破坏环境。今天大部分科尔沁草原都已沙化,成为科尔沁沙地,是西辽河沙丘平原的一部分,属正在发展的沙漠化土地,以风蚀沙地半固定状态为主。科尔沁沙地正以每年1.9%速度在发展,总面积8000万亩,是中国最大的沙地。嘎达梅林牺牲的乌力吉木仁河,如今已然变成一条沙沟。河早已断流,四周也是一片片沙化的农田和一座座沙包、沙坨子。

责任编辑 李 蕊

猜你喜欢

科尔沁蒙古族民歌
南闸民歌 留住乡愁
我的风吹过科尔沁(组诗)
“科尔沁杯”读者园地摄影月赛入选作品
科尔沁牛业携手京东启动精准扶贫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穿花衣 唱民歌
论蒙古族长调的地区性风格
摔跤王